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协同管理模式下的高校管理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传统管理强调的是“分”,侧重于考虑组织中一个个部分的功能、职责及利益,管理者固定地充当一个分工的角色,每个人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缺少协同性。这种思维带有某些形而上学性。现代管理则更需要“整体性”,组织管理应该从普遍联系中强调“分”。基于辩证思维方法,文章試图从学理上厘清高校管理中的五种新理念,以期引导高校管理理念实现创新,管理效果倍增。
  关键词:协同;高校管理;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3-0189-03
   Abstract: It is common for traditional management to emphasis the "division", focusing on the sectors' function,responsibility,benefits. The managers steadily served as a role of division, lacking of cooperation, everyone is on their own. Such way of thinking obviously hasthe nature of metaphysics. While the modern management more demanding a "holism" way of thinking.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mostly emphasis the "division" in a universal connexion way. Based on dialectical thinking method, this paper trying to clear the five new concepts of undergraduate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such way to guide the achieve the goal of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effect  multiplication in management.
  Keywords: corporation; undergraduate management; valuation
   一、协同管理模式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界定
  当前社会变化的速度、频率和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任何一个时代。在这种情况下,大学就需要不断变化,进行管理升级、协作升级和服务升级,从而带给大学生更好的教育成果。从管理学理论上讲,大学管理上的协同就是激活所有元素,够发挥最大效力,协同的目的和方向就是为全员服务,打破组织的边界,以师生为核心构建一个共同的价值共享系统,并为实现师生价值创设良好环境和条件。
  现代管理学一般把管理模式分为三种形式。一是管理者对被管理者实施的单向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是一种简单初级的管理形式,管理者具有权威性、主动性,它把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并下达给被管理者,各被管理者只是被动接受任务,完成任务后交给管理者就算整个系统目标实现了。这种管理模式缺乏上下级之间有效的沟通和反馈,完成任务方没有发挥自己创造性的机会。
  二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实施的双向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已经具有了协同萌芽了,但这种管理模式属于低级协同形式,它先由管理者下达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被管理者不断反馈新情况,管理者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但各被管理者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只有上下级之间的交流反馈。
  三是协同管理模式。这是一种最高形式的管理模式,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与方法贯彻在协同管理机制中。在整个管理系统中,管理者的作用就是设计这样一种协同机制,在这种协同管理机制的作用下,被管理者能相互利用和信息共享自动完成整个管理系统的目标。[1]
  二、创造学生价值是大学管理者应有的追求
  经济学上有一对重要范畴:供给和需求端,二者平衡经济才能处于正常运转状态。教育供给是从经济学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把这一理念运用到大学,学校是供给端,学生是需求端。高等教育供给就是为学生提供教育机会, 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学校为学生存在,应从学生端开始,有需求才有供给,无需求的供给是盲目的,无效的。实践证明影响学校声誉的主要因素不仅是学校的战略目标及实现目标的运行管理的流程,而且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的价值大小因素,因此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应该是供给侧改革。高校管理的不合理影响高等教育供给。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供给总量基本满足需求,但高等教育供给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平衡,造成结构性失业问题、城乡人才不均问题突出。
  传统的学校管理认为学校作为教育服务提供方,学校的声誉是由学校创造的,学生作为是接受教育服务的需求方,对学校声誉影响不大。按照如此的管理理念,学校需要一种与学生之间的连接点——教学过程,使学校教育服务交付到学生手中。学校所做的教育服务是在自己封闭的体系内完成的。这种传统的管理理念,把学生和学校割裂开来,计划经济条件下,这种管理还可以维系学校正常运行,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会导致了学校无法持续获得学生而被淘汰。因此,必须更新管理理念:学校的社会声誉是由学校和学生共同创造的,学生更关注自己接受什么教育,更关注所受教育是否符合社会需求,而不再只是盲目接受学校提供的既定教育服务。
  学校需要打破和学生之间的界限,与学生融合在一起,这也是很多新办院校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新办院校为了在竞争中有其生存空间,就会努力寻找学生的教育需求,并且以最快的速度提供给学生,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这样学校和学生就融合在一起,就有了生命活力,学校的声誉就高了。学生的需求多元化、高端化,要求管理者不断学习,有效地应对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发展是根本,学校如果无法与学生在一起,学校自身就失去了发展的可能性。   因此,一个能够创造学生价值的学校应该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思考的学校。一切为学生考虑,为学生创造价值,由学生的需求决定学校的教育服务内容,由教育服务的价值引导社会资源的投入,最后获得学校的社会声誉和核心竞争能力,只有按照这样的理念办学,学校才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希望。学生价值是学校生存的首要因素,创造学生价值是一种学校发展战略,即就是学校要站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立场上。学校所有管理者必须确立学生价值是一种战略的思维方式。以学生价值是行为准则,所有工作必须以这个为基准。
  何为学生价值呢?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学生价值的内涵不同。在当代中国学生价值就是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讲学生成为国民经济部门及社会各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劳动者。如何增加学生价值就成为高校管理的主要目标,高校管理改革应该从教育供给入手,教育供给有效是指有效供给。要深入挖掘高等教育潜在资源, 在适度增加高等教育机会的同时, 大力培养对经济社会发展有推动作用的各类、各层次适用人才。
  三、大学的边界趋于柔性化、交叉化、开放化
  在传统管理理论中,学校被当作一个有围墙的场所,独立性很强。在计划经济时代,学校自主权很少,只是按教育主管部门既定的招生、培养、分配三步骤循环。在这一模式下,学校的边界主要由教育中的硬件因素决定,学校依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批的学生规模来建设学生活动场所,传统的校园就是学校的边界,办学资源来源单一。而在市场经济时代教育资源多元化,社会资源成为学生教育不可或缺的要素。山西工程技术学院作为一所新办普通地方本科高校,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把握先机、错位竞争、特色发展。学校的开放办学进程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治校办学格局和学校的综合竞争实力,是学校深化转型、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中国开放力度越来越大的形势下,学校要开门办学,必须扩大学校边界。所谓学校开放办学,既包括向国内社会上相关行业开放,也包括和国外知名大学联合办学。学校与行业之间的边界交叉化了,校企合作成为时尚。时代变了,学校管理者办学思维方式也得与时俱进,很多学校出现找不到自己的边界在哪里的问题,对高等教育产生了一种陌生的感觉。如何尽快适应这一时代变化,解决这一困惑呢?运用开放式办学思维,学生学习、实践在哪里,学校学生管理就延伸到哪里。学校和社会变得越来越融合了,联合培养成为一种新趋势。提供这个边界的能力可能不是学校本身,可能是合作伙伴,可能是边际效益者,学校要打开封闭体,主动跨界,和社会相关行业合作,形成国家、高校、企业三方共同投入,形成合力综合施策,满足学生需求,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学校育人资源多元化了,办学的优势越明显,其社会声誉就越好。
  四、学校应该重视教育投入
  众所周知,经济学上说的成本是产品整体价值的基础部分。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也应该被看成是一种产品,当然这种产品不同于一般产品。培养学生是需要投入的,学校也应该被看成一个投入——产出系统。如何正确认识教育成本?首先一定要认识到,教育成本是学生价值的必要组成部分,成本在本质上既是一种价值的消耗也是一种价值增值,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想必我们都知晓。如果学校愿意在成本部分做投入,学校办学条件优化了,学生就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学生价值增大了,学校的竞争力就强大了,只有这样去实施,成本的效能才会显现出来,因为,教育成本本身就是学生整体价值的构成部分。
  教育是要成本的,成本作为衡量学校管理水平的关键元素备受关注。传统管理下,人们都把成本看成是独立的、必须消耗的要素,所以,如何节约以及如何改变成本结构是管理者努力的方向。但大家是否想过廉价教师能保证教育质量吗?便宜没好货这道理大家都明白,一味地降低成本,只能使大量优秀人才流失。比如,学校招聘人才只考虑成本,不考虑质量,那么这种成本就是完全没有价值的,是无效投入,只有学校舍得在教职工和学生身上投入,这才是有意义的价值牺牲。我们应该秉持“一分价钱一分货”的投入理念、学生期盼的教育环境和大师才会给学校带来真实的声誉的理念、成本是品质、吸引力和决心的理念。
  五、高校管理的核心是激发教职工的活力
  学校整体目标和教职工价值实现一致性是对当代大学管理者最大的挑战。如何认识学校和教职工的关系呢?在传统管理思维中,人们认为是个人依存组织的成分较大,但在当今管理思维中这一理念被颠覆了,人们认为组织依存的个人成分较大。因此,新的管理理念是个体价值的创造是核心,组织肩负激发个体内在价值的责任,能为个体营造创新氛围。自2000年中组部、人事部、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高校纷纷启动以提高产出效率为目标的人事制度改革,打破了传统终身雇佣制、论资排辈的职称晋升制、平均分配式的薪酬体系,而改变为部分甚至全员岗位聘任制,实行优胜劣汰、 “非升即走”的职称晋升体系,以及越来越趋于市场化的绩效考核制。[2]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领导者要抓住两个关键环节去做:一个是学校目标,一个是教职工的价值。管理要让每位教职工的价值与学校目标相关。领导者既要关注学校目标,更要重视教职工的价值。学校管理者要帮助教职工构建社会支持系统,该系统包括制定工资薪酬相关的政策、建立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搭建良好的人际沟通渠道、绩效考核、提供专业咨询机构等。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面对工作压力时,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可以帮助其更好地应对压力,从而产生更低的压力反应;通过开发和构建高校教师的内部和外部社会支持系统,可以激发教师的职业兴趣和提高工作绩效[3]。以教职工为核心构建一个社会支持系统,激活教职工实现价值创造的动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校具有活力。
  六、现代高校管理效率依赖于协同管理
  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涉及到信息管理、舆论引导、管理决策、教育服务、教育评价、危机预警、后勤保障等诸多方面,工作内容各有不同又相互紧密关联,需要不同部门承担。[4]这就需要协同管理机制。这种管理机制可以产生整体功能大于各种部分单独应用时作用的总和,整体效率需要依靠学校内部和外部协同,依靠于信息交换与共享。协同管理是依据客观事物存在普遍联系的规律。高校除了协同好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之外。还需协同好同政府、企业、行业之间的关系。政府负责主导产业及教育政策,企业参与办学人才培养,行业负责指导行业规范和标准开发,学校开放办学,四者互动互惠,形成良好的协同管理育人机制。现在双一流大学已经开始尝试这种协同模式了。
  例如,上海交通大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就建立了有效的协同合作机制。该校成立联合创新中心,借助上海市经信委和市教委共同支持,和有关上海高校开展同城协同创新,通过以市经信委支持龙头企业、市教委支持相关高校的联合支持模式,集聚各方资源为产业发展所用。运行机制是以企业为主体,根据企业提出任务需求,按照各高校学科特长细化分解,长期牵引高校在此领域的发展;高校则围绕联合创新计划,成立专一任务的研发团队,并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予以保障支持。在资金保障上,由上海市经信委、市教委、企业三方共同出资,以三到五年为周期对项目进行滚动支持,对年度共同出资的总额有最低限度,同时高校以1:1的比例予以一定配套资助,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在人才队伍上,鼓励凝聚高校优秀教师,校企双方在人才政策、考核机制和软硬件设施上予以保障落实;同时根据产业需求针对性的培养研究生,强化人培养过程中科研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训练,促进高水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充实产业人才梯队。这种协同模式以产业任务为目标,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教授完成科研为抓手,彻底改变了高校原有的科研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对高校教授做科研的理念发生了变化,也让高校对项目管理方式產生了变化。对高校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进一步凝练以需求和任务为导向的协同创新,有效地推动人才、学科、科研等方面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很好地借鉴和促进作用。这种协同管理理念打破传统上下级单向结构的体制特征,强调组织之间横向的交流沟通,克服了以往组织间信息不对称、资源不共享的管理缺陷。
  参考文献:
  [1]余力,左美云.协同管理模式理论框架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报,2006(3):70-71.
  [2]秦琴.高校教师工作压力与社会支持[J].高等教育研究,2014(4):35-42.
  [3]李力,郑治国,廖晓明.高校教师职业心理资本与工作绩效: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14(6):802-810.
  [4]黄萍.高校教育管理协同机制基本要素和对策研究[J].江苏高教,2018(12):6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28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