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租赁步入竞争2.0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郝治军
银行业的准入以及大型设备制造企业借力融资租赁布局海内外市场,投资主体的丰富,推动整个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促进融资租赁业务的全面升级。
2011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提出,将“探索发展大型水利设备设施的融资租赁业务”,融资租赁业务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融资租赁(Financial Leasing)又称设备租赁(Equipment Leasing)或现代租赁(Modern Leasing),是指实质上转移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风险和报酬的租赁。在发达国家债权融资市场上,融资租赁已成为仅次于银行贷款的重要融资方式。
商业银行激活融资租赁行业
中国的现代租赁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为引进外资,1981年4月8日,国内最早专营融资租赁业务的中国东方租赁有限公司挂牌成立。直到2007年,整个融资租赁行业未见明显起色。
此后,随着银行业的准入,融资租赁行业的发展大为改观。2007年初,修订后的《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指出,商业银行、租赁公司、主营业务为制造适合融资租赁交易产品的大型企业及其他银监会认可的金融机构可以成为主要出资人;最低注册资本金由原来的5亿元降为1亿元。此举意味着在融资租赁行业外徘徊已久的银行获准进入融资租赁行业。不久,工行、建行、交行、民生、招行和国开行开始以航空、船舶等大型设备制造业为目标市场展开金融租赁公司试点。
受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的推动,中国租赁总交易额由2007年的700多亿美元增长约5倍至 2010年的4200亿美元,其中数量仅占注册租赁公司10%的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完成2000亿美元,占据了半壁江山。在风险控制方面,2010年末,金融租赁公司不良资产率均在2%以内,有10家公司不良资产率为零。
另一方面,开展融资租赁业务也有利于商业银行发挥资金优势,巩固与扩大客户基础,提高核心竞争力。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末,银监会管辖下的各家金融租赁公司总资产规模、营业收入与利润总额分别为3156亿元、159亿元、47亿元,与2009年相比,增幅分别高达109%、103%和64%。作为国内首家银行系租赁公司,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银租赁”)2008-2010年税后净利润累计近10亿元,上缴各项税收达5.62亿元;截至2010年末,拥有各类飞机62架,船舶140艘、200万载重吨,公司总资产达到近560亿元,已成为国内资产规模最大的租赁公司,约占全国金融租赁行业1/5的市场份额。
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的业绩表现引发了第二波发展热潮―2010年以来,光大金融租赁公司、兴业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农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等相继挂牌开业。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因其天然优势在中国的融资租赁版图上异军突起,推动融资租赁业务迅速发展。
大型设备制造企业借力突围
被激活的融资租赁行业立即吸引了大型设备制造企业尤其是工程机械企业的目光,中联重科(000157.SZ,01157.HK)是典型代表―给予客户2-4年的租赁期,当期销售所实现的现金流入向以后年度递延,随后,将旗下融资租赁公司的应收融资租赁款质押给银行,从银行取得贷款。
通过融资租赁,中联重科在帮助客户实现了资本积累几何级增长的同时,自身业务也得到极大发展。中联重科融资租赁公司相关资料显示:2007年,中联重科通过融资租赁实现的设备销售额超过5亿元,其后的2008、2009和2010年,分别超过了24亿、94亿和150亿元。在融资租赁业务的驱动下,中联重科2007年以来的营业收入年增长率超过50%,远超29%的行业平均年增长率(附图)。
不难看出,作为一种信用销售模式,融资租赁激发的市场潜力不可小觑,三一重工(600031.SH)、徐工机械(000425.SZ)、沃尔沃、玉柴、中联等大型设备制造企业纷纷开始涉足融资租赁领域。2010年11月30日,玉柴集团旗下天津银德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在天津市武清开发区创业总部基地正式开业。2010年8月20日,柳工(000528.SZ)披露非公开发行A股预案,计划将预计募资30亿元中的3亿元用于对旗下融资租赁服务平台―中恒国际租赁有限公司的增资项目。
除了借力在国内进行扩张,大型设备制造企业积极利用融资租赁“出海”。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的许多大型设备制造企业在技术、质量等方面与国际同行不相上下。然而,正是由于金融服务方面的不足,导致性价比较强的中国产品难以完全被海外客户认可与青睐,融资租赁业务成为完善金融服务、开拓海外市场的利器。鉴于此,国内一些大型设备制造企业开始结合融资租赁业务拓展海外市场。2008年10月,中联重科正式启动“中联重科融资租赁全球服务体系”建设,至今形成了以“中联重科租赁(香港)有限公司”为全球总部,澳大利亚、俄罗斯、意大利、美国等各地子公司同时运营的融资租赁全球服务体系。2010年11月22日,中联重科融资租赁公司分别与美国ACP公司和俄罗斯RSS公司现场签约。
据中国金融学会金融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田青介绍,目前美国每年总设备投资额中有30%是通过租赁解决的,而在中国这个比例仅为1-2%,因此,未来融资租赁将越来越受到大型设备制造企业的追捧。
业务、服务双创新
大型设备制造企业的进入不仅丰富了融资租赁行业的投资主体,而且带动了行业差异化竞争与业务创新。2010年10月29日,中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持股51%,香港捷旺国际有限公司(台湾富邦集团成员)持股25%、北京市通州区综合投资公司持股24%的中信富通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在京挂牌成立,这是2010年1月两岸金融监管备忘录(MOU)生效后金融业合作的首例,也标志着改革开放后创建第一家租赁公司的中信集团在20多年后重返融资租赁市场。2010年7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重庆机电控股(集团)公司联合组建昆仑金融租赁公司,这是首家由大型国企发起的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的数量由2004年的60家剧增至2010年的200家左右。
与先期成立的银行系租赁公司及航空、船舶等大型设备制造业相比,后期成立的融资租赁公司在业务定位上呈现明显的不同。农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在市场定位方面将突出三个特点,一是服务“三农”,二是服务中小企业,三是服务上海“两个中心”建设。
更为重要的是,激烈的竞争引发了融资租赁行业的创新。新成立的金融租赁公司的投资主体主要是大型设备制造企业、大型国企等,在资金实力方面与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有较大差距,缺乏长期、稳定、低价的资金来源。为突破这一瓶颈,交银租赁、华融金融租赁等进行了积极的尝试。2010年7月,交银租赁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20亿元、为期3年的固息金融债,募集资金主要用于补充中长期负债缺口,成为首家发行金融债券的金融租赁公司,也标志着监管层为金融租赁公司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
除了在筹资渠道上进行创新,国内融资租赁行业也开始在业务与服务方面进行创新。以工银租赁为例,借鉴国际上飞机租赁的交易结构,工银租赁首创在保税区设立SPC开展飞机租赁的有效、低成本的跨境租赁模式―“保税租赁”模式;此外,利用天津保税港区的保税政策,与全球最大的船舶租赁公司SEASPAN及国内最大的航运企业共同实施了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运输船―1.3万标准箱集装箱运输船租赁项目,开创了国内转口租赁新模式。在服务方面,工银租赁利用新技术寻求创新服务,如以高新科技产业链为基础,打造基于云计算的租赁平台,提供满足合作伙伴协同工作、信息共享的需求,建立分销渠道,从而实现最大范围的制造商、分销商和第三方合作伙伴网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570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