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中小制造企业管理模式的改进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小制造企业数量众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随着市场经济竞争越发激烈,改进中小制造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水平,掌握核心竞争力,能够保证中小制造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论文分析了中小制造企业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改进策略。
  【Abstract】 Small and medium-size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are in great numbers and developing rapidly, and have occupied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With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 economy, improving the traditional management mode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promoting the management level and mastering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can ensure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managem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which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and puts forward several improvement strategies.
  【關键词】制造企业;管理模式;改进;创新
  【Keyword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management mode; improvement;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F4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9)03-0001-02
  1 引言
  近些年,中小制造企业发展迅猛,构成了现代制造业的基础。而中小制造企业由于人员、成本等原因,管理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多数属于粗放式、散漫型管理,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小制造企业以多品种、小批量经营为主业,机动灵活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对企业各项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促进中小制造企业管理水平与时俱进,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组织能力,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节约成本,使企业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促进制造业基础的稳步提升。
  2 中小制造企业发展现状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中小制造企业发展现状
  制造业是全球工业的主要形式,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我国制造业占国民经济总量60%以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制造业总量和制造技术水平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市场日新月异,对产品提出了更多样化的要求,多品种单件小批量经营形式成为市场主流,催生了中小制造企业规模的进一步壮大。目前,发达国家中小制造企业占制造业总量的70%以上,而在我国,这一比例甚至达到了90%。多品种单件小批量的生产经营模式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促进了市场多样化,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带动了中小企业和新兴企业的兴起,加剧了市场竞争,促进了制造业整个行业的进步。
  2.2 中小制造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中小制造企业虽然数量庞大,但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经营策划,对长线任务把控不足,对临时任务冲击应对不足,很多企业不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生存期长短不一,淘汰率居高不下。很多企业对质量、成本、进度、技术各方面的控制没有制度性,管理以粗放式、命令式为主,没有形成程序化、制度化,产品往往不尽如人意。而且大部分中小企业所做的工作为初级工作,技术含量不高,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产生的效益却十分有限。有的企业虽然形成了制度,但管理层级过多,管理机构臃肿,信息传递效率低下;部分企业虽然引入一些制度或管理软件,却没有考虑企业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反而给经营带来了阻碍。同时,企业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忽视文化建设,员工归属感不强,不利于长远发展。以上都使中小制造企业总体规模很大,但却产生不了相应的经济效益,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与整体规模不成正比,严重制约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
  3 中小制造企业管理模式的改进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传统中小制造企业的生存发展越发艰难,其管理模式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创新,要结合中小制造企业的自身特点,从管理制度、信息化、财务、人力资源等多方面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3.1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小制造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必须建立完备的企业管理制度,否则极易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和随意。中小制造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制度,不能生搬硬套大企业的制度,不能盲目跟风新的管理理念,要结合实际情况有所取舍。每一项管理制度要对责任和义务进行详细的划分,避免“独裁”,避免推诿扯皮,提升管理工作效率,保证企业管理的有序进行。同时,管理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顺应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通过制度的优化不断提升管理水平[1]。   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健全过程要有全体员工的参与,集思广益。企业员工都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来,积极建言献策,才能保证制度的全面性、合理性和可行性,才更符合企业的整体利益和员工的个人利益。
  3.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聚力所在,是企业的软实力。中小制造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普遍不足,企业文化建设在短期内产生的效益有限,导致企业不愿在文化建设上耗费资源。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体现,能够加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和企业整体的精神面貌。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使企业健康有序稳定的发展。中小制造企业要转变观念,在企业文化建设上下功夫,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这样才符合企业的长远利益。
  3.3 加大创新投入力度
  中小制造企业往往注重眼前利益,忽视创新方面的投入,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产品技术含量低下。创新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支撑中小制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命脉。中小制造企业应该考虑长远发展,加大创新上的投入力度,集中优势资源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既要追求深度,又要兼顾广度,使自己在同行业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同时又不至于在其他方面受制于人[2]。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中小制造企業通过不断创新,掌握前沿核心技术,整合生产要素,实现资源优势配置,保证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抵御各类风险的能力,企业才能不断发展。
  中小制造企业因资源有限,应充分利用国家各项鼓励政策,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同方面进行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创新。同时根据市场和经济形势,做出符合本企业最大利益的创新决策,使本企业掌握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3.4 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企业现代化的基础。中小制造企业应逐渐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在各项管理中融入信息化技术,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更加科学、有序、高效,促进企业的知识化、数字化、自动化,不断推进企业现代化。同时充分顺应目前互联网经济的大潮,加强网络营销和网络宣传,探索电子商务领域的经营方式。利用网络获取各类资源,掌握行业发展趋势, 与客户实时沟通,拓宽销售渠道。
  3.5 加强财务管理
  企业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是重中之重,也是很多中小制造企业管理不足的地方。中小制造企业因资金规模较小,更要重视财务管理工作。通过财务管理,将有限的资金进行合理的规划,做好预算,强化成本管理意识,引入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体系,使企业资金能够高效实用,避免企业蒙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为企业创造最大效益。
  3.6 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中小制造企业人员流动性大,水平各异,经常由于人员问题阻碍生产经营。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必须留住人才。企业要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重要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现代人才战略远见,加强人力资源储备,将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提升管理者的素质,建立高水平的管理团队。同时要提升员工的综合能力,加强培训与学习。中小制造企业要拓宽各类人员的职业晋升通道,进行物质和精神激励,使员工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工作积极主动,从而使企业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要摒弃家族企业的观念,避免任人唯亲,广泛聘用优秀人才。
  4 结语
  中小制造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发展动力,要不断与时俱进,变革传统落后的经营管理模式,在企业管理制度、文化建设、创新投入、信息化、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加大力度,不断改进,提升管理水平,掌握核心竞争力,不断适应新形势,促进自身的长足发展,永葆蓬勃生机。
  【参考文献】
  【1】张力.我国中小企业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7(10):9-10.
  【2】王宁.“互联网+”背景下中小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J].经管空间,2018(4):100-1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099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