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资产减值准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摘要:资产减值准备在我国是一个成熟的课题,早先会计制度中资产减值有明线、数量界限的规定,属于规则型导向会计准则。本文从我国资产减值的现状出发,针对我国资产减值准备的相关规定,分析了我国目前资产减值会计上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资产减值;利润;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F530.67
  文献标识码:A
  
  一、什么是资产减值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可收回金额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资产账面价值大于该资产可收回金额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
  
  二、我国资产减值准备现状及分析
  
  资产定义的“未来经济利益说”为资产减值在理论上提供了依据。如果资产被定义为未来经济利益,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未来经济利益也就具有了不确定性。于是,资产的价值就存在了变化的可能,减值的发生也会变得理所当然。当依据这种历史成本对未来经济利益的估计已经高于根据现时情况(包括现时市场状况、资产现时状态、管理当局的意图和对风险的态度等)所做出的最佳估计时,那么资产就发生了减值,这种估计会在资产的续存期内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这就是资产减值的实质。
  
  (一)资产减值准备计量标准不统一且可操作性差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对8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量标准没有完全统一,具体有:可收回金额、市价、可变现净值等,其中,又有销售净价、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成本、费用等多个概念。另外,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仍不完善的前提下,市价、可收回金额、可变现净值等的确定在实际工作中的可操作性差。
  
  (二)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政策可选择性较强
  禁止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规定不能完全避免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利润操纵的问题。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政策可选择性较强,会计政策存在较大的可选择性,企业可通过不恰当的计提比例实施盈余管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各项准备的计提只是作了原则上的规定,至于如何计提、计提的比例是多少,则完全由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自行判断,这在主观上为企业盈余管理提供了一定的操作空间。具体表现为:①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与不能转回并存。②折旧的计提受到资产减值准备的影响。③扭亏公司减值准备的非正常转回。④利用资产处1提高处置当期的利润。⑤盈利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业绩储备。⑥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与确认会计处理弹性较大。
  
  三、几点相关建议
  
  (一)会计职业人员素质的提高
  建立目标导向性会计准则对会计人员具体要求:更加尊重事实而不完全靠“本本”;更多的贯彻职业精神;更多的考虑平衡与协调各有关相关利益者的利益,而不是一边倒向管理层或一定的股东;更多的通过职业判断去分析、确定经济交易和会计事项的经济实质。
  
  (二)内部控制程序化
  利益的诱惑往往粉碎管理当局的有限理性,再好的准则、制度也得靠管理人员去实施。代理人与委托人的目标不一致往往导致代理人做出“逆向选择”,依靠信息优势提供虚假财务报告。因此即使有一天颁发实施目标导向会计准则,企业内部控制,特别是内部会计控制仍是必要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不仅具有规范的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等作用,更重要的是对于提升现代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资产减值核算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完善的核算程序和标准,规范资产减值核算,确保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方法是强化公司法人治理机制。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实践证明,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只有在公司建立健全了法人治理结构,才能把责任真正明确到人,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公司、企业中、会计资料上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三)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准则制定部门应根据我国的市场环境特点,不断修订和完善会计准则。首先,谨慎赋予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减少模糊性语言和概念,减少可供选择的会计方法,尽量使会计规范具有可操作性,以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通过发布“操作指南”和“专家意见”,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但这项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其次,进一步制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实施细则或指导,要求上市公司在财务状况说明书中专项披露各类资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核算中“可收回金额”确定的依据、假设、方法和程序,增加会计政策选择正确与否的可验证性。对固定资产可收回额的确认,主要是会计师借鉴资产评估的原理,既然资产是未来经济利益,那么,可以从固定资产的产出角度分析、量化可收回金额。
  
  (四)加强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
  资产减值准备通。常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依据有关因素作出的估计,存在较大的利润调节空间。通过外部审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这类风险。首先应强化中介机构特别是审计师职责,使其真正承担起“经济警察”的职能,并尽快制定相关的独立审计准则的操作细则,明确各项减值准备的具体审计程序,努力通过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遏止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
  
  (五)强化政府的会计监管和对资本市场的监管
  加强证券监管部门对亏损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证券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亏损上市公司、特别是连续亏损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强制上市公司披露资产减值准备对利润的影响程度,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对于严重违反有关法规的行为,应予以严肃查处,以确保上市公司的质量和整个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明海,龚凯颂,会计理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7
  2 李建民,张华伦,初探资产减值,财会月刊,2001(02)
  3 季晓东,资产减值会计:制度变迁、理论透析及实施困境,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8,5
  4 刘运国,邓颖瑜,新准则关于资产减值新规定的效应研究,会计之友,2009,1
  5 王乐锦,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应用:意义与特征,会计研究,2006,5
  6 周忠惠,罗世全,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研究,会计研究,2003,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363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