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效应的横向兼并的模型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安 果 伍 江
摘 要:本文在拓展SALANT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存在协同效应的情况下,同质企业横向兼并发生的条件及社会福利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当协同效应足够大时,企业不仅有兼并动机。而且有利于社会福利的提高,为普遍存在的兼并行为和政府规制政策标准提供了理论依据,破解了Repall的“兼并悖论”。
关键词:横向兼并;兼并悖论;博弈理论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7)10-0072-05
一、对横向兼并理论前沿问题的综述
Salant等人运用古诺产量竞争模型,研究了同质产品市场中企业横向兼并的动机。认为:如果被兼并企业数小于行业企业总数的80%,兼并行为是无利可图的,因此,兼并行业内企业数的80%是企业兼并行为的最小值,并由此得出企业兼并动机弱化的一般性结论,这就是SALANT模型。
而Deneckere和Davidson(1985)证明了在差别化的产品伯川德竞争中,即使只有两个企业参与兼并,兼并也是有利可图的。
Perry与Porter(1985)在用资产量表示企业规模的假定下,基于二次成本函数的凸性,对SALANT模型进行了修正(简称P&P模型)。研究发现,在厂商边际成本非对称情况下,若兼并产生规模效应,降低兼并厂商的边际成本,则规模小的厂商具有通过横向兼并扩大规模的动机,该结论与Salant相反。
经济学家威廉森(WiUianson)运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局部均衡福利理论,继承了哈伯特(Harberger)的早期垄断福利损失分析的传统,采用福利权衡模型来分析了并购对社会福利的影响,较早地将社会福利的变化情况作为评价横向兼并的绩效标准。
Mcafee与Williams(1992)在P&P模型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的兼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即:如果行业内资产集中的大企业不参与兼并,小企业之间的兼并行为提高社会福利的可能性很大;而最大企业参与兼并或兼并行为导致了最大企业的产生,将降低社会福利。
Johan Stennek运用古诺双头垄断的模型研究得出:虽然兼并减少了竞争效率,但是可能通过效率的协同抵消市场势力的负面影响,同时达到改善社会福利的目的。
学者们关于兼并的研究由于分析框架中介入因素不同,得出的结论是不一致的。既然SAINT模型的结论是企业兼并动机弱化,现实经济活动中为何有如此多的兼并行为?很多兼并为什么会失败?既然参与横向兼并的主要受益者是未参与兼并的企业,那么现实中为何反对和阻止横向兼并的都是那些未参与兼并的企业?这就构成了Pepall等人描述的“兼并悖论”(Merger Paradox)。
本文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将协同效应引入SALANT模型,吸收威廉森和哈伯特的社会福利作为判断兼并是否可行的标准,应用博弈论方法进一步拓展研究,尝试建立一个横向兼并模型,对企业兼并的条件和兼并前后的社会福利效应的变化进行分析,使兼并理论更符合企业现实,增强对现实经济与市场结构的解释力。
二、本文对拟建企业横向兼并模型的几个说明
1.本文中协同效应(Synergies)的含义“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985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