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钢铁行业经营制约因素探究及发展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 光

  [摘 要] 2009年以来的经济刺激政策使得包括钢铁业在内的诸多行业步入快速复苏轨道,然而伴随产量的回升,钢铁行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并未得到实质改善,依然存在很多制约条件与不利因素阻碍着行业的发展。文章从产能、定价权、出口贸易等方面论述了钢铁业发展的瓶颈,并提出了积极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产能过剩 定价权 出口 产品结构
  
  随着2009年四万亿政府投资项目的陆续启动与《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深入实施,我国钢铁行业步入全面复苏期。但在政府投资刺激和前期宽松信贷政策支持下,钢铁行业虽然迅速回至扩张轨道,但其依旧未能脱离低层次、粗放型发展模式。如今,受产能过剩、定价权削弱、出口形势严峻等一系列因素制约,我国钢铁企业经营发展面临困境。
  一、我国钢铁行业经营制约因素
  1.市场供求矛盾严重,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我国钢铁生产属于粗放型为主的生产模式,产品则以低附加值的粗钢为主。当经济危机到来时,由于高企的信贷利率和对经济前景的悲观预期,社会自主投资趋于萎缩,多年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逐渐放慢了增长步伐。出于对经济下滑的担忧,政府于2009年初提出“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意在全面拉动投资需求。在政府投资的支持下,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速,领先于世界脱离经济危机的泥沼,步入复苏通道。然而与此同时,多年来由于发展方式不当带来的产能过剩问题开始在各个基础产业凸显,钢铁业就是其中最典型的行业之一。
  “产能过剩”只是一个统称,具体表现在总产量过高、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效率低下等诸多方面。产能过剩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其更是全行业利润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据中钢协数据显示,2009年钢协会员企业钢产量同比上涨11.27%,销售收入同比下降10.14%,实现利润下降33.64%。可见,在经济复苏过程中,钢材产量的迅速上升并没有带来企业经营状况的改善,相反,过剩的产量导致产成钢材的低层次价格竞争,造成产品价格下跌。同时,高产量带来了原料矿石的大量采购,推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在成本与价格的双重挤压下,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钢铁产业销售利润率接近5%,而在2009年,该数字下滑至不到3%,产能过剩之弊端可见一斑。
  2.钢铁企业定价权逐渐削弱
  传统的钢材定价过程是以钢铁生产企业的定价为基础,由贸易商和下游用户参与的多环节定价机制。在这种机制下,钢铁企业是处于主导地位的,然而如今钢铁企业对于定价的主导权正在受到削弱。
  钢企定价权的弱化主要体现在产品定价周期的缩短。2008年以前,产品定价周期较长,行业龙头宝钢集团以季度定价为主,而其他企业基本实施月度定价。2009年后,随着经济危机影响深入,宝钢转向了月度定价模式,河北钢铁则对部分产品实行了旬度定价,而其他大中型钢企的价格政策也出现频繁变动。定价周期的缩短意味着钢铁生产企业在被动承担经济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适应变化的市场。
  2009年3月钢材期货上市后,钢企定价权受到进一步削弱。综观世界上大宗商品交易,几乎都是以期货定价模式进行的。我国钢铁期货市场的迅速发展为钢材产品实现“完全市场定价”奠定了基础。而当我国钢材产品真正完成期货定价改革之时,钢铁企业的定价权将不复存在。
  3.钢材出口日益艰难
  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向欧盟出口钢材160万吨,较上年减少596万吨,同比下降78.8%;2009年我国向美国出口钢材105万吨,较上年减少397万吨,同比下降79.1%;欧盟与美国合计占中国出口钢材比例由2008年的21.3%下降至2009年的10.8%。可见,经济危机对于我国钢材外需影响甚大。
  首先,国外经济体的购买能力严重下降。2008年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几乎所有经济体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而发达经济体遭受的创伤最为严重。GDP增速减缓甚至下降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需求萎缩。虽然各国都推出了经济刺激政策,但这种政策主要是针对本国内部需求的,甚至很多政策意在将外需内部化,以优先扶植本国企业。
  其次,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进入2009年后,欧美各国针对中国产品提出为数众多的反倾销、反补贴诉讼。时值经济复苏的艰难时期,各国此种做法意在减少进口,以贸易壁垒的方式抑制国内对于进口产品的需求,从而带动本国产能的恢复。而我国出口产品特点是低价格、低水平、低附加值,尤以钢材产品为甚。此类产品的出口商,在面对贸易壁垒时往往束手无策。
  二、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建议
  针对我国钢铁行业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如下几点建议值得参考:
  1.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
  规模小的钢铁企业耗费资源多、制造污染大、生产效率低,极大地浪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2009年12月9日工信部发布的《现有钢铁企业生产经营准入条件及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要求淘汰年产量100万吨以下的普钢企业和年产50万吨以下的特钢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不仅可以采用取缔方式,也可以采用大中型钢企的兼并方式。对于生产条件较为现代的小型钢企,兼并方式更为可取,这样可以继续利用原有生产设备,防止资源浪费。另外可以实行区别对待的金融政策,对达标企业实施贷款优惠政策,对不达标企业拒绝金融支持。
  不仅对于落后产能可以采用兼并的方式,对于一般的钢厂也可以由大型钢铁企业予以兼并,组成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利用这种方式提高产业集中度,既可以发挥资源密集型企业的规模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也可以造就一批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在国际谈判中掌握话语权,争取最为优惠的原材料进口价格。
  2.积极发展期货市场,提高企业经营灵活性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宗商品交易实行期货定价是大势所趋。待我国钢铁期货市场发展成熟后,钢材产品以期货定价为基础必然成为最终的方向,所以钢铁企业在这个趋势中丧失定价权只是时间问题,不可回避。但是在不利的局面到来之前,企业可以采取措施,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建立新的利润增长点。
  首先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建立特色优势。按照当前的情况,当企业定价权丧失后,全行业或将落入严酷的低层次价格竞争状态,这将极不利于钢铁行业的长期发展。为避免价格竞争的爆发,企业应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特色钢材,提升产品结构,实现产品结构多元化。当行业内形成不同特色的生产者后,价格竞争就被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各类型产品都形成固定客户群,适合不同目的的生产需要。这样一来,企业就可在另一层意义上重新取得定价权,在特色产品领域内占据主动。
  其次是建立铁矿石期货市场。目前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很高,而进口铁矿石资源又大都掌握在三大矿山手中。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钢铁消费国和铁矿石进口国,应该赋予铁矿石以金融属性,建立属于自己的铁矿石期货市场。这样,铁矿石定价就不再是由三大矿山决定,而是真正由市场决定。当钢铁生产企业在下游销售市场丧失定价权时,如果能够在上游打破三大矿山的垄断,就可减轻成本压力,扩大行业利润空间。
  3.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
  目前,我国出口钢材以粗钢等低附加值产品为主。低附加值建材产品的出口,不仅耗费了国内大量的矿产资源,并且因其收入需求弹性相对较高,当经济危机造成外需持续疲弱时,出口利润会被快速吞噬。而如果提高出口产品结构,将粗钢出口转向高附加值板材出口,则可以保证较高的利润水平,高技术含量的板材也因具有更低的收入需求弹性,可以较好地应对外需萎缩的问题。另外,因高附加值产品普遍价格较高,可以改善目前我国出口贸易面对大量反倾销诉讼的境况。
  三、结论
  现在,我国正处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又时逢历史罕见的经济危机。我们应该以危机为机遇,在忍受阵痛之苦的同时坚定地践行产业升级战略,建立更科学、更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突破钢铁行业的发展瓶颈,打造新时代的中国钢铁!
  
  参考文献:
  [1]陈慧学: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J].中国建材报,2010-6-2
  [2]刘文利:浅谈钢铁产业发展前景[J].北方经济,2010,(5).
  [3]贾俊明:钢铁行业危机与发展趋势[J].钢铁经济,2010,(5)
  [4]余元冠 杜立辉 崔巍:对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现象的再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9,(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778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