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因子分析的浙江省县域经济实力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继慧 郑敏

  [摘要]浙江省是中国第一大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极强的综合经济实力。本文以浙江省58个县域单元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简要回顾县域经济实力的相关研究,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各县(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进行定量分析。分析指出,浙江省县域经济实力强劲,有近一半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上,同时,浙江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显著,呈现明显的浙东北-浙西南的梯度特征。最后,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因子分析县域经济浙江省
  
  区域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区域经济学所探讨的一个核心主题。由于我国绝大多数省区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地理环境与区域差异十分显著,因而研究省区内部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不仅对深入认识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十分必要,而且对各省区政府乃至中央政府调控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浙江省历年来国内生产总值稳居全国第四,仅次于广东、山东以及江苏,省内强劲的县域经济实力是浙江省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通过对县域经济实力的相关研究进行简要回顾,对浙江省58个县(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分析结果提出促进浙江县域经济发展几点建议,以起抛砖引玉作用。
  一、县域经济实力研究回顾
  县域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构造地带经济、经济区、省区、城市(城市群、大都市区、一般城市)等区域经济的基础(彭宝玉,2007)。总体来看,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相对差明显变小,但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差异则出现扩大的趋势,沿海发达区内存在十分不发达县域(李小建等,2001)。而中国东西、中、西部地区之间总的经济发展差距主要来源于三者之间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并且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比地区之间总的经济不平衡扩散更快,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不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因(郑炎成等,2004)。因此,深入研究各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速度不同的原因和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就特定省份而言,张小军等(2005)指出浙江省县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在于,交通条件、经济基础、经济结构、全球化程度、科技支持能力等这五个方面。部分学者对一些省份的县域经济实力进行了评价,并对其存在的差异进行了分析与解释。黄飞飞等(2009)通过建立江苏省县域经济实力的指标,运用因子分析与空间自相关技术对江苏省县域经济实力进行了评价与解析,指出经济实力在江苏省之间存在弱的负相关,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空间集聚不明显,全省经济格局从南到北呈现“三峰两谷”的空间格局;苏南地区随着距上海距离的增加,经济实力空间集中度逐渐递减。其他学者如周慧秋(2000)、刘伟东(2009)、彭宝玉(2007)等也分别对黑龙江、辽宁省、河南省的县域经济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宝贵的结论。
  总体上,学术界对县域经济实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国以及特定省市的研究,主要采用了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空间自相关等分析方法,内容主要是通过分析县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寻找影响县域经济的因素以及提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同时,关于浙江省县域经济实力分析的文献较少,因此以浙江省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浙江县域经济实力分析与评价
  鉴于市辖区产业结构、经济密度等与县或县级市相比有很大不同,本文所指的县域经济是指以县或县级市为地域单元的经济体。目前,浙江省共辖35个县,22个县级市以及1个自治县,县域经济个体数共58个。2009年该58个县市GDP总值占全省GDP总值的52.0%,总人口的68.4%,从业人数的60.7%,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1.评价指标的选取
  多指标评价涵盖的信息会比较广,所以本文拟采用多指标来评价县域经济实力。县域经济实力主要体现在按人均指标衡量的经济发展水平,反映工业化的经济发展阶段或经济结构以及反映基础设施、文化教育等方面。本文对相关学者采用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数据的完整性、可行性等原则,指标体系如下:反映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二产比重、三产比重、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地方财政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反映县域经济活力的指标有,全社会固定资产、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GDP增长率;反映县域经济潜力的指标有,教育事业费、专利申请授权量、境内公路通车里程。
  2.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的基本目的是,用少数几个随机变量去描绘许多变量之间的关系,被描述的变量一般都是实际观测的随机变量,而哪些因子是不可观测的潜在变量。它的主要原理是利用降维的思想,通过研究指标体系的内在结构关系,把多指标转化成少数几个相互独立而且包含原有指标大部分信息的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其优点是它确定的权数是基于数据分析而得到的指标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得到的综合指标之间彼此独立,减少信息的交叉,使得分析评价结果具有客观性和准确性。通过分析,14个指标之间的KMo=0.83,表明各变量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适合做因子分析。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主因子选择原则,选择的特征根分别是8.623、2.184和1.040,累计方差贡献度达84.6%,包含了绝大部分信息(表2-1),因此,这里提取前3个因子分别作为第一因子、第二因子和第三因子。
  表2-2中,公因子反映的变量特征如下:
  公因子1的贡献率为61.59%,其在GDP、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教育事业费均在0.95以上,反映出上述因子对县域经济实力的影响情况。公因子2的贡献率为15.60%,其在二产产值比重载荷比较高为0.96,反映出工业对经济实力的影响。公因子3的贡献率为7.43%,其在境内公里通车里程上的载荷为0.80体现了基础设施对经济实力的影响。根据公因子的贡献率,得出综合因子得分公式,计算出各个县(市)的综合因子得分。公式如下:
  
   根据F的高低,将其分成三部分,(-∞,0]、(0,0.5)、[0.5,+∞)。图形如下:
  3.综合实力评价
  从总体上来看,综合得分F大于0的县(市),共25个地区,占全省53.1%,即浙江省近一半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全省平均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大于0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要归因于第一因子得分比较高。综合得分小于0的县(市),共33个地区,综合得分小于0的很大一部分要归因于第一因子得分比较低,即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高。从分类的具体情况看,综合得分大于0的县(市)中,位于杭州的有4个县(市),位于宁波的有2个县(市),位于温州的有2个县(市),位于嘉兴的有5个县(市),位于绍兴的有4个县(市),位于湖州的有2个县(市),位于金华的有3个县(市),位于台州的有3个县(市),衢州与丽水均未有综合实力大于0的县市。其中,全省排名前四的县市为:慈溪市、绍兴县、诸暨市以及余姚市。以从图一可直观了解到,浙江县域经济实力强劲的县市主要分布在浙东北地区,尤其以杭州湾周边地区的县市。浙江县域经济呈现出从浙西南到浙东北的梯度差异,与浙江地势相似。丽水-金华-绍兴-宁波沿线为典型梯度带。其中丽水与衢州地区为全省经济低洼地区,各县(市)综合经济实力均小于0。杭州湾地区以及部分沿海地区县(市),如慈溪市为浙江县域经济领跑者。目前,浙江经济实力强劲地区主要位于浙东北,中部地区正形成崛起之势,西南低洼地区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提升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继续发挥浙东北地区县域经济辐射力
  浙江是中国第一大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拥有强劲的经济实力。浙东北地区与上海、江苏相邻,地理位置优越,腹地经济活跃。杭州湾周边地区以及温台沿海部分地区大部分县域地区综合实力大于0,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上。作为浙江省经济发展的核心,继续发挥并提升这些地区的经济实力,扩大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度值得深思。由于经济发达的县市在开发过程中较早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等三方面的压力。优化开发这些地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化城市功能,有条件的县(市)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县(市)的竞争层次,积极优化开发这些县(市),对今后浙江省整体的经济腾飞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地区产业集群有着紧密的联系,浙江省是典型的块状经济省份,经济发达县域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也是今后在产业转型升级中遇到的难点之一。浙东北地区应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的派头兵,带动全省经济发展。
  2.积极引导低洼地区经济发展
  经济差异的扩大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浙江省丽水、衢州等地的经济滞后,成为制约浙江省经济飞跃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浙江省经济差异的重要来源。通过重点扶持低洼地区,提升该地区产业层次,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使其形成发达县(市)所具有的产业集群形态,从而加快实现经济低洼经济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最终降低省内县(市)之间的经济差异,促进全省经济上一个新台阶。丽水市、衢州市以及温州市应当积极抓住海西经济区的开发机遇,主动融入海西建设中。例如温州南部的苍南县与福建地区语言互通、气候较为相似,抓住海西建设中与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优势,引进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人才等,从而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3.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浙江省正稳步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并向工业化后期转变。政府应切实改善海、陆、空交通运输和解决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工业化“先行官”问题,破除工业化的“瓶颈”,为浙江省工业化的发展及城市化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积极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环境;制定有效的政策,如对低洼经济地区的优惠政策扶持等,从而为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政策环境。例如,在衢州、丽水等地融入海西建设的过程中,就农业方面浙江省应尽早出台地区对台优惠政策,对台商创业中遇到的诸如投资基础设施方面给予适当补贴,从而推动外资(港澳台)进驻低洼地区,最终推动地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421
  [2] 胡良民 苗长虹 乔家君: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时空格局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2,21(3):268-274
  [3] 彭宝玉,覃成林,阎艳:河南县域经济发展分析[J].经济地理,2007,27(3):409-412
  [4] 李小建 乔家君: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1,58(2):136-144
  [5] 郑炎成 鲁德银: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地区差异的解释力分析[J].财经研究,2004,30(7):121-129
  [6] 张小军 李植斌: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地区差异及对策[J].经济论坛,2008(12):21-23
  [7] 黄飞飞 张小林 余华 崔开俊:基于空间自相关的江苏省县域经济实力空间差异研究[J].人文地理,2009,24(2):84-89.
  [8] 周慧秋 李友华 等:黑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0,(2):49-51
  [9] 刘伟东: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8):125-129
  [10] 彭宝玉 覃成林:河南县域经济实力评价及空间差异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1):45-50
  [11]黄源湘: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2):147-153
  [12]刘明皓 汪红群: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测评与区域开发模式构想-以重庆市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9(3):87-90.
  [13] 杜强贾丽艳:SPSS统计分析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27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756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