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合理激励机制促进高校的成果转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校在进行科研管理中,制定合理的、科学的激励机制,能够有效地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潜力,促使科研成果顺利转化和展出。高校不断发挥技术研究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构建高效的激励体系,创新培养,分类改革,吸引和用好人才机制,从而不断提升成果转化的收益比例,优化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制定激励机制,促使成果转化能够满足技术研究的基础保障。因此,本文将重点探索构建激励机制的有效措施,旨在提升成果转化率。
关键词:成果转化;科研实力;激励机制;高校
高校是人才聚集地,主要负责开发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基础研究,其科研力量是国家的创新体系中的关键。但各高校的实际成果转化率不高。面对这一具体情况,要向提升成果转化的效率,适合国家与社会的发展需求,激发科研人员开展科研活动的积极性,进行有效的成果转化,应建立系统的奖励机制,促使成功转换率的不断提升。
1 高校成果转化的限制
I.I 科研评价的系统不够完善
现阶段,评价各高校社会地位与科研实力的重要标准是成果、论文、经费以及课题的数量。这一评价体系,严重地忽略了社会服务的相关功能,容易促使科研人员过度地推崇纵向的课题,未考虑到横向的合作课题,从而难以进行有效的成果转化。同时,这一评价体系,容易导致科技开发和应用研究的相关科研人员得不到良好的待遇,容易影响其投入到开发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积极性,从而使科技成果难以转化和产出[1]。
1.2 人事制度不合格
现阶段,我国的企业创新能力不高。因此,在高校的科技成果進入企业时,需要相关的科技人员一起进入企业,根据市场需求以及企业发展,对科技成果进行改进和完善,但各高校建立的科研体系,严重地限制了相关科研人员的流动,使科研人员不能够有效的提供相关的技术服务,从而严重地制约了成果的转化[2]。
1.3 利益分配不合理
科技成果的研发过程,是一项复杂且长期的工程。在研发中,需要进行严格的检验以及大量经费。同时,还有处理各阶段出现的问题。要想科研成果能够进行成功地转化,就需要科研人员花费大量的时间以及心血,其中包括财力、物力以及人力。因此,需要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促使科研成果顺利转化。尽管国家制定了一些鼓励工作人员的优惠策略和优惠政策,但一些高校的相关领导缺乏对成果转化的重视程度,并没有执行和贯彻国家政策,导致成果转化并不顺利。我国各高校的主要职责,是研发科技成果,接受成果转化的主体不能确定,面对这一具体情况,一些高校会以科研发明为理由,将成果进行转化,重点强调科研条件以及科研环境的提供,从而使科研人员的贡献和努力被忽略。在利益的分配上,相关人员拿不到相应的经济报酬,导致科研人员难以提升自身的工作热情,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成果转化。
1.4 科技人员受自身意识的制约
一直以来,高校的科研人员注重学术交流而忽视市场。一方面是科研人员自身的学术意识强,习惯科研任务从上级逐渐下达,科研中需要的经费由国家提供,科研成果按照以往的旧模式推广,从而对好鉴定、经费多、水平高,影响大的项目热情较高。他们不会考虑研究成果是否能够得到应用,经济效益是否能够处于正常水准。另一方面,这些科技人员自身的市场意识淡薄。在开展应用技术等相关领域的科研项目时,重视技术的创新性以及学术水平,从而严重地忽略了研究成果的工业化和产品化,以及产品的市场容量,市场需求以及市场定位等问题。
2 构建激励机制的有效措施
2.1 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合理的、科学的激励机制,能够极大程度地激发工作人员的创新能力,促使科技成果顺利转化。在建立激励体系时,应考虑工作人员进行课题研究的环境因素、物质条件及性质同时,还应考虑工作人员的技术与实力,是否能够顺利开展科研项目等问题,耐心地对课题申报人员解读相关的内容,对科技管理组织的监督以及研究经费额度进行说明,从而能够使研究人员消除对制度的排斥感和陌生感,激发其研究课题的兴趣以及积极性。科研的管理组织,应善于鼓励和引导科研人员,开展具有攻关性和挑战性的科研项目,形成勇攀高峰和节节向上的精神。同时,各高校还承担着社会服务,科学研究以及教书育人的责任,科研人员会利用专利课题,项目、著作、论文等赚取奖金,但如果激励机制使用不当,容易造成科研人员将工作时间主要勇于科技研究,从而难以完成简单的教学任务,促使教学水平难以提升。面对这一具体情况,科研的管理组织部门,应促使科研人员能够将科研活动与教育活动顺利开展,提升教学质量。建立合理的、科学的激励机制,能够促使科研成果顺利转换。
2.2 树立目标导向
不恰当、不合理的目标导向,容易导致教师忽略成果转化。面对这一具体情况,政府可以树立合理的、正确的目标导向,促使科研人员以及各高校,能够提升自身对成果转化的重视程度。将成果转化的具体情况,作为国家提供科研经费的主要依据,并增强对成果转化的支持和奖励力度。同时,高校可以制定一系列促进成果转化的实施办法和文件,促使教师能够将自身的利益与成果转化的实际情况相联系,从而提高成果转化率。各高校还应不断完善和改变轻视成果转化,注重科研成绩的激励机制,将成果转化的收益、成果转化的水平以及成果转换的质量,作为职称评定和人才考核的重要依据,从而使教师能够注重成果转化。同时,各高校还应建立人员的流动机制,促使科研人员能够在研发和教学岗位,进行有效流动,不断地优化和完善人才资源的配置。对于一些对成果转化不断奉献的科技人员,高校可以将其提升到管理岗位或破格提升职称,从而使教师能够树立合理的、适当的目标导向,转变自身的科研理念,重视成果的转化,从而提升成果转化率。
2.3 改革评价模式,构建多样的评价体系
科研成果的评价机制,能够影响到利益分配。改革评价模式,构建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能够调动教师的创造性以及积极性,从而提高成果转化的效率与质量。现阶段,我国各高校的成果转化的评价机制单一,缺乏一定的灵活性,面对这一具体情况,各高校应针对不同的科技类型,采取不同的评价体系,从而形成多样化的评价体系,满足成果转化的需求。例如,对于一些基础性的科技成果,可以利用学术论文发表的办法,使同行专家开展评定活动;对于应用型的研究成果,可以依据科研活动的具体情况,由市场机制、企业和立项单位等,进行评价。在构建一些评价方法时,应重视横向的项目.关注成果使用价值。对一些满足企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科技成果,提出表扬或鼓励。设立成果转化的奖项,对于一些做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进行表彰,利用激励方式,促使科研人员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成果转化中,实现自身价值,进行不断发展,提升成果转化率。 2.4 重建分配机制
各高校要想提升成果转化率,建立激励机制,应重新建立分配机制,从而确保科研人员的实际利益。利益的划分,是调动工作人员参与成果转化的基础与关键。因此,各高校在建立收益的分配体系时,应重点考虑长期的社会效益,打破学校占据主体地位的分配观念的束缚,积极探索有效的分配体系,从而使科研人员能够激发自身的工作兴趣,自主地投入到成果转换中,提升成果转换率。例如,提高成果转化工作者和科研人员的分配比例,使报酬与贡献基本一致。对于一些生产活动的工作人员和成果转化人员,在利益的划分中占据一定的优势,鼓励工作人员去公司或企业成果转化的岗位兼职。利用多余经费,建立成果转化或科技型企業,建立科学的分配方法或分配细则,对相关人员的工作内容与贡献度,进行准确界定,从而使参与到成果转换的团队或个人,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确保分配机制的公开、公正和公平。构建有效的、合理的分配体系,能够促使科技人员激发自身的成果转化兴趣,自主地参与到成果转化中,从而提升成果转换率。
2.5 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评估体系
各高校开展的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分有不同学科,同时还划分实验开发,应用研究,基础研究等不同的研究类型。基础性的研究,是注重原始性的创新,研究成果主要以著作或论文形式为主。应用性的研究,注重结合社会与经济发展,针对某一目的,利用新途径、新方法,开展研究活动,科研成果主要以原理模型、发明专利、专注科学、论文为主。实验开发型的研究,注重使用已有的知识,生产和制造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主要的科研成果以原始样机、产品原型、专有技术、专利为主。研究方向与学科性质不尽相同,因此导致评估方式也应具备多样化的特点,不能一篇而论,关注市场的利用率、接受率和转化度,促使奖励考核能够贯穿于科研活动始终。高校建立的一些奖励机制,应包括成果转化、调研报告和学科建设等,从而促使评估机制能够符合实际情况,激发工作人员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兴趣,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成果转化率。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各高校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能够有效地鼓励科研工作者,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创造和科研中,开展高质量的科研活动,促使成果转化率不断提升。现阶段,经济基础能够决定上层建筑,高校应建立激励机制,保障工作人员的基本物质需求,促使其能够激发自身开展科研活动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调动工作人员的能动性,促使其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科学的激励机制,能够促使科研人员不断成长,并推动学校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徐鹏杰.机制缺陷:制约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因素[J].中国城市经济,2010(9):231.
[2] 冯振珉,胡元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研究[J].企业家天地,2006(9):95-9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056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