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格协同管理平台的流程银行组织架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晓芬 顾宝炎
摘要:本文在基于网格的流程银行模型的基础上,从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入手,把握国际标杆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变革趋势以及组织演化规律,以网格协同管理平台为支撑构建一个以流程为主导、以职能中心为辅助支撑的网络化和扁平化的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并具体阐述了组织结构的各个部分的含义以及与目前商业银行相比其优点之所在。
关键词:网格协同管理平台;职能部门中心化;网络拓扑结构;组织架构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11-0022-05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银行监管当局针对银行业存在的合规失效、有章不循、内部制衡机制难以有效发挥等一系列弊端,提出了对目前的部门银行模式进行再造、构建流程银行的意见。而目前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基本完成数据大集中,正好利用网格这一新兴的网络技术将全国数据集中后所提供的基础设施(包括大型机、主机、服务器等)、综合业务平台以及信息资源协同起来达到共享,与此同时实施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再造,完善治理结构和风险控制制度,最终推动银行从传统部门银行向现代的流程银行转变。因此构建流程银行既是银行监管当局对国内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的外部要求,也是银行加快整体改制进程、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内在需要。
本文将借助于网格技术资源共享、协同工作的理念在银行业务流程重新梳理的基础上重新架构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达到固化流程化改革的效果。关于银行流程的梳理在本文之前就已经具体阐述过――借助于网格技术将银行业务流程、管理流程和保障流程三大流程在网格核心管理平台下协同起来,实现真正的前后台快速响应机制和高效完成客户服务,而关于组织结构的变革阐述得不够深入,本文将重点阐述在流程梳理的基础上怎样进行组织结构再造,发挥网格协同优势,实现职能部门中心化、总行的垂直管理和监控以及风险控制融合于业务条线等流程银行变革的目标。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
(一)我国商业银行组织基本架构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状况具有共性,即不论是由政策性银行转变而来的国有商业银行还是后来成立的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一般都是总部设立在北京,然后按照省、直辖市、自治区设立一级分行,再按照市设立二级分行、县设立支行,形成多级管理一级经营的模式;各分行和支行按照总行的职能部门设置部门,形成“行中行”的格局。同时在内部治理上也具有共性:股东大会下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两者下面再分设相应的专业委员会;董事会下设立行长来领导全国的分支机构以及相应的委员会,用图形表示见图1。
上述组织架构模式脱胎于计划经济模式下的行政分权体制,在这一体制下按行政权力和行政区划分,银行业务和客户完全被割裂于各级分支机构;与之相适应的资源配置方式、法定授权形式,也都只能服从和反映总分行模式的要求。这种体制的弊端不仅仅是缺乏集中的风险控制要求和集约化经营效率,其本质是一个统一法人下的银行机构被分割成无数独立的板块。与这种板块分割、行政分权式的总分行模式制度安排相呼应的银行业务流程处理方式,当然也只能是分散、割据的,同时银行内部相互制衡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包括操作风险在内的各种风险控制困难。以此来理解,所谓“部门银行”指的是商业银行遵循传统分工理论,服从内部管理的需要,按照职能分工构建内部组织体系,以权力和供给为导向,从客户需求的角度看,这种组织体系往往使得完整的业务流程被人为分割,而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流程银行”则完全相反,是以流程为主轴的新的银行组织模式,它以客户和市场需要为导向,通过促进业务流程的完整、顺畅运行,为客户提供量体裁衣、迅速响应的精益化服务。
(二)与网格技术支撑下流程银行的矛盾之处
网格技术在改造银行业务流程的同时本身也要求扁平化和网络化的组织结构与之相适应。以网格技术为支撑的新的流程管理技术使得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可以实现跨越部门、企业、地域、异类系统本体(ontology)的互操作能力,进而使得基于网格的流程银行运作在以流程为基础的价值网之内,运行在网状的分支机构、部门以及总行的协作环境下。网格技术彻底地改变了传统银行的资源运用方式和人们的工作理念,传统状况下资源集中在每个专业分工的职能部门内部,资源的运用也是以部门为界,当然责权利也是以部门为界;每个部门资源的多少也是以总行通过一层一级地下达的预算目标为基准,即使是很准确的预算,也是一个静态的资源分配方式,不仅形成资源分配的漏斗,同时存在许多矛盾;而网格技术下的银行运作模式是面向客户需求的服务集合体,将所有资源、流程以及基于此上的管理视为一个整体,动态地在网点内部、网点之间进行资源组合,不仅打破部门限制,更是打破所有物理空间的限制,使得在any time、any how、any where(3A)的情况下协同完成一项客户服务。所以资源、价值的网状运行与总分模式下的层级运行、业务流程化运行与部门化运行之间的矛盾不仅要靠通过技术改造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来解决,更要靠组织结构的变革来支撑流程的变革,以达到技术、流程和组织结构的高效融合,保证流程银行的彻底变革成功。
三、流程银行组织结构变革的原则
要实现流程银行的组织结构成功变革,其变革的原则是不仅要与已有的基于网格的流程银行模型及在此基础上实施的网格化管理模式相适应之外――构建一个网络化、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还要从战略上参考国际标杆银行组织结构变革的趋势及企业组织演化的规律,以保证组织变革方向的正确性。
(一)国际标杆银行的组织变革趋势――总行垂直领导、职能部门中心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国外商业银行依据客户导向性原则重新设计并调整其组织结构。具有普遍意义的做法是:采用中心――辐射式组织结构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一方面加强总行的垂直管理,一方面赋予分支机构更多的银行总部可以通过网络维持对各分支机构的领导权威,各分支机构则可以在总行授权范围内,及时处理各业务和突发事件,在这一原则下把商业银行业务及管理划分为职能部门、业务部门、分行部门,不同的部门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和原则――财务、人事、内部审计及风险管理等综合性并具有一定全局性的职能部门,实行集中式管理,其职能由总行直接行使,通过“中心化”从制度上保证银行稳健经营;按照业务种类及服务对象,商业银行设立了个人银行部、企业银行部、金融机构和交易部、信用卡服务部等,并建立了一些由总行直接领导的业务处理中心,如电话银行中心、网上银行中心等。与此同时,按照地区的经济特征,全国设立若干家一级分行,设立与销售有关的部门,如地区信贷中心、个人银行服务中心、公司银行服务中
心、贷款审批中心和坏账清收部门等。一级分行是总行各业务部门的产品代表,通过销售,实现全行的战略和计划。个人金融服务中心和公司银行中心实行客户经理制度,负责客户出售银行的存款、个人贷款、住房贷款、互助基金等金融产品,提供一站式服务。其中涉及不同部门为相同客户提供服务的资源配置和职能协调问题,这些举措有利于推动银行体制、机制的改革,提高抗风险的能力,增强盈利能力,提升客户服务的满意度和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组织演化规律――流程为主、职能为辅的扁平化、网络化组织
组织的演化规律是组织维度从职能维度向流程维度转变。从组织的发展来看,组织结构先后经历了职能制、事业部制和矩阵制等形态,组织维度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职能制组织结构强调以职能为中心进行集权管理,事业部制则追求以职能为中心进行集分权平衡,后来产生的矩阵模式虽然开始关注流程的作用,在进行组织设计的时候将职能与流程综合考虑以提高企业的柔性,并有了项目小组的概念,但是归根结底仍是以职能为中心的组织结构,其组织维度是以职能为中心、以流程为辅的多维形态。以流程再造发展起来的流程管理的思想则认为企业的核心不是职能而是流程,但是流程管理的思想并不是彻底否定职能部门的作用,它的技术和知识是组织能力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组织结构的设置越来越强调流程的前提下,同时注重职能部门和流程的关系,职能管理贯穿于不同的流程,为流程运行提供辅助与支持。这可以用图形表示如下:(见图2)
A状态在传统的科层组织架构中,只存在职能维,企业流程被分解成多个职能部门的任务;B状态中企业开始产生一些跨职能部门的团队,流程维属于附加维,而职能维是主导维,典型的例子就是矩阵结构。在一些先进的企业中表现为流程维是主导维,职能维是辅助维,组织结构是围绕流程建立的,职能的存在是因为流程的需要,但仍然是基于职能的直线架构、垂直领导、的组织结构。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必要和有效的沟通,横向联系薄弱,难以为流程提供高效的服务;c是B的进一步演化,在这个阶段,将各种职能部门整合成为一个职能服务中心,该中心由一个综合了综合团队及各种专业小组组成,专业小组接受综合团队的领导,根据核心业务流程的需要,由综合团队调配,为核心业务流程提供服务。
四、基于网格的流程银行组织结构设计
(一)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两点的启示,基于网格的流程银行的组织结构的设计思路是:以业务流程为主导,以职能中心为辅助,以网格技术为支撑形成一个网络化和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具体的组织结构的设计路径为:将原先许多林立的部门合并为全行业务系统所需的几大职能中心来对整个银行前台系统的业务做支撑,并在网格技术的支撑下提升到总行的平台上来,在此基础上总行实施纵向垂直管理;同时将分行与总行相同的职能部门撤销,将其权力上收到总行相关职能中心,留下分行因业务或管理需要的职能部门,甚至撤销不需要的分行。此时分行只是作为整个流程的一个中间审核或管理环节,执行总行职能中心的决策,并带有部分业务线的经营决策权,管理和监控下属的分支网点的业务经营,从而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不是奉行“行中行”的理念;网点撤销绝大部分的职能部门,仅仅是作为总行接触客户的一个接入点,整个业务流程的开端,而不是利润责任中心,仅仅作为利润责任中心的一个负责环节,使得网点的权力与责任相平衡。基于此,当前台业务系统接入客户服务,从网点到分行再到总行都由网格协同平台的追踪记录,这对于总行的系统管理起到绝对的支撑作用,风险监控机制得到落实,使得管理、服务和效率高效融合。
(二)分支机构、网点与总行的网络拓扑结构
中国的大型商业银行基本都完成数据大集中的处理,即全国所有的银行分支机构的业务数据都要集中到总行去处理。一方面给银行的网格化建设带来有利的条件,数据库、服务器、大型主机的更新换代不用说,这在硬件系统上首先获得有利条件,另外数据集中处理之后便是业务和管理的集中,总行有垂直管理的基础,这为网格化建设的逻辑上的集中带来便利。另一个方面集中又带来一定的不利,比如代收代付业务、征信系统、风险管理、理财服务等,大量数据分布在全国各个地方,虽然可以开发前置系统,这样还是要增加一定的系统开支和管理类。此外,同一商业银行不同的分支机构运行在不同的体系结构和操作系统之上,这样就需要一个有效的机制将数据整合在一起。基于银行业务、数据系统和网格都具有分布性、异构性和自治性的特点,在数据大集中之后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利用网格技术来整合银行的业务和管理流程。
结合以上数据大集中之后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网格核心协同管理系统有集中式和分布式管理两种系统模式。集中式系统的任务由一台计算机统一调度、控制,分布式系统的任务的加载和运行由网格中每台计算机自行控制、完成。整个商业银行的网格设计可以采用集中式和分布式相结合的方式对资源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和调度。总行对下属的分机构与网点采用集中式管理,总行整合所有分支机构的信息中心的计算机,采用集中式管理、控制。这样一方面可以实时地对各个分支机构的经营状况进行数据处理、分析、预警,规避金融风险,指导分支机构的合法、合规经营;另一方面可以统一调度资源,优化整合计算机资源。通过网格技术还可以进行高层领导的虚拟显示视频会议,异地讨论同一重大问题,并对解决方案进行现场模拟、修改和纠正。而各个分支机构或网点的数据中心属于分布式管理,各个分支机构之间与网点之间也属于分布式管理,便于快捷地处理一些当地数据,查找某些带有区域性质和特点的特殊业务信息。从技术角度考虑可以避免整个网络系统瓶颈、容错性差、某一调度引起整个调度管理系统出现故障等影响。
另外将网格技术与P2P技术(Peer-to-Peer,点对点的对等计算技术)结合效果更好。当网点接人客户服务,进入自身网格操作系统,自身便成为网格中心,以辐射形式向其他网格节点的机器传递任务,既保证网格对各节点要求的随意性,又可以保证时效性。总行的网格操作系统对这一过程进行监控,实时收集数据。总行需要进行复杂数据运算的时候,又可以通过自身的网格系统对全行资源进行调度。
(三)组织结构设计图
基于以上原则、设计思路以及拓扑结构关系,基于网格的流程银行的组织架构总体上是以业务流程为主导、以职能中心为辅助、以网格技术为支撑的网络化、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具体架构和描述见图3。
基于网格的流程银行组织结构与传统银行组织结构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将高耸的金字塔层级结构变革为网络化和扁平化、将众多的职能部门变革为职能中心。上述组织结构图的阐述具体如下:
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董事会设立的秘
书部都跟目前商业银行的体制一样――股东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作为决策机构,下设相应的专业委员会,监事会作为监视结构,董事会秘书部负责董事会工作或活动的安排等工作。这一治理结构不变,但是决策效率和监督的透明程度都比目前商业银行好,因为在网格协同平台下,业务、管理信息的流通是实时和透明的。上述架构主要的变化在于在总行管理层领导之下的组织结构的构成上。
总行在网格协同平台下实现对财务处理中心、审贷中心、金融研究中心、保障中心、分行区域中心的全面监督和管理,网点在相应的分行区域中心管理下进行客户营销和业务拓展。总行高级管理层领导的几大中心由各自中心的首席官领导,首席官的任务是领导、指导和协调各自业务中心的工作,通过平台向总行高级管理层报告各自中心运行情况、出现问题以及与其他中心进行沟通的情况,这解决了目前普遍采用的在总行下面设立若干委员会对其相应的部门进行监督却不能起到与其他委员会进行沟通、协调和合作的问题,避免出现“管理真空地带”。
之所以考虑到建立分行区域中心是因为中国国情特殊――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同时各有特色,所以建立分行区域中心便于管理、形成具有地区性的数据统计分析和功能服务中心(如票据结算中心、信用忙中心、个人理财中心等)。分行在总行领导和相应中心监督下进行业务经营、授权决策和对所属相应的网点进行管理,分行的职能部门仅留下业务经营决策需要的,如审贷决策中心,而像财务处理中心、保障中心没有必要保留,直接由总行平台处理。重点体现在管理上,如对于网点经营风险的把握上、合规性的指导上和网点的规划上等;而对于决策只是进行总行的授权决策,同时决策过程和结果在总行的监督和控制之中。图中只是象征性地画出两个分行,即区域中心,实际需要几个分行还要根据每个商业银行的规模和具体的运作情况来具体规划。
网点则专攻自己营销职能、融资管理服务以及相应的做一些辅助的客户调查和客户初步分析,向分行以及总行反应客户需求,推行总行金融研究中心所研发的金融产品。根据产品是银行提供服务平台的理念,将产品根据服务的客户对象在前台又分为个人业务、公司业务、金融机构业务以及中间业务等。网点在营销客户时候相应的会做相关的客户基本情况的调查和研究,进入协同平台的客户信息系统建立客户资料档案,这样金融研究中心就可以根据所有经营点得到的客户资料进行客户数据分析。
(四)优点之体现
1、有效解决集权与分权矛盾
网格技术支撑下的分行和网点进行授权业务处理时,实时在总行及其职能中心平台的监控之下,将具体监控融于业务流程中,一旦业务操作违规、风险过大,总行的协同平台就会产生报警信号,目前商业银行本身机构庞大臃肿又必须进行授权,就是目前商业银行组织结构中分权和集权的矛盾焦点,也是风险的最大源头,而基于网格的流程银行组织结构不仅进行了瘦身,而且解决了集权与分权的矛盾。
2、职能中心相互协作和监督
在网格协同平台下,职能中心是相互协作和监督地来完成一项业务的,而不是像目前商业银行各个职能部门只关心自己要完成的那一部分,不仅系统内耗和协调成本居高不,而且流程成为割裂状态。以信贷业务流程为例,当前台接受客户贷款申请时,不管是在网点完成还是分行或总行的审贷中心平台这三个级别完成客户风险级别的识别、评估、评级,在决定允许贷款之后都要将客户贷款报价转入总行的财务处理中心进行账务处理之后由财务处理中心的协同平台通知网点司库放款给客户。并且放款之后目前的做法是由贷后管理部门负责,之前的审核审批部门以及客户经理都没有责任约束,而这里由财务处理中心根据风险控制警戒线自动监控,若出现风险警戒则自动反馈到总行的审贷中心监督平台。不仅总行和分行、网点信息对称,而且又会促使分行、网点的审贷中心人员、客户经理时刻关注客户的经营管理状况,出现问题能够及时沟通协商解决。这样贷后管理不仅仅再是一个贷后管理部门的事情,而是所有与这笔贷款有关人员的责任。
3、沟通、协调和监控的网络化
上述组织结构总体上还是类似于目前的总分模式架构,但跟目前商业银行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它是在网格协同平台下的总分行模式,依托节点资源信息共享、流程网络化实现了总行、分行以及网点的全连通,保证了决策、执行和监督的有效性和制衡性。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在基于网格的流程银行模型描述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以流程为主导、职能中心为辅助的网格技术支撑下的组织架构。随着网格技术在企业界的应用越来越成熟,必将引起网格技术在流程银行构建的应用研究。当然一个公司治理、组织机制以及经营管理的完善不仅仅有新技术来支撑,同时还应该配有相应的核算和激励考核机制的变革来引导行为向有利于组织绩效改变进展,所以这将是完善流程银行变革的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165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