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财务管理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苏 栾

  [摘要] 面对我国汇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升值的变化趋势,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仍较为强烈的情况下,我国涉外企业的财务人员应做好进一步的准备工作,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化给企业短期财务状况及长远发展带来的影响,积极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帮助企业趋利避害,应对汇率风险。
  [关键词] 人民币升值 涉外企业 财务管理
  
  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屡创新高,且升值逐渐加快。2005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56%,2006年升值3.35%,2007年升值6.9%。今年4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首度“破7”,提高到6.9920,仅第一季度,人民币升值已超过4%。目前,人民币仍面临着进一步升值的压力,国内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仍十分强烈。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民币升值从各个方面对我国国民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对外贸易往来较多的外向型企业,更是感受到了人民币升值带来的种种利弊。本文基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分析人民币升值给我国国内企业财务带来的影响,并探讨相应的管理策略,以期为我国企业在人民币升值的宏观环境下,合理地进行财务管理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一、人民币升值对公司财务的影响
  1.对营运资金的影响
  (1)不利于出口,影响产品的销售和存货管理
  人民币升值以后,我国出口的产品价格相对提高,如果该产品的价格弹性较高,则会影响在国际市场的销售量,继而减少销售收入;即使只在我国销售,国内市场进口产品的价格也会相对降低,更具有竞争力,因此仍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企业产品的销售收入。同时,由于销售环节出现问题,也可能会造成存货的积压,存货周转率下降,占用资金过多。
  (2)进口原料成本降低,期间费用相对减少
  对于原料依靠进口的企业来说,人民币升值可能使进口原料的价格相对降低,由此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同时如果企业的一部分期间费用是以美元支付的,也会相对减少。
  (3)外币货币性资产缩水,使企业的实际资金减少
  由于人民币升值,我国企业拥有的一些外币货币性资产,如外汇存款、应收账款等将会相对贬值,使企业的实际资产发生缩水。例如,2007年1月15日,A企业向美国出口一批标价为100万美元的货物,采用赊销的方式,约定3个月后收到美元货款。当时预期3个月后的即期汇率为1美元=7.79元人民币,而3个月后,人民币发生升值,即期汇率为1美元=7.72元人民币,那么企业就将损失 7万元人民币。
  2.对筹资的影响
  由于人民币升值后,国外企业对我国的直接投资成本会提高,因此可能使我国企业的外币权益性融资减少,相应地,负债融资可能会有所增加,进而影响我国企业的资本结构和筹资成本,在增强财务杠杆效应的同时,如果控制不当,将增加企业的财务费用。但同时,我国企业的外币债务,如外币借款、应付账款等也会相对减值,在一定程度上又对企业有利。
  3.对投资的影响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本将下降,同时国内直接投资成本相对上升。由于进口产品增多,在价格上更有竞争力,我国企业需要加大促销的力度以应对国内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营业费用可能会有所增加,当期的利润会受到影响。在企业进行扩张或对某些生产项目进行投资时,可能会使实际投资额超出预算范围,或使实际的投资收益减少。
  二、应对人民币升值的财务管理策略
  人民币升值将会对我国宏观经济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不仅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各种原料、产品的市场价格会发生变化,同时可能会影响我国的产业结构,从而影响企业所在的产业内部经济状况和发展前景。因此,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应对汇率的变化趋势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予以关注,及早做好各种准备,避免汇率变动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1.调整企业的原料来源和产品销售地,合理安排经营结构
  从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在对美元持续升值的同时,对欧元、英镑却在不断贬值。因此,企业可适当增加从美国的原料进口,同时增强在国内的销售力度,争取扩大对欧洲的出口。通过调整原料来源和产品销售地,有利于稳定企业的销售收入,降低销售成本。
  2.灵活管理外币资产和负债,调整结算货币及方式
  在新的汇率制度下,在对外签约时,企业可灵活选择美元与其它币种的组合,如欧元、英镑等,当未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发生波动时,利用欧元等其他币种汇率的反向波动,可以抵消部分损失。同时,在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预期下,企业也可以灵活选择结算方式。例如,企业在出口时,可以选择预收货款的结算方式,根据现行国家外汇管理规定,预收货款属于经常项目收汇,企业既可保留现汇,又可随时办理结汇,企业可根据自己对外汇市场的判断决定何时办理结汇,另外,企业可采用即期信用证结算,以便尽早收汇。而在进口时,企业可以选择赊购的结算方式,也可以较多地采用远期或延期付款信用证结算,以便推迟付汇。
  在外部融资时,企业可以通过综合比较汇率和利率差异,适当增加美元负债,当美元贬值时,可以获取汇兑收益。
  3.运用有效的金融手段,防范外汇交易风险
  企业可以利用银行等各种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工具和服务,有效地防范外汇交易风险。可以运用的金融手段有以下几种:
  (1)出口(进口)押汇。企业向银行申请办理出口押汇后,银行有追索权地购买出口商发运货物后提交的全套单据,即企业可提前取得该笔出口货物的应收外汇款项,办理结汇手续。而办理进口押汇后,银行在收到境外出口商或其银行寄来的单据后,可按企业要求先行代付款项,待进口押汇到期时由企业归还银行外汇资金,从而可以推迟购汇时间。
  (2)出口保理业务。企业在采用赊销方式出口的情况下,通过办理出口保理业务,其出口货物后形成的应收账款,可以由出口保理商提供账务管理与代收、坏账担保和融资等综合性服务。企业将应收账款债权转让给出口保理商后即可获得资金融通,提前获得应收外汇账款,并可根据现行国家外汇管理规定办理结汇手续,达到规避汇率风险的目的。
  (3)福费廷业务。企业在出口时,可以办理福费廷业务,把经进口方承兑和进口方银行担保的期限在6个月~10年的远期汇票或本票,在无追索权的基础上出售给银行或金融公司,这样一来,企业既可提前收汇,又可规避未来收汇风险。
  (4)远期结售汇。人民币远期结售汇业务是直接用于规避汇率风险的金融产品,可帮助企业事先固定外汇交易成本,从而起到规避汇率风险的作用。企业在对汇率变化趋势有较大把握时,可以事先与银行协商签订远期结售汇合同,约定未来办理结汇或售汇的人民币兑外汇币种、金额、汇率以及交割期限等,在交割日当天,企业按照合同规定向银行办理结汇或售汇。前文所述的A企业,如果事先预测到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可以考虑签订远期结售汇合同,将汇率固定在1:7.79到1:7.72之间,这样就可以减少汇兑损失。
  (5)掉期交易。企业可以向银行申请办理人民币与外币的掉期交易,在买进或卖出即期外汇的同时,卖出或买进同额同种货币的远期合约,以达到轧平资金缺口,避免汇率变动风险,实现资金保值的目的。
  (6)借款保值。在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预期下,如果企业存在美元债权,可以选择借款保值的方式,即借入美元并兑换成人民币进行投资,待债权到期时,用收回的美元归还借款,由此消除外汇敞口,固定未来债权现金流的人民币金额。
  (7)外汇期权。当企业在未来时间预期有美元的现金流入时,为了防止美元的贬值,可以购买美元的卖出期权;如果预期有美元的现金流出时,为了防止美元的升值,可以购买美元的买入期权。这样,即使对汇率的预测失误,也可以将损失固定在期权费之内。
  以上这些保值方式,可以帮助企业减少汇率变动带来的损失。但具体选择什么方式要根据企业对汇率的预测来决定。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保证付出的保值成本小于汇率变化可能带来的损失。
  4.积极对外投资,实施“走出去”的战略
  由于人民币升值,我国企业在国外进行投资办厂、收购或合并外国企业的成本会相对降低,企业可以考虑利用汇率变动的机会积极开展对外的直接投资,延伸企业的价值链,扩大生产规模,包括到海外直接设立办事机构,减少中间环节的成本,直接与终端客户建立销售关系;直接到海外收购当地进口商、分销商,直接控制海外销售渠道;在海外收购知名品牌,通过品牌效应提高利润等。同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可以直接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国内企业的管理水平。
  5.严格控制成本费用,提升利润空间
  对于我国一些低附加值的出口企业,由于利润空间狭小,因此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较为明显,甚至出现大部分利润都被汇率变化吞噬的现象。对于这样的企业,一方面要严格控制成本费用,尽可能提升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必须要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只有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减小产品的价格弹性,才能获得持续的发展。
  三、小结与思考
  在我国企业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随着对外业务的不断增加,汇率的变动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管理人员的重视。作为涉外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要把握汇率变化趋势,熟悉国际国内的宏观经济环境,未雨绸缪,积极做好汇率预测工作,灵活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断升值的过程中,帮助企业规避外汇风险,使资金得以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张凤武:人民币升值压力分析与对策[J].商业研究, 2007(12)
  [2]吕佳荆玮: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3]邹颖:人民币升值与我国企业战略风险规避研究[J].理财者,2005 (4)
  [4]宋亚非: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设想[J].财经问题研究, 2004(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03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