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状况评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付树梅
[摘要] 本文首先对技术创新评价进展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通过建立因子分析模型对我国各地区有科技活动的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最后得到我国的各地有科技活动的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状况的相关结论。
[关键词] 技术创新 综合评价 因子分析
一、前言
“创新”概念最早是在1912年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首先使用的一词。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是指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引入新产品、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以及实现工业新的组织等内容。技术创新量化对技术政策的制定,减少创新过程中的风险,促进创新水平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拟通过构建因子分析模型对2000年全国R&D资源清查进行分析,以便比较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状况。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建立技术创新评价体系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分析不同区域有科技活动的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状况,我们从技术创新的投入、产出、绩效几个方面,选取了以下指标:
表1 技术创新评价体系指标构成
三、实证分析――有科技活动的小企业技术创新状况分析
我们以2000年全国R&D资源清查资料为基础,对有科技活动的小企业技术创新情况进行简化数据处理,将评价体系的众多指标综合为少量的几个因子,借助为数不多的因子来分析与评价不同区域有科技活动的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状况。我们在对因子进行旋转时采用了斜交旋转(Direct Oblimin),以便得到每个因子的经济含义。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1.0在计算机上完成上述操作,得到因子的特征值、贡献率的数据(见下表)。
表2 旋转后因子载荷、特征值、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
数据来源:根据《全国R&D资源清查工业资料汇编》计算
表2告诉我们:第一、二、三主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8.278%,说明3个因子基本涵盖了评价体系中的绝大部分的信息。第一主因子F1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技术创新的产出和绩效,我们将第一主因子F1作为技术创新产出绩效因子;第二主因子F2反映了R&D投入的回收情况,我们称F2为R&D经费回收因子;第三主因子F3反映的是技术创新的投入情况,因此,我们将F3称之为技术创新投入因子。为了反映不同区域的因子综合得分,我们使用各因子对总信息量贡献率做权数,得到综合得分公式:
综合因子得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有科技活动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综合水平。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我们选择了平均联接法的组间联结法(Between-groups linkage)对数据进行分类,将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有科技活动的小企业技术创新状况分为五类。
表4 我国有科技活动的小企业技术创新状况分类的结果
第一类中的北京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中心。北京又是科技信息最为集中,信息传播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因此,北京有科技活动的小企业技术创新综合水平在全国居领先地位。
第二类中的上海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并且为有科技活动的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宽松的环境,加大了对这些企业的融资力度。广东是我国开放最早的省份,虽然广东有科技活动的小企业的F3与F2不如北京和上海,但由于其与香港为邻,接触海外新技术的信息快于内地,新产品的产出与绩效比较突出。天津在F3、F1和F2方面比上海和广东均衡。
第三类包含的省份比较多,这些省、自治区的因子水平间的差异比较悬殊。
第四类省份,其有科技活动的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状况均需要提高。
第五类省份有科技活动的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条件相对比较恶劣。
第四、第五类大部分是西部的省、自治区,其有科技活动的小企业明显受经济发展的制约。对于这些省、自治区应该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加大技术创新基础条件的建设。
四、结束语
从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各地区创新能力发展很不均衡。西部地区的创新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不但需要他们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和东部地区发展较快的地区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傅家骥:技术创新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周毓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神经网络检验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
[3]2000年全国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统计公报.科学技术部网站,2003年4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09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