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互联网创业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创业是推动经济增长、生产力提高、创新发展和实现就业的重要力量,而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新兴力量,更是潜在的创业生力军。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互联网创业因其便利性和低成本的特性,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于互联网创业活动中。为深入了解现阶段大学生互联网创业认知,增强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意识,促进大学生自我就业,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对大学生创业能力认知、创业环境认知和创业教育认知的诸多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当前大学生的创业认知在一定范围内普遍存在认知偏差,针对大学生互联网创业认知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互联网创业 创业认知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全面普及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线上的商务模式与线下融合创新,大众的消费习惯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首先,大学生作为最先接受新媒体技术概念的对象,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广泛、最活跃的群体,他们顺利成章的选择互联网作为创业的新起点。其次,在最近几年国内各大高校扩大招生,致使高素质人才快速增长,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事关紧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提出“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多渠道就业,激励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模式。”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力和创业潜力的群体,在转变就业观念和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上应该走在社会的最前方。但是,由于传统的教育缺乏互联网创业认知教育,政府部门和高校对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条件缺乏认知,很难实施相应的措施去支持大学生互联网创业。
从国际发展道路来看,创业可以持续推动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改革创新,发展生产力。但是我国大学生的创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很多不足,模式单一,形式简单,成功率低。大学生创业相当于摸着石头过河,国家不了解学生的需求,学生不了解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对互联网创业的认知还很模糊,所以提高大学生互联网创业认知.势在必行。
大学生作为新生代,拥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专业技术,热爱创新,追求理想,实现自身的价值,是国家鼓励创业的重点扶持对象。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以及各大高校加大对大学生提供各种创业指导的力度,一系列优惠政策相继出台。学术界也对这些政策尤为关注,并开始了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创业认知以及創业能力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为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提供了宝贵的意见。综上所述,提高学生对创业的认知.有利于指引大学生进行创业,并以创业带动就业,也是响应国家“双创”号召的重要举措。
二、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一)相关理论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即认知心理学。它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是以心理活动的输入和输出作为核心。认知心理学与西方传统哲学也有一定联系,西方传统哲学的观念是知识决定人类行为,强调知识的作用。认知心理学注重研究知识表征、注意、推理、感知、创造力、记忆,及问题的解决,其强调人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决定了人的行为和当前的认识活动。在认知理论中,确定人们所接受到的刺激物意义的这一过程是知觉,其依赖于知识,即来自环境或知觉者本身的信息。定向——抽取特征——与记忆中的知识互相印证等一系列循环的完整认知过程。
(二)文献综述
创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创业也一直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礼会稳定的重要问题,国外学者对于大学生互联网创业认知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
相比于我国来说,西方学者对创业认知的研究更早一些。从早期对创业者行为的研究转而更为关注创业者的认知理性,通过归纳识别创业认知来探讨其对创业行为的作用机制,这些学者就形成了创业认知学派。基于已有研究证据,Busenitz和Lau(1996)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创业意阿形成是一系列独特认知因素组合的结果.他们将这些认知因素如创业的直观判断、创业成功的概率感知以及较强的行为控制力等的集合概括为创业认知,并且第一次指出创业认知与以往的组织、管理认知不同。Baron(1998)提出,在心理人格特征方而创业者与非创业者不存在差异,但创业成功者在认知风格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与一般创业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原因可归结为创业者所面临的创业环境,如高度资源约束、高度不确定性、巨大的压力等。这些环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创业者的认知偏差。Mitchell(2000)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相对于管理者来说,创业者表现出了更多的直觉型思维,其2002年在构建创业认知研究理论框架时,明确指出创业认知是创业者在创业阶段用于做出评价机会、判断成果和决策的知识体系,目的是回答“情境是怎样影响创业者的认知、决策进而导致行为结果差异”等更加深层次的问题。大量的研究以创业中的行为结果为对象,致力于识别创业者行为背后的认知和决策成因,有利于我们理性认识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起到的作用。
从研究主题上看,国内大多数研究拘泥于创业行为机制以及创业意图成因。孙卫和赵文红(2012)以连续创业者为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过度自信和控制错觉等认知会诱发连续的创业行为,而事后明白偏差可能阻碍连续性创业行为。李文博(2013)以大学创业者为对象,运用扎根理沦方法研究发现了影响大学生创业行为的认知机制。除此之外.董正英和李敏(2014))通过实证研究调查发现创业者风险认知影响创业意愿,认为感知风险在认知偏差对创业意愿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并且也验证了规则聚焦在认知偏差对感知风险的影响中起到了调节作用。最后,也有少量的研究对创业认知和机会识别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任旭林、王重鸣,2007;唐靖等,2007)。
通过以上的论述,发现创业认知研究在国外已然成为成为创业研究的一个重要流派,这也引起了我国的一些学者的重视。但在国内,研究学者们大多遵循创业研究过程学派提出的“要素一行为一绩效”的基本逻辑,旨在提炼创业过程中的行为机制。相比于创业行为及其过程的研究,创业者认知过程的研究成果数量较少。 总体上看,国内研究成果比国外研究成果相对零散,研究深度也不够,尤其是前沿的一些研究主题还没有引起国内学者的足够重视。在我国开展创业認知方面的研究,有必要系统地梳理和参考来自于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领域的优秀研究成果,研究不同认知思维过程影响创业行为结果的内在机理,有助于以此为出发点的研究设计跟上国际水平,有助于为创业认知研究做出情境化的知识贡献。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
本文选取长三角地区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在校和毕业5年内的创业者,学历包括大学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采集数据。通过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实际回收数据242份,回收有效问卷223份。样本特征为:在总体有效样本中,男生110人(49.33%),女生113人(50.67%).文史类86人(38.57%),理工科类124人(55.61%),艺术类13人(5.83%);专科生30人(13.45%),本科生147人(65.92%).硕士生46人(20.63%);农村生源103人(46.19%)城镇生源120人(53.81%)。问卷派发情况如下表1、图1所示。
(二)大学生对互联网创业基本认知情况
1.对于“您是否创业过或者您身边的朋友有过互联网创业经历?”的提问,大学生的回答比率从高到低分别是:“有,但是不多”的占69.96%,“有,而且很多”的占17.94%,“没有”的占12.11%,因此可以看出,当今大学生对于创业的选择是很谨慎的,但是创业的因素已经在大学生的心中扎根,逐渐形成一股新潮,大学生更希望可以创业,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
2.在“互联网创业的优势有哪些”的回答中,网络创业具有多元化、网络经济的兴起、创业门槛低三个选项依次占比66.37%、65.02%、55.16%,而“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选项就相对较少,只有29.15%的同学认可创业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3.当问大学生“如果您进行互联网创业,您会选择哪一种形式?”的时候,34.08%的人支持经营网店,28.25%的人选择成立互联网公司,22.87%的人选择建设网站,只有14.8%的人选择开发程序,人数占比的优势也可以看出当前互联网发展的趋势,软件开发已经没有之前的火热,经营网店一直是炙手可热,不需要太多的技术,但是以营销为主,平台为辅,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切人面更加灵活简单。
4.调查大学生对于互联网创业风险的认知情况,60.54%的大学生认为创业有风险,且有80%的失败可能行,33.18%的人认为创业风险在60%-80%的失败率,6.28%的人认为不到60%的失败率,从这道题中可以得到大学生普遍认为创业的风险非常高,很容易创业失败。
从以上几个问题可以看出,现在的大学生对于互联网创业有一定的认知程度,创业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名词,而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实践活动。大学生也偏向互联网创业,网络经济的兴起,网络的多元化,门槛低、收益大,也是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创业形式。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尽管大学生对互联网创业相当感兴趣,但大部分人对互联网创业存在不完善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其光鲜的表面,对互联网贸易了解甚少。因此,互联网创业环境中所包含的社会氛围、政策支持、家庭环境、校园的激励等都会促进创业认知的形成。现阶段互联网创业的技术能力和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多数互联网创业大学生缺少网络技术知识,多数以网店为主要创业形式,雷同的营销策略,依靠中介机构帮助提供建站、推广、技术问题等一站式帮扶,创业模式老旧,没有核心竞争力,因此互联网创业成功率偏低。
(二)建议
本研究对提高大学生创业认知以创业带动就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针对大学生当前的创业认知现状,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从高校方面出发。高校应重点对大学生进行互联网创业教育与培训,注重创业课程、创业活动的优化配置,创造良好的创业氛围。针对大学生创业的需求,提高大学生对互联网创业的认知,对有意向进行互联网创业的学生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系统培训。搭建平台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从实践中得真知,把理论变为自己的知识,并灵活运用理论去解决创业过程中的问题。引进企业家导师,指导学生创业,设立创业基金,促进创业的初步启动。开展创业讲座,加强风险意识,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解读当前社会经济形势,分析主流发展方向,提出良好的创业建议。
2.从政府方面出发。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创业指导活动,并广邀创业前辈进行创业解答、指导等,用实际行动响应国家的“双创”政策,真正把创业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放在首位;设立创业政策咨询小组,专人专项,解答创业者对创业政策的疑惑,给予最大的帮助。学习美国硅谷经验,引进科技型企业和风险投资机构,提供创业孵化基地,给予技术支持,便于创业融资,形成完善的创业扶持体系。既能解决大学生创业启动资金,又能帮助解决大学生创业的场地问题和技术匮乏的现状。
3.从社会方面出发。促进大学生互联网创业,就要营造良好的社会创业氛围,提高创业者社会地位,激发大学生创业的激情,宽容对待创业失败的创业者。鼓励大企业起带头作用,一帮一扶,促进大学生与企业间的交流与学习,借鉴管理经验,提供实践指导,解决创业困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各项能力,如与无锡市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合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信息交流等孵化服务。
五、研究贡献与局限性
本文对在校大学的互联网创业认知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差异对比,但是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在样本选择方面,不仅样本数量比较少,而且其分布也不太均匀,大多分布我国东部沿海的高校学生。另外,在研究内容方面,本文仅探讨了在校大学生对网络创业的认知,但是对于互联网创业的认知偏差、认知情景等并未提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8459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