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桓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审计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对于内部审计的作用,大家的认识也在加强。我国高校于1984年开始陆续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实行内部审计监督,但截至目前为止,各校内部审计开展、实施、效果差距很大,整体形势不容乐观。为了我国高校及其内部审计的健康、快速发展,本文对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做了一些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的对策。
[关键词]内部审计 存在问题 对策探究
内部审计是设置在组织内部,通过专门人员按照有关的法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方法和程序对组织所从事的各项经济活动定期进行的独立检查和评价,以协助管理部门负责人更加有效地控制组织的活动。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过市场经济的熏陶,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己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截至目前为止,各校内部审计开展、实施、效果差距很大,整体形势不容乐观,对我国经济健康正常快速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重视不够,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不合理
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许多高校领导对内审作用认识不够,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及人员配备不尽合理。只有少部分高校采取机构独立设置或监审合并模式,大部分高校只在纪委或财务部门设置一、两个内审岗位,根本没设内审机构。人员编制不足,队伍综合素质不高,内审人员的知识、能力、技能和道德水平差异较大,后续教育、学习及培训又跟不上,一些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己不能适应目前的内审工作的需要。
(二) 审计制度建设不健全
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控制下持续有效运行的,建立健全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审计得以顺利、有效开展的基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审计要实施,制度必建立。目前,大部分单位都建立了系列内部审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得成绩,但有些制度可操作性差,有些单位制度是建立起来了,但没有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落实、执行,更谈不上根据实际执行情况进行及时的修改了。
(三) 审计方法与手段落后
审计方法除审计取证方法外,还包括审计计划方法、审计工作底稿设计和使用方法、审计程序设计方法、审计质量控制方法、审计报告方法等。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一般仍停留在传统的审计方法上,现代的审计方法运用较少,审计方法落后。依然采用手工工作方式,没有或很少进行计算机辅助审计,大量手工操作,不方便查阅也不方便汇总,审计手段跟不上信息化步伐。
(四) 审计主动性不强,工作范围狭窄
根据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等法律法规,内部审计的对象和内容很广,但实际工作中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往往缺乏主动性,审计工作基本由上级或本单位领导部署,自己很少主动开展工作。审计工作范围狭窄主要体现在审计工作思路上和审计工作领域上,审计工作的思路主要是事后进行监督,而缺乏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审计的范围也仅仅局限于高校教育经费的审核。
(五) 审计评价被忽略,审计成果利用不理想
由于内部审计的强制性不如国家审计,独立性、客观性一般不如社会审计,因此,作为被审计部门一般对内部审计的审计决定或审计建议不太重视。领导对审计任务布置得多,对审计成果督促、落实得少。同时,内审部门与被审计部门都属于同一个学校,在领导不追问的情况下,内审部门往往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得罪人的思想,也懒得去管审计处理或审计建议的落实情况,因此,内审的审计成果利用不理想。
二、解决高校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笔者在高校从事内部审计工作多年,与系统内同行交流较多,大家对高校内部审计整体现状深感忧虑,为更好的发挥出内部审计的作用,提高国家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需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一)完善内部审计的领导体制
科学的、规范的内部审计工作领导体制应遵循向单位主要领导人负责的原则,同时接受国家行政机关和上机主管部门内部审计机构的指导和检查。我国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单位负责人,内部审计机构应在校长直接领导下监督和评价各级行政、教学、科研、后勤等部门的工作,并向校长报告和证明其负责人履行职责的情况。校长可以充分利用审计成果,通过内部审计这样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正确评价学校及所属单位在各种经济活动中的职能履行情况、工作效率及有关责任,并相应提高其责任意识。
(二)增强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之一,只有按照独立性原则建立审计机构,保持审计人员的独立地位,才能保证客观公正地依法行使审计监督权。这种独立性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组织上的独立性,即审计机构是独立的专职机构;二是人员上的独立性,即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不存在经济利害关系,不参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和管理活动;三是工作上的独立性,即审计人员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和评价权,作出审计判断,表达审计意见,提出审计报告;四是经费上的独立性,即审计机构拥有自己专门的经费来源。
(三) 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建立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标准控制体系,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控制体系素质标准主要包括政治标准、业务标准和文化标准。 满足内部审计人员的需要,内部审计人员的需要主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重视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审计是一项专业技术要求很强的职业,同时也是一项不断面对新法规、新知识、新技能的行业。这就要求必须重视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与后续教育工作,使内审人员通过不断学习,提高其专业胜任能力与执业水平,满足审计工作要求。
(四) 充分利用外部专家服务
内部审计机构应拥有各种专业人员,但由于受到编制、预算、审计成本的限制,不可能是无所不包的。内部审计人员在缺乏开展全部或部分审计业务所需的知识、技能或其他能力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外部专家的服务,以获得相应的建议和协助。内部审计需要利用外部专家的业务,最常见的是聘请外部专家寻求对法律、技术和各种规定、要求的解释,对已完和未完工程量的计算,对土地价值的评估,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对舞弊的侦查等等。
(五)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完善的制度建设是内审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完成的保证,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坚持以制度规范审计,制订本单位《内部审计工作规定》、《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办法》、《中层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定》、《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办法》、《建设工程与修缮工程审计办法》、《审计人员岗位职责》和《审计档案管理办法》等规定或办法,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
(六) 运用先进的审计方法和手段,实现计算机辅助审计
内部审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其技术方法种类繁多,构成一个技术方法体系,贯穿于审计全过程。要想实现审计目标,保证审计质量,运用科学、合理、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是最主要的措施。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和办公自动化的发展,要将计算机逐渐运用到内审工作中,成为内部审计工作与管理的一个必备工具。审计项目管理包括审计计划、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审计档案、审计法规等,都应该用计算机进行管理,从而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七) 建立审计约束与激励机制
审计约束机制是审计运行过程中防止审计行为偏差、处理不规范审计行为、引导审计行为合乎正态的预防机制、处理机制和引导机制。审计约束的方式主要包括:规范内部审计程序、规定内部审计职业道德、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定期检查并作为内部审计人员晋升晋级聘任专业职务的重要参考依据和处罚和吊销岗位资格证书等。
所谓激励机制,是指内部激励主体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手段和策略,刺激激励客体作为或不作为的机制。激励主体和激励客体是相对的,当激励主体是单位领导时,激励客体为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包括其负责人),当激励主体是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时,激励客体为内部审计人员。单位对审计部门的激励,其主要措施有增加经费投入、增加高级职称人员的岗位指数、职务晋升、荣誉称号、颁发审计勋章等。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激励主要措施有目标激励、观念价值激励、情感激励、竞争激励等。
参考文献:
[1]韩晓梅.浅议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含义与实现[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2,(2)
[2]杜文彤.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定位[J].中国审计,2003,(1)
[3]刘艳华, 徐丽, 于秀梅.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J]. 经济与管理,2005,(1)
[4]方琦.谈现阶段我国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经贸,2007,(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631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