基于双重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净利润差异实证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于 纹 董 洁
作者简介:
于纹(1967-),女,天津市人,江苏大学审计处会计师
董洁(1964-),女,辽宁沈阳人,江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
摘要:我国B股上市公司除应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外,还应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由于双重会计准则规定存在差异,造成上市公司会计报表中的净利润存在差异。本文通过对沪市B股上市公司在双重会计准则下净利润差异进行分析,探寻准则间协调的发展趋势,提出遵循新会计准则是缩小差异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中国会计准则 国际会计准则 净利润 差异 实证分析
目前,关于会计准则协调的量化研究,多以会计事项处理方法的直观对比为主。我们采用比较及一般性描述统计方法测定实际操作中定量协调问题,分析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及评价会计准则的运用效果,衡量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化程度。
一、样本与研究方法
(一)样本的选择 本文以2001年~2004年沪市B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要求样本公司观察期内净利润差异可获得有效数据,同时剔除会计数据不详细、波动性大的ST公司。根据上述条件在沪市52家上市的B股公司中选择了45个样本公司,剔除了“永生”、“大江”、“天海”和“轻骑”等ST公司(因ST自仪公司报表较规范而未剔除)和信息披露不完整、会计资料不详细的“二纺”、“发展”和“大化”等公司,样本数据来自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及《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公布的B股公司年度财务报告。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差异额和差异率的比较和一般性描述统计方法进行定量分析。设定净利润差异额等于公司执行国际会计准则下的净利润减去执行中国会计准则下的净利润。数值为正数说明中国的会计准则比国际会计准则更具稳健性;数值为负数说明国际会计准则比中国会计准则更具稳健性;数值为零说明两者协调性较好。差异率反映公司净利润差异与国际会计准则下公司净利润的比值,差异率正负方向含义和差异额相同,绝对值越大说明双重准则披露下净利润差异程度越大。
二、数据分析
(一)净利润差异额分析 B股公司执行双重会计准则净利润差异变动如(表1)所示。2001年净利润产生的差异曲线的波动较大,2002年~2004年的波动在逐渐缩小,差异额向逐年减少的趋势发展,说明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减少,准则国际协调效果较好。(表1)显示:2001年~2004年差异额为正数的样本量101,占总样本量的比例为56.11%,各年度正数样本量及其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差异趋势逐年平缓,说明我国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原则充分发挥了的作用,使会计报表在表述上更具稳健性,由此可以认为是准则相互协调发生作用的结果;差异额为负数的样本量67,占总样本量的比例为37.22%,各年度负数样本量及其比例是逐年降低的趋势,得出同正数样本相同的结论;差异额为零的样本公司12家,占总样本量的比例为6.67%,各年度略有波动,整体数目相差不大,可认为是协调中的渐进过程。
(二)净利润差异率分析 为消除样本中正负差异率相互抵消的影响,我们对差异率进行了绝对值处理,采用一般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样本公司净利润差异率水平,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我们将差异率绝对值在200%以上的样本公司设定为异常样本,其存在说明双重准则使差异在特定情况下对序列整体的参数值产生影响,为使序列的参数统计值更能代表整体水平,对序列的参数值进行了剔除异常样本前、后的对比分析,各统计值在剔除异常样本后均发生显著变化。首先,从差异率绝对值分析。2001年~2004年最高值分别达到5691.79%、2009.05%、58.48%、211.63%,既使进行了异常样本的剔除,期望值也高达76.03%、28.36%、12.94%、19.11%。如果按照5%定义重大差异,则说明准则规定上的差异对净利润的影响显著,但是从总的发展趋势看样本间的差异却是在逐步缩减。其次,从期望值分析。与差异率绝对值水平相比,不论是否剔除异常样本差异都在明显缩小,期间内期望值分别为200.82%、72.37%、12.94%、25.47%,显示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剔除异常样本的影响后分别为76.03%、28.36%、12.94%、19.11%,同样表明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设定95%的置信水平定义置信区间,期望值均在置信区间内,剔除异常样本的影响后,亦在其置信区间内,说明期望值可以接受。再次,方差是衡量序列波动性的重要参数,波动越小参数值越小,序列的波动水平越小统计参数中的期望值越具有代表性。各年度方差分别是70.9782、8.8753、0.0264、0.2437;剔除异常样本后下降至0.9173、0.1608、0.0264、0.0917,说明2004年与2001年相比,样本公司在双重会计准则下的净利润差异波动水平减少。标准差也是衡量波动性的重要参数,参数值越小,序列的波动水平越小,期间内标准差分别8.4229、2.9791、0.1626、0.4937,剔除异常样本后下降至0.9578、0.4010、0.1626、0.3028,同样说明差异水平具有代表性。最后,偏度和峰度是衡量序列偏离标准正态分布程度的参数,如果序列服从标准正态分布,则偏度值应为0,峰度值应为3。从统计结果来看,所有序列的偏度值和峰度值都严重偏离标准正态分布的参数值,说明无论是否剔除异常样本,期间差异率绝对值都不服从标准正态分布,而且偏离程度较大。由此得出结论:我国沪市B股上市公司按照双重会计准则披露净利润各数值受准则规定的影响较大,但总体的协调效果呈良好的发展趋势,期间我国会计准则稳健性得到了体现。
(三)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为探寻净利润境内外差异产生的原因,根据重要性原则将样本公司中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净利润调整项目界定了40余项影响因素(表3),选取了前16项影响较大的因素。在选取主要影响因素时,分别采取了影响范围(具有某一特定影响因素的样本占全部样本的比例)和影响程度(该影响因素导致的差异平均值占总差异绝对值的比例)两项指标来衡量各因素对净利润差异的影响。
Xi指标为损益性指标,与净利润有直接的线性关系,Xi的增减幅度可以理解为利润的增减幅度,绝对、相对影响程度指标越大,表示Xi对利润差异的影响程度就越高。频率是样本公司利润调整项目的发生次数,发生的概率越大,说明准则调整政策在内容上更具有普遍性,是管理者和决策者在政策项目调整上应该关注的项目。均值是样本公司利润调整项目调整的平均金额,调整的额度越大,说明该项目的影响程度越深,影响范围越广,同样也是管理者和决策者在政策项目调整上应该关注的项目。
对影响程度表分析显示:从影响范围看,商誉及摊销、递延税款、投资收益损失及股东投资差额、开办费、调整少数股东收益、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及摊销、固定资产折旧差异指标的发生频率(336)占总发生率(796)的42.21%;从绝对影响程度和相对影响程度看,出售附属公司及转让业务、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确认、直接储备金处理收支、附属公司合并差异、坏账准备、债务重组收益、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公益金指标解释了60%的净利润差异,其中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处置的绝对影响最大,约有418%的负面影响。根据(表3)数据显示,综合影响范围和程度两方面因素我们得出结论:2001~2004年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投资损益等因素无论从影响面还是影响深度都是造成双重准则下净利润差异的主要因素。
三、结论
通过实证分析发现,2001年实施《企业会计制度》后,中外会计准则间差异正在逐步减小,利润由高估转向低估,说明我国会计准则整体上已基本实现国际化,但还存在着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投资损益等诸多形成差异的影响因素,主要原因是资产及投资方面公允价值的采用、技术开发费是费用化还是资本化、商誉确认的条件、公司合并的范围等准则规定方面的差异。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颁布新《企业会计准则》,这一会计史上的重大变革,是中国会计准则同国际会计准则逐步趋同的进程,特别体现在对原有形成差异的影响因素的改进上,如多项资产的公允价值通过损益反映、技术开发费资本化、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收益、减值准备的计提不得冲回、存货取消先进先出法等。因此,新的会计准则实施后,B股上市公司净利润的差异将会进一步缩小。
(编辑 聂慧丽)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310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