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赤字、货币供应与金融稳定:基于中国的经验证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 潮
摘要:财政赤字可以产生货币扩张效应,造成通货膨胀压力,传导至宏观金融稳定层面,加大了潜在的金融风险。本文在构建财政赤字影响金融稳定传导机制的理论框架基础上,运用协整理论、VAR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及脉冲响应函数等计量方法对1978~2007年我国财政赤字与金融稳定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关键词:金融稳定;财政赤字;货币供应;向量自回归模型(VAR)
中图分类号:F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9)02―0013―05
本文以已有的理论和实证文献为基础,探讨1978~2007年中国财政赤字影响金融稳定的传导路径,并运用时间序列计量技术进行实证分析,为有关政策的制订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一、中国财政赤字影响金融稳定的机理分析
为拉动经济的发展,刺激国内需求,国家的财政支出日益扩大,在财政收入不足以应对支出的情况下,必然导致财政赤字的出现。财政采用扩张性的赤字、债务政策,固然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但这种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不可能长期使用,否则将直接形成财政风险,从而造成通胀压力,并传导至宏观金融稳定层面,加大了潜在的金融风险。根据已有的文献,财政危机影响金融稳定机制的传导路径可以简单描述为:“财政赤字-货币供应量-物价-金融不稳定”。具体到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其主要理论依据在于:
(一)中国财政与金融制度安排的交错关系决定了财政赤字影响金融稳定
资金作为社会经济中的一种特殊的资源同样面临着有效率的配置问题,不同的资金配置方式对社会经济发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财政和金融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两大手段,它们主导着全社会资金的流动和资源的配置,决定着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走向。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财政机制与金融机制的具体定位是:财政机制事实上提供了一个无偿向社会成员征收税收和无偿配置资金的机制,金融则是为经济主体提供有偿配置资金的机制;金融机制是市场层面的资金配置机制,财政机制则是非市场层面或者说是市场失灵时的资金配置机制。简单地讲,银行资金主要以市场经济中的微观经济主体―企业、个人为作用范围,而财政资金则更注重在宏观领域发挥作用。
虽然从理论上讲财政资金和银行资金在社会经济生活当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各自有着不同的运行机制。两者资金之间也确实存在着一个科学合理的分工,在社会总资金中保持合理的比例,在经济调控中各司其职。然而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历史上和体制上的种种原因使得我国现阶段财政资金和银行资金运行中存在着种种不合理的现象,资金运用的不规范导致了两种资金运行的矛盾、摩擦不断。由于金融机构高度国有化和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缓慢,长期的金融压制造成偏低的资金使用效率,金融体系只能在政府的控制下,以“配给”方式提供信贷,这种资金集聚困难和使用浪费的状态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限制了资金的积累和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制约着金融业的扩展,形成金融与经济发展相互掣肘的恶性循环。长期的金融压制加剧了金融风险,阻滞了社会金融深化,实际上强化了政府与银行之间的非规范关系,导致财政金融风险内生化。
虽然我国经济运行格局已经由财政主导型转为金融主导型,金融的作用日益增强,但很多基础项目仍由财政负担,由于财政财力不足,而不得不用信贷资金弥补。信贷资金财政化增加了银行不良资产,而且财政软约束导致金融软约束,最终使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矛盾集金融于一身,加剧了金融风险。理论和实证分析表明,财政和金融的体制环境、政策选择和制度安排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具有复杂的资金渗透性和高度的政策关联性,存在着转嫁风险的机制和微观基础。
(二)中国财政赤字的融资方式决定了财政赤字影响金融稳定
在一个社会里,赤字财政由于创造了新货币,导致货币需求总量的增加,而现存的产品和劳务的供给却没有以相同比例增加,这必然要使经济产生一种通货膨胀缺口,引起价格水平提高。Sargent和Wallace(1981)等人提出了“价格水平决定的财政理论”,从理论上说明了政府的财政政策在决定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财政当局和货币当局的博弈中,若财政当局先动,货币当局被迫面临平衡跨期预算约束的困难选择,央行的货币供给是财政政策的函数(Bassetto,2002)。在财政占优的经济体制中,央行被迫货币化财政赤字而引发通货膨胀,因此存在从财政赤字到通货膨胀的因果关系。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不发达,央行的非独立性和征税机制的不完善,政府更倾向于用货币创造来为其财政赤字融资,财政赤字引发通货膨胀的可能性更大。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财政在某种程度上占据了货币金融体系的支配地位,在财政出现赤字时,可通过财政直接向中央银行透支。以铸币税去弥补财政赤字,这成为1994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之一。1995年通过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政府赤字必须从社会融资渠道弥补,央行不得向中央和地方政府透支和借款,且央行不得直接购买和包销政府债券,从而切断了央行与财政之间的直接融资渠道。
从财政赤字的融资方式来看,中国财政赤字增加货币供给的机理在于:如认债主体为商业银行,在商业银行动用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认购政府债券的情况下,不会增加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相反,若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无超额准备金,采用减少在中央银行准备金来认购政府债券,那么商业银行就必须相应地压缩其贷款规模,一旦贷款规模无法压缩,商业银行将债券出售给中央银行或者向中央银行抵押贷款,那么其效应等同于中央银行认购政府债券,也将增加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导致通货膨胀的出现。在认债主体为居民个人的情况下,从静态的角度看,这种认债方式的实质是购买力的转移,没有相应地扩大社会总需求,不会引发通货膨胀;但从动态的视角看,政府通过发债的方式来弥补财政赤字,加大了国家财政的债务负担。财政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利息支出的不断增加,将进一步使财政的风险加大,陷入“债务一赤字”的陷阱,同时财政投资也会产生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导致经济增长乏力,相应减少财政收入,使削减财政赤字的难度增加,一旦政府出现债务危机,则势必通过债务货币化的办法来解决债务问题,造成通货膨胀,使财政风险转嫁为金融风险。
(三)中国体制转轨的经济现实决定了财政赤字影响金融稳定
我国改革以来,一直实行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积极发展经济,就有较多的税收,同时地方政府官员也就有更多提升的机会。由此导致政府总是想方设法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去实现政府的经济职能。例如,政府经常指示银行对其优先发展的行业或“形象工程”大力投资,而这些行业往往是规模大、回收期长、回报率
低、风险高,很少符合贷款条件,在没有实质性担保和抵押的情况下,这些投资风险都由银行承担了。另外,政府也可能为维护社会稳定而强迫银行发放本应由财政弥补的国有企业亏损和安定团结贷款,导致银行的大量信贷资金“财政化”,产生巨额的不良贷款,出现支付危机。
财政支出缺口形成的隐性负债大多会由商业银行以不良资产名义承担,如粮食企业(政策性)亏损补贴,财政的应补未补,导致这些企业的日常经营资金几乎全部靠银行贷款,而由于一些政策性原因,其亏损又几乎是铁定的。一些本应由财政投资的公共工程项目,如教育系统投资、卫生机构投资等,财政又因为资金紧张,将大量的出资责任转嫁给了商业银行,而这些项目法定的非盈利性,使银行所放资金具有极大的风险性。乡镇财政大部分因预算不足而形成的隐性债务,大多转化为银行贷款,这些缺口性的支出多年积累下来就成为银行账上的风险资产。如此恶性循环,势必造成大批银行贷款逾期、呆滞或坏账。
二、实证分析
(一)样本及其说明
为有效检验中国财政赤字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考虑到衡量我国金融脆弱性的技术处理难度及数据采集途径,本文采用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率、财政赤字、货币供应量、GDP和通货膨胀率5个变量来构建系统计量模型。分别用NPLt表示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率,DEFt表示财政收支变量,为实际财政支出的自然对数减去实际财政收入的自然对数,RMt表示实际货币供应量(M1)的自然对数,Pt表示以CPI衡量的通货膨胀率,GDPt表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样本区间为1978-2007年,除部分NPL取自有关研究文献外。其余数据均来自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统计年鉴》。用定基CPI指数(1978=100)对其进行价格平减,将有关变量的名义值换算为实际值。
令z=[NPLt,DEFt,Rit,Pt,GDPt],z包含了具有不同单整阶数(最高为d)的变量,这些变量之间或存在或不存在协整关系。若zt服从于VAR(L),则可以运用基于扩展VAR模型的因臬关系检验方法进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本文所有的计量分析均使用EViews5.,0软件进行。
(二)单位根检验
ADE单位根检验最佳滞后阶数根据SIC准则确定,SIC值越小,则滞后阶数越佳。检验形式(C,T,L)中,C、T、L分别代表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和滞后阶数。由表1可见,均为I(1)过程。
(三)协整检验
1、根据无约束(unrestricted)水平VAR模型确定协整阶数L。确定水平VAR模型的最佳滞后阶数的方法是从一般到特殊,从较大的滞后阶数开始,通过对应的LR值、FPE值、AIC值、SC值、HQ值等确定。考虑到样本区间的限制,我们从最大滞后阶数L=2开始,利用EViews软件进行Log Length Criteria检验,选择最佳滞后阶数为1。
2、协整向量个数r的检验。使用Johansen的特征根协整检验,检验时假设含截距项,不含时间趋势项。根协整关系检验结果,检验的5个变量之间在1%显著性水平上存在1个协整关系,即r=1。
3、协整方程。标准化协整向量为(1.-138.3448,96.1412,0.7277,-111.1953,C),对应的协整方程(括号内的数值为标准差)为:NIL=-138.3448DEF+96.1412RM+0.7277P-111.1953GDP+C(26.7571)(15,5137)(0.2169)(23.4429)
协整方程的估计系数都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1978~2007年,中国的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率、财政赤字、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率和GDP等5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
(四)误差修正模型(VECM)及其诊断检验
本文主要检验财政赤字和不良贷款比率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仅给出了关于ANPLt和ADEFt的误差修正模型。
在误差修正模型得出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及脉冲响应函数的结果之前,需要进行必要的诊断检验。根据稳定性检验,有4个根为1(因为VECM的模型设定包含4个单位根),落在单位圆上,其他均在单位圆以内,因此VECM的稳定性条件得以满足;LM自相关检验显示,LMl=20.0389,P值=0.7448,LM2=32.9787,P值=0.1316,故不存在自相关;White异方差(无交叉项)检验显示,x2值=185.5556,P值=0.3726,故不存在异方差;联合正态性检验结果显示,Jaroue-Bera值=13.5958,P值=0.1922,符合正态分布。
因此,VECM模型稳定且不存在设定偏差,根据VECM得出的因果关系和脉冲响应是稳健、可靠的。表明,ANPh误差修正模型的误差修正项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0.3670),调整方向符合误差修正机制。
(五)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以VECM模型为基础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在5%显著性水平上,财政赤字对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率具有单向Granger影响,其余变量无Granger影响。
(六)脉冲响应函数
由于VECM模型的估计系数难以解释,我们根据脉冲响应函数得出结论。Pesaran和Shin(1998)提出的广义(generalized)脉冲响应函数,可以不考虑变量的排序问题而得出唯一的脉冲响应函数曲线,在最近的经验研究中被广泛使用。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曲线,横轴代表滞后阶数,纵轴代表不良贷款比例变量受各变量冲击的响应程度,上部曲线表示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率受财政赤字变量冲击的广义脉冲响应函数,下部曲线表示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率受GDP冲击的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可见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曲线都收敛于某一个固定值。
根据图1的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曲线,在滞后1―10期内,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率在受到一个单位正向标准差的财政赤字水平的冲击后,冲击效应为正,财政赤字的增加导致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率上升;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率在受到一个单位正向标准差的财政赤字水平的冲击后,冲击效应为负,GDP的增加导致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率下降。
三、结论与政策含义
1、除货币政策变量影响金融稳定以外,财政赤字与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率具有单向因果关系。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率在受到一个单位正向标准差的财政赤字水平的冲击后,冲击效应为正,财政赤字的增加导致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率上升。因此可以说中国的金融稳定不仅受货币政策影响,也要受到财政政策影响。
2、赤字水平、实际GDP、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率都是我国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率的决定因素,反映我国金融风险财政化的内生性。我国的金融风险并不是中央银行可以控制的外生变量,而是由各个经济主体相关作用内生决定的,由于货币供给、赤字水平、通胀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得不稳定和难以预测,加剧宏观经济、金融运行的波动。
3、由于我国财政和金融体制安排的交错关系、财政赤字的融资方式和长期转轨的经济现实,在我国存在财政赤字影响金融稳定的传导机制。即使向商业银行系统和非银行系统的私人部门发行债券为赤字融资也会影响货币供给,形成通胀压力,最终传导至宏观金融稳定层面,加大潜在的金融风险。需要充分重视我国赤字财政政策的货币供给效应,在货币金融体系下重新认识财政政策的作用及功能,央行在运用货币政策对经济实行调控的同时,应加强与财政部门的协调,兼顾好财政政策的实施空间,避免政策冲突而削弱宏观调控的效果,确保宏观金融稳定运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184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