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世博给上海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立芬

  世博会是全球最高层次的博览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为上海经济带来绝佳的发展机缘。本文试图从世博给上海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两个方面做浅略地分析。
  一、世博给上海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分析
  1.世博推动上海产业转型
  上海虽然第三产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目前对经济的贡献率已经突破了50%,但10年来,第三产业的进步不明显,在经济中的比重停滞不前。此外,上海在支柱产业方面发展前景并不明晰,重点支持的6 大支柱产业在总体经济中的贡献率低于50%,仅为45.3%,并且6大产业中缺乏鲜明的竞争优势,亮点并不突出。
  如果对比中国的另外一个国际化大都市香港,我们可以看到上海在发展上更大的差距。香港2007年GDP为1.6万亿,上海2007 年GDP为1.2万亿,两者差距并不大,但是在人均GDP 上香港却是上海的3倍。2006年香港人均GDP为21.5万港元,上海为7.6 万人民币。
  在产业构成上,香港的第三产业占经济的比重已经突破了 90%,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典型特征就是服务业比重基本都在70%以上。此外,香港主导产业的发展也比较清晰,四大主导产业占经济的比重已经达到了57%。香港目前在维护航运、金融中心的前提下,正大力发展旅游业。
  通过对比,我们认为上海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而上海要发展成为规划中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目前就有最好的契机,那就是世博会的举办。借助这项目的实施,上海必然会成为大陆旅游的新坐标,带动相关消费服务产业链的持续繁荣。这是世博会对于上海最关键的经济效益所在。简单的说大致可以分为几点:
  (1)2010年世博会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世博会不仅对举办地旅游业及相关行业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通过“旅游消费链”,还将对举办地周边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上海位于长江之首,上海世博会将产生显著的周边联动效应,带动华东,辐射全国。2010年世博会更将吸引全世界的目光,为上海加快旅游业和会展业的发展以及旅游和会展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世博会前后,上海将以独具特色的会展旅游,现代都市游和周边秀美的江南风光游吸引国内外的游客。据预计,2010年7 000万人次的参观者中有30%~35%的人会选择在华东地区继续参观游览。如此大的客流量将会促使上海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幅度提高硬件设施水平以满足客运要求。届时,上海浦东、虹桥两大机场的年旅客吞吐量将达到500万人次,建设650公里的高速公路网络,年客运量将达到4000万人次;上海旅游集散中心辟有100多条线路,并将开辟世博会专用的旅游线路,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这对旅游业的发展非常有利。据预计,至2010年,上海旅游业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将突破500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将均比2002年翻一番,全市旅游业总收入将达2000亿元,旅游业的增加值增幅超出全市平均增幅,实现持续快速增长。
  (2)2010年世博会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促进。150多年的历史表明,世博会不仅是展示世界各国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和各行业聚首的盛会,而且还是各国产业技术发展的竞技场,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科技与文明的真实记录。利用世博会的拉动效应和聚集效应,推进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利用世博会项目建设,优化上海市及周边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布局;借世博会科技交流的平台,增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科技带动力和支撑力;通过举办世博会,广揽我国高新技术发展所需人才;利用世博会对相关产业发展的刺激作用,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服务业的渗透与融合;以世博会展示“中国研发”为目标,激发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各界的科技创新活力。而且世博会的场馆建设、通信、城市交通及绿色环保都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持。如环技术、建筑节能技术、节水技术、数字通讯技术、网络宽带技术等等。不仅给高新技术产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还势必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巨大发展。通过面向世界进行高新技术的进与合作,促进人才的汇聚与使用,高新成果的转化与创新,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组与合并,上海将逐渐成为高新技术的核心城市,努力推动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发展,并且带来无限商机,为以后全面走向世界创造条件。
  (3)世博会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在改善人居环境上,世博效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由于世博会园区通常占地很大,因此各举办城市在修建时,往往将其与大规模的城市改造结合在一起。上海这次也是如此。目前选定的上海世博会园区,原是一些污染比较严重的工厂。因此,功能改造后,不仅将一举彻底拔掉这个市中心最大的污染源,而且将为创造高质量的公共活动空间,居民的环境生活质量将由此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其二,举办世博会将促进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交通、通信、绿化、环保、给排水等――行一系列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从而将明显提高所有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便捷程度和舒适程度。园区建成后的世博园区将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形成能源联供系统,实现多能源的联合供应储存、再循环的局面。这些新能源包括太阳能、硫化钠电池系统、燃料电池、潮汐水能、风能生物能等。不仅实现节能,而且实现能源再生产。
  2.世博打造长三角经济圈
  世博会将给上海带来产业转型的机遇,而我们如果把眼光放得再远一点,那么我们会看到以上海为首的长三角经济圈的发展同样值得期待。日本1970年的大阪世博带来了关西经济圈的长期繁荣,缔造了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那么对于上海世博会我们同样可以给与这样的期待。
  按照《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工作方案》,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8市(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浙江7市(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共16个城市。2007年,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经济占全国的比重达到了18.9%。
  上海和江苏、浙江两省正在联手打造“长三角都市圈高速公路网”。根据上海世博局的统计,大约有六成以上的人会选择到苏州游玩,超过4000万人次,有近三成的人会选择到苏州周庄、同里、直、木渎等水乡古镇游玩,达2000万人次。这些水乡古镇抓住机遇,趁势而上,使海内外游人提前感受世博会的气氛,这将极大地促进长三角地区的协调合作。随着长三角城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和3小时交通圈的形成,距上海300公里左右范围的苏州、无锡、杭州、嘉兴等城市的酒店宾馆资源完全可以为世博会分担一部分接待压力。未来长三角经济圈中目前江苏浙江的优势在于制造业,中低端服务业可以基本自给,缺乏高端服务业,而上海将承担起这个龙头的作用,提供以航运、金融、旅游消费等为主的高级服务业。
  二、世博给上海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分析
  奥运会和世博会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有机会就有成本,有投资就有风险,预期的收益不等于现实的收益。我们在乐见世博会所蕴涵的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经济方面可能出现的“负效应”。
  1.世博会用于场馆和世博园区的直接固定资产投资的经济效益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这主要是由于:一是世博园区的投资是一种特殊的非经营性公共产品,二是世博园区的建设必须具有一定的国际性和先进性,如果本地企业不存在竞争优势,那么世博会的项目建设会在招标过程中被国外或外地企业抢占,从而对本地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
  2.世博会有可能给举办城市带来经济损失。纵观世博会举办的历史,举办国的承办者有盈有亏,2000年在德国汉诺威举行的世博会,仅吸引了1 800万游客,承办公司亏损了24亿马克而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之后形成了关西经济带,十年发展迅猛,促进了整个日本经济的增长。

  3.上海投入巨额资金用于筹办世博会,有可能导致经济过热情况,尤其是容易出现房地产泡沫膨胀,给本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造成隐患。而当曲终人散,会议落幕,消费需求骤减,世博园区出现闲置现象,两地经济将进入一段“衰退期”,形成所谓的“低谷效应”。作为会展经济,世博经济很大程度上都是“注意力经济”。能否吸引更多的人参会、参展和参观,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世博会能否实现赢利。世博会收入主要为门票收入和参展商的展位费。可以看出,世博会举办成败的经济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者的人数,只有人气旺,才能实现两会的景气。因此在筹办世博会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品牌的宣传,并充分利用举办城市当地的旅游资源,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争取办成特色世博。
  三、把握世博经济发展机遇的一些思考
  1.开放的形态带来开放的心态,开放的业态
  世博会是一次开放的盛会,它需要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去筹办。同样随着世博会的举办,对于上海和长三角来说,经济的发展必须呈现一种开放的业态。
  (1)长三角的制造业要成为更加开放的业态,更多企业要利用世博会带来的机遇引进来、走出去。在与狼共舞中不急不躁,稳步发展。将逐步由低端到主要依靠低成本人力,向高端更注重知识和技术要素的先进制造业转变。
  (2)长三角的现代服务业也要趁着开放的东风,迅速崛起。与制造业的开放主要是“走出去”不同的是,现代服务业的开放更多地还是“引进来”。要培育起我国自主创新的服务业品牌,有核心竞争能力的竞争优势。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瓶颈仍然是品牌,人才,商业模式等软方面。所以去面对和解决这些难题,用国际化的思路、开放式的管理、创新型的模式,走一条具有长三角特色的现代服务发展之路。
  2.培育高科技统领下的管理理念管理能力
  世博会是世界各国科学技术大展示的舞台,对于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来说,无论是各国的主题馆,还是最佳城市实践区,无论是布展的形式,还是展出的内容,无论是展内还是展外,将处处呈现出浓浓的高科技色彩。
  理念的变革所培育起的直接结果就是管理的提升和创新。无论是办博过程的精确管理,无论是展会组织的运营,还是展品无论的通畅,无论是招展活动的营销,还是参观者的组织,无论是交通的保障,还是风险的防范;无论是展前、展中场馆的安排,还是展后的场馆利用,这次世博会都需要高科技统领下的管理理念,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学良:世博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04期
  [2]吴 泓甄 峰:于涛方世博经济圈形成基础和机制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年第26卷第04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834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