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资产负债表的区域金融风险与脆弱性的实证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 军 王 敏
摘要:资产负债表分析法(Balance Sheet Approach)是IMF开发并致力推广的宏观审慎分析重要方法之一。本文首次尝试将该方法运用于我国的区域金融风险分析。通过建立包括公共部门、政策性银行、国有及股份制银行、地方法人银行、大中型企业、私人及小型企业在内的六部门资产负债表头寸矩阵,全面考察了2005年至2009年被考察区域的宏观经济金融各部门在期限错配、清偿力和资本结构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情况,并指出地方法人银行的期限错配、金融部门债权过于集中及大中型企业杠杆率提高等问题可能加剧区域经济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关键词:资产负债表分析法;金融脆弱性;区域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9-0045-05
一、资产负债表分析法的形成和发展
东南亚金融危机和阿根廷货币危机后,以巴塞尔协议为代表的微观审慎监管分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2007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更有力地表明,致力于单一银行稳健发展的微观审慎监管并不能有效降低银行体系系统性的风险。从银行体系及金融体系层面看,已有的研究成果显示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的信贷行为具有顺周期性,而风险计量模型的发展和推广应用及资本监管、会计准则和信用评级等外部规则的普及进一步强化了上述顺周期性,再加上银行对自身风控管理的盲目自信以及风险资产衍生产品市场交易的急剧扩张,都使得银行资产的风险头寸没有有效转移出银行体系,或者虽在表面上转移出银行体系,但仍在银行体系交易居金融市场主要地位的国家或者国际金融市场中存在。当银行体系之外的系统性风险因素大幅波动时,很可能导致单一银行机构的理性选择演化为银行体系整体非理性的结果。从宏观经济系统整体看,风险极有可能由其它经济部门经过金融交易和服务传递至金融体系,即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可能隐藏在宏观经济部门的交易对手方面。因此在分析系统性风险时,不仅要关注传统的银行等金融体系自身的运行,更要将分析边界拓展到政府、企业等经济主体部门,即将风险评估从微观审慎分析提升到宏观审慎分析的层级。这一转变不单具有理论的研究意义,从宏观金融调控的角度,对于央行更好地发挥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操作意义。
从上述角度开展研究,IMF发展出宏观审慎分析的重要基础方法――资产负债表分析法(BalanceSheet Approach)。作为一种基于微观视角的宏观分析方法,在借鉴传统的流量分析和存量分析方法的同时,充分考虑内部和外部冲击对资产存量的影响,基于既定宏观经济各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头寸数据,理清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互动影响关系,并形成相关的政策措施。对各部门资产负债表冲击形成的负面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资产负债表已有的错配情况。货币错配或期限错配可能使主要部门面临由起初的信心冲击引起的利率、汇率剧烈波动的风险像滚雪球般地蔓延到其他部门。银行危机同样会诱使政府的或有负债转化为实际负债,恶化政府资产负债表并危及债务的可持续性。在各部门资产负债表的相互影响下,对实际产出水平冲击的负面影响将会扩大,造成全面的危机。资产负债表分析法的政策含义侧重于培育私营部门资产负债表的缓释和对冲作用,通过强化或者改善其它部门(主要是非金融部门)的资产负债结构来克服或抵消某一部门(金融机构或者公共部门)情况的恶化。以有效的银行业监管确保银行拥有强有力的风险管理能力。促进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确保货币多样化,并提倡在宏观经济政策组合中考虑资产负债表错配所造成的约束。
既有的资产负债表分析法应用研究主要是以国家或某个金融市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该方法评估区域金融风险和脆弱性的研究成果甚少。我国省级行政区划之间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不同,金融服务完善程度和金融市场发育水平差别较大,金融制度演进和金融效率分化明显,使得区域金融稳定环境具有相对独立性,区域金融风险具有差异性,这些客观因素决定了开展区域金融风险和金融脆弱性研究评估的必要性,也提升了运用资产负债表分析评估区域金融风险及脆弱性的研究价值和拓展空间。
本文以我国西部某省为考察对象,以资产负债表分析方法开展宏观经济各部门的资产负债状况分析,对区域金融风险及脆弱性进行评估。考察该方法在区域金融研究中的适用性。需要说明的是,因为资产负债表分析法的基础是宏观经济各部门汇总的资产负债表,考虑到大型银行机构的区域分支机构资产负债表的非独立性,在部门划分中,将金融部门的国有及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法人银行分而论之。另外,在非金融部门中将大中型企业与私人及小型企业也进行了区分,这样既可减少汇总时重要信息的缺失,也可体现出不同类型机构资产负债表的差异性。
二、研究区间的选择
选择研究区间需要考虑区域经济金融宏微观层面的各种变化,以容纳更多的有效信息,使研究结果更具普适性。研究区间选定2005年至2009年9月末,为方便数据的说明比较,某些经济指标的区间前2002年。
考察时段内,某省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自2002年以来GDP增长率连续7年保持在11%以上,2008年的GDP增速达到15.6%,创2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在此期间,为应对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发生了较为明显的转变,调控节奏较为频繁,调控力度不断加大,调控工具种类也明显增加,为我们在不增加数据处理量的情况下进行纵向比较研究提供了较好机会。2002年到2009年上半年期间,货币政策经历了稳健(2002-2005)到适度从紧(2006年-2008年上半年)再到适度宽松(2008年下半年以后)的调整变动。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利率、信贷投放总量等政策调控工具的数据变动较好地反映了货币政策的调整过程。
三、区域宏观金融风险与脆弱性的实证分析
(一)构建某省经济金融各部门的资产负债表矩阵
在部门划分上,考虑某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外贸依存度自2005年以来一直在10%以下。FDI是某省企业对外融资的主要形式,公共、金融部门以外币计价的资产负债较少,某省公共部门和金融体系遭受国外风险源冲击的可能性相对较小,本文简化了IMF研究框架,舍去外部部门和外币资产,建立只包括公共部门、金融部门和非金融部门的资产负债表矩阵。划分金融部门时,结合某省直接融资占比较小,地方法人类证券、保险机构规模较小且发展缓慢的现状。在分析中只考虑银行机构,将金融部门划分为政策性银行、国有及股份制银行、地方法人银行三个部门。考虑到贷款投向和集中度问题,非金融部门进一步划分为大中型企业和私人及小型企业两个部门,最终建立起包括公共部门、政策性银行、国有及股份制银行、地方法人银行、大中型
企业和私人及小型企业在内的六部门分析框架。
综上所述,在忽略了外部部门和外币资产负债的情况下,笔者构建了考察期某省各经济部门资产负债头寸矩阵,并将从期限错配、资本结构和清偿力三个方面展开。需要提及的,一是部门资产负债表展示的是部门间的金融债权债务关系,部门内部债权债务关系――如公司企业之间债权债务关系没有体现,且房地产、企业的实物形式投资及政府对居民福利性保险不含在内:二是无法通过有效渠道获取大中型企业与私人和小型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结构方面较为准确的数据,因此省略这两个部门间的资产负债头寸分析;三是资产负债的期限划分也只能简单地以票面期限或贷款发放期限而非按严格意义上的还款到期日划分。
(二)各部门金融风险及脆弱性分析
1、各部门金融资产变化概述。
考察期某省各部门金融资产总量增长较快,大部分部门金融资产增速均高于同期GDP增速,2006-2008年宏观调控政策使各部门金融资产出现不同程度收缩。其中,大中型企业和公共部门金融资产收缩幅度明显小于居民和私人部门,而金融部门中的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对政策调控的反应较其它机构灵敏。前者表明大中型企业和公共部门对金融资产的系统性风险控制能力较强,对于后者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具有更为明显的顺周期信贷行为倾向,二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客户群体融资需求较为刚性。
2、金融部门金融风险与脆弱性。
评估脆弱性的指标一是资产负债净头寸。即金融资产减去金融负债。当一个部门的真实资产与其风险敞口不匹配时,可能面临着清偿力风险。当然过高的杠杆率也意味着部门的脆弱性加大。二是短期资产负债净头寸即短期资产与短期负债之差。这一指标如果为负意味着部门更容易受到利率上升等因素的冲击。
(1)期限错配:金融部门净头寸和短期净头寸均为负值,且规模持续增加,期限错配问题可能加大地方法人银行部门的脆弱性。
金融部门的资产负债持续负净头寸,且规模较大,部分表明金融部门对区域经济支持力度有限,虽然表外资产也是金融资源配置区域经济的一种方式,但考察对象该部分资产十分有限。其中,在该省金融体系占主体地位的国有及股份制银行资产负债负净头寸明显高于地方法人银行机构,且在2008年期间货币政策调整转向后呈现加速趋势。负净头寸规模进一步扩张,直接原因为近年来该省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普遍的资金上存行为,使金融资源大量流向区域外。
考察期金融部门的短期净头寸一直为负值,该指标绝对值占GDP的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2007年以后呈快速增大。2007年以前短期负净头寸的增加主要源于较低存款利率和股票市场财富效应引发的“存款活期化”等负债结构的调整,此后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应是金融机构响应刺激经济政策形成的资产结构调整。观察各金融子部门,虽然国有及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法人银行的短期负净头寸都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后者更值得关注、因为国有及股份制银行均为分支机构,可在系统内进行高效率资金划拨,其外源融资能力较强,故短期净头寸对其影响不大。而地方法人银行部门受外源融资能力较弱因素限制,在其主要服务对象居民和小企业部门的短期净头寸增加时,期限错配不但会增加其对利率风险的暴露,在危机时候也会加大其支付风险。
(2)清偿力:金融部门债权对象过于集中,私人和小型企业对地方法人银行存在一定的偿付风险暴露,房价的大幅变动对私人部门清偿力的影响较大。
考察期金融部门2/3以上的债权都集中在非金融部门(包括大中型企业、居民及小型企业),债权结构变化不大。考察期末达4803.34亿元,相当于同期GDP的94.1%,这意味着如果宏观经济形势恶化,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引起非金融部门资产大幅缩水导致清偿力下降,金融部门可能面临着一定的偿付风险。从金融各子部门看,债权对象部门分化较为明显,地方法人银行对私人和小型企业的债权比重近80%,小型企业对系统性宏观经济风险的抵御能力较差,债权对象过于集中于部分小企业将会加大其风险暴露,但却可以有效分散企业个体经营和行业风险。虽然近年来国有银行加大了对私人和小型企业的债权,但对大中型国有及股份制企业和公共部门的债权也在快速增长,但国有及股份制企业整体清偿风险要小于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值得注意的是:金融部门对私人部门的债权主要集中房屋按揭贷款。期末金融部门的房屋按揭贷款余额达619.54亿元,占金融部门对私人部门债权的88.30%,如房价大幅下跌,可能会加剧金融部门对私人债权的风险暴露。
(3)资本结构:地方法人银行机构杠杆率提高,部门脆弱性加大。
虽然自2005年以来地方法人银行机构的资本额不断提高,但负债的增长仍快于资本的增长速度。考察期初地方法人银行机构的总负债是资本的21倍,资本与资产的比例为4.63%,期末分别为22倍和4.08%,表明地方法人银行机构的杠杆率有所提高,部门脆弱性加大。
3、公共部门的风险状况与脆弱性:资产负债负净头寸持续增大,短期偿付风险较低,债务向国有及股份制银行集中对区域金融系统的稳健性具有正向作用。
2008年以前,公共部门的资产负债净头寸虽然为负值,但该指标占GDP的比重变化幅度不大,2008年以后伴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公共部门资产负债负净头寸持续增大,长期清偿压力加大。公共部门短期净头寸因为财政收入的不断提高,2008年之前一直保持正值,且逐年小幅增加,表明公共部门短期偿付风险较低。但从2009年开始,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公共部门负债在2009年间快速增长,2009年9月末已经占到同期GDP的50%左右,而短期负债占比在2009年间出现了大幅下滑,考察期末仅为15%左右,较2008年底下降近10百分点。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各类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增长较快。此类贷款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特色园区开发、政府储备土地开发等贷款期限普遍较长的领域。公共部门负净头寸的大幅增加对其今后较长时期财政收入和融资能力的持续稳定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挑战。从债务来源看,国有和股份制银行是其最主要的债权人,若国有和股份制银行的资本补充、风险拨备以及信贷产品创新若能有效覆盖和转移风险,公共部门负债的大幅增长导致的金融部门清偿力风险将在可控范围内。
4、非金融部门的风险状况与脆弱性。
(1)清偿力:非金融部门资产负债净头寸和短期净头寸都为正值,且呈上升趋势,该部门整体稳健性较高。
非金融部门中无论大中型企业还是居民和私人企业的资产负债净头寸都为正值且呈上升趋势,表明其稳健性较高。考察期非金融部门正净头寸快速上升与公共部门的负净头寸明显增加形成鲜明对比,表明积极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使金融资产快速向私人部门转移,但并未有效转化为私人部门的消费,即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私人部门消费具有一定的挤
出效应。
(2)资本结构:大中型企业杠杆率提高,企业可通过提高外币债务比重的方式降低平均债务资本比例。
在区域层面对非金融部门资本结构分析的困难之处在于,无论是大中型企业还是私人和小型企业部门都无法得到其准确的权益额,进而很难衡量其杠杆率的变化情况。在分析中虽然我们将小型企业与私人部门合并可以解决小企业主个人资产负债与企业资产混淆的问题,却使权益的确定更加困难。但有研究表明,虽然近年来随着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经济出现储蓄资本化的趋向(居民和小型企业短期净头寸的快速增加也证实了这点),但直接融资对间接融资的替代作用并不明显,相反地,在资本金增加的带动下很多企业利用手中的资本寻求负债资金扩大投资,最终体现为资产负债水平的整体上升。由此可部分推断出在私人和小企业部门短期净头寸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大中型企业的杠杆率也在提高。考虑在直接融资对企业资本结构改善作用不明显和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背景下,提高以外币计价的债务比例有助于降低企业的平均债务资本比例。
(三)区域整体脆弱性分析:期限错配角度的情景分析
在前述对各部门的风险状况分析的基础上,从期限错配角度进一步考察区域整体脆弱性及风险在部门间的相互作用和传递。
我们用各部门融资净缺口来衡量期限错配的程度(见下表1至表6)。融资缺口等于各部门的流动资产与各部门的短期负债之差,系统融资净缺口等于各部门缺口之和。我们假设了三种情景分别计算2008年和2009年9月末系统的融资净缺口。
情景一:假设仅将金融部门对央行的债权和库存现金作为流动资产,且所有短期负债同时到期且不能展期。
极端情况下,由于存在悲观情绪或受到某种系统性冲击,各部门对银行体系的信心丧失,活期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大量流失,金融部门面临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偿付5477亿元的短期债务的压力(表1),在没有央行紧急再贷款注入或总行级资金支持的情况下,金融部门在动用了527亿元流动资产和公共部门的140亿元净头寸乃至动员非金融部门的2573亿元资金后仍会存在2237亿元缺口。考察期末,尽管公共部门债务中长期化趋势有助于降低系统风险(表2),但由于金融部门短期负债的快速增加使得各部门的净缺口负值增加,期限错配使得区域金融系统面临风险增大,且系统融资缺口扩大到2730亿元。
情景二:假设金融部门的短期资产中的50%资产作为流动性资产,且所有的短期负债都不能展期。
从表3、4可以看出,如果金融部门有50%的短期资产(短期贷款)可以转化为流动性,则2008年末和2009年9月末融资缺口可分别降低到1061亿元和1345亿元。当我们近一步放松假设,设仅有50%的短期负债不能展期,则融资缺口分别为正的1677亿和1901亿元(表5、6)。
情景三:假设金融部门短期资产中的50%资产作为流动性资产,而且仅有50%的短期负债不能展期。
综上所述,由于金融部门资产负债结构配置的短期负债过度支持中长期资产,将使区域经济金融体系中存在较大的系统融资缺口。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形成系统性风险。
四、主要结论
考察期内,某省金融资产总量逐步扩大,金融不断深化,受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调控的影响,各部门的资产负债结构逐步调整。区域宏观风险状况也有所变化。
期限错配方面,虽然公共部门负债的长期化对于降低区域整体期限错配程度有正向作用,但金融部门短期净头寸的持续下降使区域流动性风险增加,融资能力较差的地方法人银行所受影响相对更大。清偿力方面,金融部门2/3以上的债权集中于大中型企业和居民及小型企业方面,资产价格下跌、外部经营环境恶化等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对这些部门的清偿能力的影响较大;虽然后期公共部门负债快速增加,加大了公共部门的清偿力风险,但负债结构长期化趋势降低了短期清偿力风险。资本结构方面,地方法人银行和大中型企业的杠杆率都有所升高。前者增加了金融部门的脆弱性,在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中应关注其信贷风险,大中型企业杠杆率的提高表明对债务融资的过多依赖,会加大非金融部门对银行体系的风险暴露。因此,在直接融资对间接融资的替代效应不明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加外币债务的方式,降低企业的债务比例,分散企业对国内金融部门的风险暴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181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