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玉琼 董光友
摘要:盈余管理是会计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但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盈余管理的理论、动机、手段等方面,研究方法主要以规范研究为主,盈余管理实证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在新会计准则实施的背景下,以我国所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验证和分析了新旧会计准则下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的差异以及新会计准则下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途径。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1、研究设计
为了验证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本文采取了对比研究的方法,首先对新会计准则实施前三年(2004到2006年)和实施后三年(2007到2009年)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平均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看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据此验证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是否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有抑制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新会计准则下的盈余管理途径,本文进一步对新会计准则实施后(2007到2009)的盈余管理水平进行回归分析,找出对盈余管理水平影响显著的变量,以此来判断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途径,为加强盈余管理的监督指明方向。
可操作性应计利润是盈余管理水平的重要测度指标,本文采用扩展的琼斯模型分别求出2004到2009年的可操作性应计利润,计算出新会计准则实施前(2004到2006年)的平均可操作性利润与新会计准则实施后(2007到2008年)的平均可操作性应计利润,用T检验的方法将二者进行对比,用实证的结果验证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由以上的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1)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三年(2007到2009年)的平均可操作性应计利润水平低于新会计准则实施前三年(2004到2006年)的平均可操作性应计利润水平。
为了进一步研究新准则下的盈余管理途径,因此进一步对新会计准则实施后(2007到2009年)的可操作性应计利润进行回归分析,主要解释变量有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分析回归结果,分析对可操作性应计利润有显著影响的变量,据此得出新准则下的盈余管理途径。
由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2)在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与可操作性应计利润相关。
2、数据来源与样本的选取
(1)数据来源
本课题所用的财务数据来自于中国证券市场CSMAR系列研究数据库。其他相关资料均来自于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使用的统计软件为SPSS16.0 for windows,Microsoft Excel 2003.
(2)样本的选取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在A股上市的所有的上市公司,由于金融企业的财务报表反映的项目与一般企业财务报表的报表项目存在差异,在会计核算方法方面也有较大差异,因此本研究剔除了金融类的上市企业。同时也剔除了财务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最终选择了1195家上市公司。为了研究新旧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情况。因此选择了这1195家上市上市公司从2003到2009年的财务数据。总共获得样本数7170个。其中旧会计准则下(2004到2006年)的样本数3585个,新会计准则下(2007到2009)的样本数3585个。
3、实证研究模型和变量的定义
本课题以扩展的琼斯模型来计量上市公司可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具体的模型和变量设计如下:
(1)计算总应计利润
TAit=Eit一CFOit 公式(1)
TAit表示第t年的应计利润总额、CFO it表示第t年的经营现金净流量、Eit表示第t年的净利润。
(2)总应计利润的回归模型,对以下模型进行回归求出所需参数Pl、P2、P3、P4。
TAit/Ait-l= P1(l/Ait-l)+P2[(△REVit-△RECit)/Ait-l]
+P3(FAit/Ait-l)+P4(IAit/Ait-l)+Uit公式(2)
Ait-1 为i公司第t-1年的总资产;△REVit为i公司第t年主营业务收入与第t-1年主营业务收入之差;△RECit为i公司第t年的应收账款净额与第t-1年应收账款净额之差;FAit表示i公司第t年末的固定资产价值;IA表示i公司第t年末无形资产的价值;Uit表示残差;
(3)非操作性应计利润模型将Pl、P2、P3、P4代入以下的方程式以计算事件期间的非操纵性应计利润NDA。
NDAit/Ait-l=Pl(l/Ait-l)+P2[(△REVit-△RECit)/Ait-l]
+P3(FAit/Ait-l)+P4(IAit/Ait-l)公式(3)
NDAit表示i公司经过第t-1期期末总资产调整后的第t期的非操纵性应计利润
(4)将事件年度实际的总应计利润 TAit减去事件年度估计的非操纵性应计利润NDAit,即得出可操纵性应计利润DAit,公式如下:
DAit/Ait-1 = TAit/Ait-1-{Pl(l/Ait-1)+P2〔(△REVit-△RECit)/Ait-1]
+P3(FAit/Ait-1)+P4(IAit/Ait-l)}公式(4)
DAit表示i公司经过第t-1期期末总资产调整后的第t期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
(5)以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入作为可操作性应计利润的解释变量。对以下模型进行回归。
DAit/Ait-1 =a Wit/Ait-l+b Xit/Ait-l+c Yit/Ait-l+d Zit/Ait-l+ 公式(5)
Wit 表示i公司第t年的资产减值损失;Xit表示i公司第t年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Yit表示i公司第t年的投资收益;Zit表示i公司第t年的营业外收入;表示残差
4、实证结果与结果分析
(1)新旧会计准则下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比较。
从表1的统计结果看,资产减值损失的结果为0,其原因是在旧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损失没有作为单独项目在利润表中反映,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结果为0是因为旧会计准则没有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没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在表2中可以看到资产减值损失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统计结果都非0。这一差异体现了新旧会计准则在利润构成项目上的不同,也是盈余管理途径和方法发生改变的重要原因。
对比表1和表2可以看到,新会计准则下利润的平均值为2.62E8,旧会计准则下的净利润平均值为1.50E8。因此,新会计准则下的净利润水平明显高于旧会计准则下的净利润水平。这两个数据的差异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上市公司本身业绩的增长,是我国GDP持续上涨的反应。二是新旧会计准则核算差异的结果。
对比表1和表2可以看到,在绝对数量上新会计准则下的平均总应计利润为-2.17E8明显低于旧会计准则下的平均总应计利润-1.86E8。新会计准则下的平均可操作性应计利润为-4.281E8明显低于平均可操作性应计利润-3.833E8。因此从绝对数量上看,新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为了避免总应计利润对可操作性应计利润的影响,从相对数量上去分析新旧会计准则的盈余管理水平,新会计准则下的平均可操作性应计利润比新会计准则下的平均总应计利润等于1.973低于旧会计准则下的平均可操作性应计利润比旧会计准则下的平均总应计利润的值2.063.因此从相对数量上看,新会计准则同样降低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
(2)新会计准则下可操作性应计利润回归结果与分析
a.Dependent Variable;可操比总
DAit/Ait-1 =a Wit/Ait-l+b Xit/Ait-l+c Yit/Ait-l+d Zit/Ait-l+
该表是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2007年到2009年的3585个上市公司样本数据对以上模型回归的结果。可操比总、减比总、公比总、投比总、营外比总分别表示可操作性应计利润、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与总资产的比值,以次是模型中的因变量和解释变量。
从回归结果看可操比总的t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0.05,表示可操比总的系数与0有显著性差异,应当作为解释变量出现在方程中。
减比总的t的显著性概率为0.296>0.05,表示减比总的系数与0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应当作为解释变量出现在方程中。
公比总的t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0.05,表示公比总的系数与0有显著性差异,应当作为解释变量出现在方程中。
投比总的t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0.05,表示投比总的系数与0有显著性差异,应当作为解释变量出现在方程中。
营外比总的t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0.05,表示营外比总的系数与0有显著性差异,应当作为解释变量出现在方程中。
鉴于以上的分析,回归结果应当采用标准模型的回归系数,因此,a、b、c、d分别为0、0.003、0.005、1.003。从回归系数的正负看,b、c、d都为正值,因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入都会导致可操作性应计利润的增加。从回归系数的大小看d>c>b,因此对可操作性应计利润影响最大的利润费用项目是营业外收入,其次是投资收益,最后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由于资产减值损失的回归系数为0,因此它对可操作性应计利润没有影响
5、研究结论
实证分析对上述假设的检验结果如下:
(1)验证了假设一: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三年(2007到2009年)的平均可操作性应计利润水平低于新会计准则实施前三年(2004到2006年)的平均可操作性应计利润水平。
(2)验证了假设二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与可操作性应计利润相关的假设。否定了资产减值损失与可操作性应计利润相关的假设。
综合上述实证检验结果进一步得出的结论如下:
(1)上市公司最有效的盈余管理方法是调节营业外收入,而调节营业外收入的具体方法和途径有资产重组、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因此上市公司最
(2)当上市公司没有条件通过资产重组、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上市公司会通过操纵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投资收益的方式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操纵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投资收益的主要途径是操纵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持有时间,因此上市公司通过操纵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持有时间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是可行的。
(3)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伴随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而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回归系数为正,与可操作性应计利润有正相关性,这也间接说明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会为上市公司提供新的盈余管理途径。
(4)在旧会计准则下,前人对盈余管理的研究都发现资产减值准备与可操作性应计利润有极大的正相关性。但是从以上的回归系数看,资产减值损失的回归系数为0,与可操作性应计利润没有相关性。这一结果说明新会计准则有关长期性资产的减值准备一旦计提不得转回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上市公司通过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孙铮,刘浩.中国会计改革新形势下的准则理论实证研究及其展望[J].会计研究,2006,(9)
2黄梅.盈余管理的总体应计利润计量法综述.会计之友.2008.(8)
3王勇.新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空间变化的实证研究.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1)
4王建刚,刘庆艳.基于新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09,(2)
5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9,(9)
(作者单位:南华大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408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