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论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卢轶群

  [摘要] 进入21世纪后,中小企业正在成长为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中的“隐形冠军”,但是在当前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影响下,我国中小企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小企业何去何从,值得我们思考。文章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和管理现状进行探讨,同时结合当今知识社会背景分析中小企业的管理创新方法。
  [关键词] 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组织学习学习型组织
  
  近年来,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3%,全国GDP的55.6%、工业新增产值的74.7%、社会销售额全国的58.9%、税收的46.2%及出口总额的62.3%均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但是在金融危机外部动荡环境的影响下,据统计,在全球每年倒闭的企业当中,80%以上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该如何创新发展以应对种种危机,值得我们共同关注。
  一、中小企业现状分析
  1.中小企业定义与特点
  2002年6月29日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该法在2003年1月1日正式实施;同年2月19日,国家改革和发展委员会正式出台了中小企业划分标准,针对不同行业的不同特点,以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作为划分标准。一个值得引起注意的是,中小企业实际上是中型企业与小型企业的统称。
  用一句话概括中小企业的优势:机遇明显,但竞争与风险并存。具体说来,中小企业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企业小、动力大、机制灵活且有效率
  与大型企业相比较,中小企业的首要特征之一,即在于企业规模小、经营决策权高度集中。其次,中小企业员工人数较少,组织结构简单,个人在企业中的贡献容易被识别。中小企业在经营决策和人员激励上与大企业相比具有更大的弹性和灵活性,因而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做出迅速反应。
  (2)虽小而专精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既无力经营多种产品以分散风险,也无法开展大规模生产,往往将有限的资源投向那些被大企业所忽略的细小市场,专注于某一细小产品的经营上来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以求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进而获得更大的发展。
  (3)小批量和多样化
  当今时代人们越来越突出个性的消费需求,消费品生产已从大批量、单一化转向小批量、多样化。虽然中小企业作为个体普遍存在经营品种单一、生产能力较低的缺点,但从整体上看,由于量大、点多、且行业和地域分布面广,它们又具有贴近市场、靠近顾客和机制灵活、反应快捷的经营优势。
  (4)以开发新型小产品为起点
  中小企业是成长最快的科技创新力量。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许多中小企业的创始人往往是大企业和研究所的科技人员、或者大学教授,他们常常集管理者、所有者和发明者于一身,对新的技术发明创造可以立即付诸实践。
  2.中小企业目前形势分析
  尽管中小企业有其自身的优势,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制约其发展。
  (1)相关法律系统不完善
  虽然我国政府在完善中小企业法律环境方面采取了很多的措施,但仍然还不是很完善,缺乏系统性的法律体系。这使得中小企业的许多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进程。此外,产权保护不到位,也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
  (2)企业融资相对困难
  据有关部门调查发现,融资困难以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的第一大障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融资方式比较单一,缺乏直接的市场融资渠道;②借贷期限较短且数目普遍不大,主要是用来解决临时性的流动资金,很少用于项目的开发和扩大再生产等方面。
  (3)人力资源相对匮乏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一些特点,比如规模小、缺乏稳定性等,导致人才流失情况严重。再者,许多中小企业或因不重视人才,或因对人才认识错误,而不能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选择合适的人才,导致人才流失、人才浪费,不能人尽其才的发挥出最优的经济效果。
  3.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更新、更严峻的挑战。入世后,我国必须遵守WTO行为规则,对中小企业的行政性保护措施将难以实施。大量进口产品涌入国内市场挤占中小企业的市场份额,国内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而国际市场的竞争也呈现“白热化”状态。在这种全球化的竞争趋势下,人才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很显然,中小企业在这场“人才之争”中处于不利的劣势地位。雪上加霜的是,起源于美国、迅速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正影响着我国的中小企业,很多珠三角的加工型中小企业没能耐住这场“金融寒冬”纷纷倒闭。
   针对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所处的形势和所面临的挑战,中小企业要想不断成熟,做大做强,就必须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二、管理创新
  1.管理创新的定义与方法
  哈默尔对管理创新所下的定义是:对传统管理原则、流程和实践的明显背离,或者对惯常的组织形式的背离,这种背离极大地改变了管理工作的方法。可是,与其他类型的创新一样,管理创新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产生真正新颖的创意。要能够产生持续而大胆的管理突破,就必须有一个系统化的流程,这个流程应包含以下四个要素:
  (1)致力于解决重大的管理问题,问题越是重大,创新的机会就越大。
  (2)寻找新的管理原则要解决前所未有的问题,必须采用前所未有的方法。
  (3)解构正统的管理思想,要充分认识到新管理原则的威力,必须摆脱过去的惯例对想像力的束缚。
  (4)充分利用类比的力量,要摆脱传统管理思维的束缚。
  哈默尔认为,迄今为止,21世纪的管理与20世纪的管理之间并不存在很大的差别,这里正隐藏着机遇。你可以坐等竞争对手摸索出下一个重大管理创新,然后把你逐出竞争游戏,你也可以主动出击,现在就抢先做一个管理创新者。
  2.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管理创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以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革命的突飞猛进,引起了世界产业结构、经济体系的巨大变化,人类开始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以知识创新、发展和应用为主体的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中,作为社会经济系统的微观细胞 ,企业必须在经营管理上做出相应的更新,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里生存下去。
  企业是一个系统,系统具有协调性、依赖性和整体性。创新也是一个系统,必须实施全方位系统创新,才能真正实现管理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全方位管理创新,要做到:突出全球化的“现代意识管理”;突出创新化的“技术开发管理”;突出知识化的“智能资本管理”;突出网络化的“模块组织管理”;突出产销一体化的“生态营销管理”;突出竞争化的“人才激励管理”。还要积极培育创新的主体,全面提高员工素质,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
  三、中小企业的管理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就要突出知识化的管理创新。本文认为,中小企业应通过组织学习建立起学习型组织,使个人、团队或整个公司都要从成功和失败中学习;员工之间相互学习;组织向合作伙伴、供应商、顾客甚至竞争者学习,以实现企业不断的管理创新。在笔者做的一项调查中,83家中小型企业仅有15.7%的企业建立了完善的学习型组织,22.9%的企业开始着手于建立学习型组织,还有25.3%的企业对于学习型组织还不知道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中小企业与国际市场间的差距,学习型组织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第五项修炼》一书,已发展了十多年。这样一个风靡世界的管理新法,在我国的中小企业中显然不如在国外受“热捧”。

  学习是指“通过汲取更好的知识,并加深理解,从而提高行动的过程”。 组织学习是:企业围绕自己的日常活动和企业文化,构建知识体系,补充知识技能以及组织例行公事的一种方式;组织通过广泛运用员工所掌握的各项技能,从而发展组织效能的一种方式。学习型组织就是那些为了提高和最大化组织学习,而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框架构建和战略设计的组织。学习型组织不存在单一的模型,它是关于组织的概念和雇员作用的一种态度或理念,是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组织的思考。学习是一个动态概念,它强调的是组织的一种持续变革创新的特征。众所周知,学习是个人成长的要素, 学习对组织成长同样重要。作为个人集合体的组织,必须以一种适当的形式、流程来保证组织学习,从而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
  但是建立学习型组织并不是目的,而是促进中小企业不断管理创新的方法工具。对于任何组织而言,创造一个学习型组织,仅仅是一半的挑战,同等重要的是,要构建一个“非学习型组织”。这一貌似荒谬的概念言下之意是,一个学习型组织也必须要学会忘记部分“历史”。从“低层次学习”、“适应性学习”、“复制式学习”发展为“双循环学习”,“第二次学习”。双循环学习是指,除了发现并改正组织错误外,并且对组织现有的规范、流程、政策以及目标提出异议和修正。“只有认识到无知,才会产生学习的动机”, 只有认识到组织的不足,才会产生组织学习,改变现状不断创新的动机。在学习型组织中,每个人都要参与识别和解决问题,使组织能够进行不断的尝试,改善和提高组织自身的能力。
  企业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基于全体员工的素质和技术技能,建立学习型组织可以增强员工对企业发展的认同感、创新积极性,并培养创新人才,提高企业经营素质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于“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 联合课题组,2005年中国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报告
  [2]曾永飞: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投入不足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科技创业,2009
  [3]段远鹏: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9(2)
  [4]张静:对我国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J].经济师,2009 (2)
  [5]马福云徐丽萍:金融危机带给我国中小企业的思考[J].经济师,2009 (2)
  [6]Kai Mertins,Peter Heisig,Jens Vorbeck.知识管理原理及最佳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0(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813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