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循环经济标准化管理指标体系新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吕 丹

  摘 要:经济增长带来物质丰富的同时,是对生态的侵蚀和破坏。当我们要在生态、社会、经济三者之间寻求和谐的均衡点时,循环经济是关键的发展路径。为了更好地推进循环经济的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对其管理的标准化不但是科学而且是必要的。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循环经济标准化管理指标体系的比较,从国民经济均衡方程的内涵、循环经济方程重释以及环境公民因子的补充等角度,提出对我国循环经济管理指标体系构建的建议。
  关键词:循环经济;标准化;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7)08-0020-05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与此同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随之急剧恶化,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从我国来看,尽管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自然生态环境仍很脆弱,2007年1月27日,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在北京发布了《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在全球118个国家参加评价的2004年生态现代化指数排名中,中国以低于世界平均值17分的42分排在第100名,位居倒数第18位。面对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不断膨胀的社会需求,又需要经济维持高速增长,发展循环经济就成为了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者和谐发展的关键路径。事物在发展之初,往往缺乏内在动因,特别是像循环经济――这样外部性极强的经济产品,在市场无法进行有效的调节、约束和激励之前,数量化的约束体系对于推进其发展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一、关于循环经济标准化管理的争论
  
  1.标准化管理的效果
  根据已有的文献资料,我们可以发现有两种形式的标准化:事实上的(de facto)和权利上的(dc jure)。事实上的标准化是自发产生的,常常源于市场的调节过程。而权利上的标准化通常是由行政管理手段产生,并由权威机构强制执行。本文重点关注权利上的标准化,并将由权威机构制定的特定规则称为标准,将这些标准的结果称为标准化。
  关于标准化经济效果的研究,最早起始于1965年,强调和提倡这项研究的是苏联。从已有文献来看,有关标准化效果(effectiveness ofstandardization)的研究一直是个热点,而且至今尚未形成一致的结论,主要有支持和反对两种观点。
  (1)支持标准化效果的观点
  一些以任务为导向的组织理论都比较支持,并强调标准化带来的益处。其前提假设是标准化有助于成本节约。这种观点认为标准化将会带来更多的可预见性,通过重复和惯例化可以提高绩效,通过减少多样性可带来简约经济。
  (2)反对标准化效果的观点
  与标准化效果支持者相对的是,一些学者对标准化效果持否定态度,其主要观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认知的、政治的和感性的)。对于支持和反对标准化效果的观点对比如表1所示。
  
  从已有文献可以看出,直至目前,有关标准化效果研究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但是,也正是处于争论中的问题,在实践中,更容易让我们趋利避害,研究出更为严密和科学的指标化评价管理系统。
  
  2.循环经济管理标准化的意义
  当环境因素受到严重的破坏或者过度的消耗时,整体经济的平衡是很容易倾覆的。而生态学家由于工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而过于关注环境保护,甚至把环境效益置于最重要的位置。然而如果要求人类重返自然,通过停止使用汽油来遏制环境污染,那么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倒退,而保护环境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二者的互相促进,谋求共同的发展。
  在这种两难的情况下,循环经济克服了单一传统经济与单一环境保护思想的弊端,兼顾生态效率和发展效益,将整个经济系统预想为生态系统的一种特殊情况,按照生态系统的规律来建立其运行模式。基于这一点,改进经济系统使之能与生物圈兼容,使之最终持久生存下去。循环经济兼顾生态效率和发展效益,而不是偏废任何一方。我国循环经济内涵和外延一定要考虑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和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需要等。
  此外,从对标准化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标准化应用于循环经济管理领域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为循环经济的评价、监测提供一个标准化的指标体系;可以通过标准化的口径统一的计量标准和指标运用,横向评价区域、空间的循环经济管理绩效;可以利用标准化的指标体系,在学习型社会和组织中,树立样板,推动和促进落后地区和领域的发展;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和落实提供一个明确、科学的指导方针和目标。
  但是,通过我们分析标准化指标体系的构建对于循环经济管理本身所带来的促动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地发现,如果指标体系的构建不合理、不科学,给循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将是后退和毫无生气的运行。
  
  二、国内外循环经济标准化管理的指标体系综述
  
  循环经济在我国出现相对比较晚,尽管政府加大了对循环经济的推动力量,但是在循环经济指标化和规范化管理方面,仍未能建立起被广泛接受和应用的指标体系,在一些省份和地区试验性地推出了一些衡量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但大多不成体系。国内有很多学者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但是大多停留在对国外指标体系的借鉴,或者对原有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简单修改、应用上。现就国内外现有的一些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作一简单综述。
  
  1.单项指标方法――指数和集成
  单项指数法主要目的是获得一个高度集成的指标,能够将循环经济发展所有方面的内容用一个值表示出来。单项指数具有很强的传播能力,但是由于现实的复杂性,往往很多经济结果是很难以一个集成指标全面反映的。
  
  2.压力-状态-响应框架(PSR)
  该模型为OECD所广泛使用。PSR框架是基于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压力,同时会改变自然资源的数量和状态这样一种因果关系建立的。社会通过环境、经济和部门政策对这些变化进行响应,这些反映形成了对人类活动产生压力的一个反馈环。这个框架主要由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和响应指标三种主要的指标构成。
  
  3.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框架(DPSIR)
  该框架由欧洲环境组织开发。驱动力是指人口的增长以及个人需求及行为的变化;压力指数可以揭示出导致环境变化的各种直接原因;状态指标显示环境状态变化的情况;影响提供了影响环境因素变化的数据;而响应则是政府、制度、人群和个人为了防止、减少、减轻和适应环境变化而采取的对策。
  
  4.三维结构框架
  这种框架是用来表示与社会、经济和环境参数相应的一种测度和显示协同性行为的框架。这里的三维主要是经济、环境和社会三维指标。
  
  5.基于21世纪议程的框架
  该框架指标内容与21世纪议程中某些章节的内容直接相关。而我国很多省市、地区也采纳

了该框架所设计的大部分指标。
  综上所述,我们对比国内现有的一些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可以看出,我国现行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仍然以注重压力下的状态反映为主,反映响应和影响的相关指标很少,甚至没有。
  与国外现有指标体系相比较,国内现行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呈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国内指标体系基本都沿用了可持续发展管理的指标体系,未能体现出循环经济本身的特点和目标,如仅考虑了资源的回收利用数量,却没有考虑回收利用技术、利用环节和层次。
  其次,现有的指标体系将过多的指标指向政府行为,如政府投资规模、政府治理水平等等,忽视了对企业能动性的评价和调动。
  再次,现有的指标体系对社会能力重视不足。这里的社会能力主要来自公民和公民团体,也就是缺乏对响应环节的有效重视。
  最后,现有的指标体系将功能定位于现状的简单反映,而对于针对现状制定政策,则基本没有可供参考的指标,即缺乏响应功能,如能源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等指标在现行体系中没有出现。
  
  三、我国循环经济标准化管理的指标体系构建的建议
  
  1.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前提的修订――国民经济宏观运行均衡等式内涵的拓展
  我们在进行各种宏观经济运行指标体系构建的时候,首先要满足的一个理论前提,就是国民经济宏观运行的均衡。而我们在传统的国民经济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都遵循着西方经济学中凯恩斯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等式,这一等式,是人们衡量经济行为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前提和约束条件。传统意义上的总供给,应该由第一、第二以及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与进口净值四项构成。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学者将高新技术产业称为经济部门中的第四部门。由于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是一种全要素的增长,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于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损耗、增加可替代能源品种,以及提供资源再利用途径等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对循环经济管理标准化过程中,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结构和质量都应该成为关键的指标。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三次产业内容和结构也应该相应改变。如第一产业,为了通过促进循环经济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园成为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的有效形式;而为了防止一味追求经济的片面增长,引起粮食短缺、农用地紧张、农药污染严重等问题的发生,继而影响循环经济的作用空间,粮食安全、资源污染水平等指标就成为了非常必要的监控标准。最能体现循环经济3R(或5R)原则的第二产业,清洁生产、能源使用、能源替代、能源开发等等方面的指标都会反映产业层次对循环经济的执行和实施的实际水平。与此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应该是向节约型和生态型发展。
  从总需求的角度来看,传统的均衡等式,总需求是由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四项构成。为了更好地进行循环经济的管理和监控,绿色消费、绿色政府采购、生态重建投资、生态修复投资都应该是社会总需求的新的重要构成;此外,对于净出口一项,在继续鼓励出口创汇的同时,应当尽量避免以牺牲本国环境和生态为代价的出口,因此,在循环经济管理指标体系中,应该对净出口的产品构成及其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相关指标进行详细的设计和评价。
  对国民经济宏观运行均衡等式的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内涵拓展比较,详见表2。
  
  
  2.指标体系构建层次的变化――循环经济方程所带来的启示
  (1)循环经济方程的新诠释
  吴季松教授曾经提出一个循环经济方程,这个方程从社会经济需求和科学技术等方面指标的计算,反映了不同经济活动和行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这个方程很好地反映了生态和人类之间的生产关系;在此基础之上,笔者又加入了一个比较关键的社会指标――能力水平指标,这个指标应该包括宏观决策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行政执法能力、信息技术水平、舆论监督以及公众参与能力等内容。
  其中:Gp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Ie为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度;Al为人的享受程度系数;Ab为社会能力水平系数;Te为有益于生态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程度系数;Pr为稀缺资源的价格;Rr为资源再利用的程度系数。
  通过以上公式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统计的人均GDP越大,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就越大;人们追求物质享受的程度与其对生态系统所造成的影响成正比;社会能力水平及有益于生态系统的技术开发和应用程度与人类对生态系统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是呈反比关系的;稀缺资源的价格和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程度都与人类对生态系统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之间呈反比关系。
  (2)循环经济方程中指标的涵义
  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p)。循环经济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人均GDP应该是按照绿色GDP的指标体系来进行统计和计算的。国内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和学术机构很多,也出现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并且在一些省市进行试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其主要的指导思想应该是:
  绿色GDP=GDP-(资源耗减成本+环境污染治理成本+生态修复成本)
  ②人们的享受程度(Al)。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强调以人为本,而人类对生态的不断侵蚀和破坏也可以说是人类在追求自身“幸福”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资源和生态的代价。正是人类在追求物质不断丰富的进程中,生态遭到了破坏、环境受到了污染;而我们目前所面对的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也正是这种享受程度不断提高的结果。因此,生产时要满足有知识、有理性的人的合理的物质需求,而不是无止境的“欲望”。
  这里定性地说,人们的享受程度与物质产品的直接消耗成正比;与对知识产品的使用程度成正比;与人们的人际和社会关系的和谐程度成正比;而与环境的恶化程度成反比。在设计循环经济管理指标体系的时候,可以考虑对人们的消费品进行分类,分别计算其对资源和生态所产生的影响。
  ③社会能力水平系数(Ab)。国际上能力建设的指标通常包括决策与管理、法制建设、公众参与、科学技术、信息、教育等内容。本文指标的设计包括建立循环经济的管理体系、提供循环经济的法制保障、提高科学技术的支撑能力、增强教育事业的支撑能力、推动企业参与可持续发展、促进公众和社会团体参与可持续发展。在具体的指标设计中,可以将环境信访数量、质量,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程度,环境NGO的数量及其发挥的作用等方面的内容作为衡量指标的具体体现。
  ④有益于生态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程度系数(Te)。有益于生态的技术类习惯,我们界定为八大类: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这些都是资源消耗少、污染排放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技术。由于科学技术是一种全要素生产要素,所以

其在经济发展,特别是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在赋值中,它的权重也应该是比较大的。
  ⑤稀缺资源的价格(Pr)。通过上面的循环经济方程,我们可以看到,稀缺资源的价格与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成反比的,也就是说稀缺资源的价格越高,往往会限制过度的生产和消费对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但是随着人们对物质需求的不断增长,我们发现,稀缺资源的价格虽然在不断上升,但是其给人们带来的需求量的下降却是微乎其微的,甚至是没有任何作用,这违背了正常的市场需求关系的规律。因此,稀缺资源的价格要能够有效控制对资源的需求水平,才能达到控制生态恶化的目的,我们的循环经济方程也才能够实现。
  ⑥资源再利用的程度系数(Rr)。资源再利用程度是最能体现循环经济的过程治理的思想的。在资源不断紧张的情况下,资源的再利用数量、水平和程度都直接影响到资源的使用效率。
  综上,我们对循环经济方程的六个因变量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我们会根据各个因变量的重要程度进行权重的分配,而除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外的五个因变量的取值范围都应该为0~1之间。
  
  3.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子――环境公民参与
  在循环经济发展中,不仅需要政府的财政投资、企业的严格执行,更重要的是公民的参与和监督。我们对社会的管理不再是简单的集权与分权的冲突管理,而应该是如何加强公民的参与,让公民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只有环境公民社会的真正建立,才能完全地实现经济各个层面的生产、生活的良性循环,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因此,环境公民参与也应该作为一个重要因子反映在循环经济标准化管理的指标体系当中。
  环境公民社会应该是由环境公民参与和环境公民社会组织构成。在环境政策方面,传统的公民参与方式包括信访、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提议以及环保局的行政仲裁等方式;而新的环境公民参与方式,还应该包括,重要投资项目环境影响评估过程的听证会、大众媒体和互联网的信息发布、对环境机构不作为或不公正的行政诉讼以及环境NGO及专家对政府政策和决定的介入。我们可以通过把这些公民参与形式进行标准化,设计出一些可以定性、定量进行监控的指标,最大程度地推动环境公民的参与。如环境信访的数量、处理满意度,环境NGO的数量及其作为情况等等。
  
  责任编辑 杨全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092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