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期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内涵和道路选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今的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高质量的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中国未来经济的“中流砥柱”,是中国未来经济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如何正确认识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其未来发展的道路是什么,是当前中国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含义的分析,结合其本身的特性,阐释了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探讨如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9)05-0033-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门,更是促进企业创新化、制造业高端化和国家竞争力提升的关键,也是技术进步、产品升级、产业优化的重要抓手。可以说,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经济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那么,厘清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阐明新时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实道路选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阐释
  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求在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的同时,对节约生产要素投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资源环境成本、提高经济社会效益形成了有力支撑。一般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商品和服务质量普遍持续提高的发展、投入产出效率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发展、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的发展、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经济重大关系协调、循环顺畅的发展和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的发展。
  (一)在理解新时期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的核心要义时,在结合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的理解的同时,必须紧紧围绕生产性服务业以下鲜明特征:
  1. 明确以服务型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生产性服务业以强大的应用性和完善的系统性有力地支撑了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生产性服务业的模式创新,尤其是技术集成创新已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时期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 由制造业发展的附属者转向产业资源的整合者,要充分发挥对制造业、农业的引领和导向作用。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发挥引领作用主要通过产业链、价值链、技术链的有效协调、整合和耦合来实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将设计研发、品牌开发、市场渠道、创新技术与生产制造整合,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品质提升;二是将新知识、新技术与资本、人才的耦合,引领制造业孵化新产品、孵化新行业。
  (二)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核框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指创新成为核心动能、协调成为鲜明特点、人民满意作为根本目标的发展,讲求的是质量第一、 效益优先,在以高质量的生活性服务业供给来满足和引领高质量的社会需求的同时,以高质量生产性服务业供给来调动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提高有限的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由制造型向服务型转化,以期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生产性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核心要义:
  1.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主动回应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和新需求,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提高公民的幸福感及获得感和均衡化大众福利水平,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品化、细致化、品质化发展,在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同时,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
  2. 以创新驱动的发展
  世界经济正在进入以互联网及其应用为代表的第四次产业革命时代,我国经济要进一步发展并行至世界经济的前沿,必然进一步从旧的劳动力与资本驱动的模式转向新的以创新驱动的模式。
  3. 更高水平结构的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要求推进服务产业内结构优化调整、向更高端服务业转型,即以“服务业+”思维方式来实现服务业与其他相关业态的互动融合与发展,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圈。要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要根据市场规律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增长,引导培育扶持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的发展,力争建成一批诸如华为、阿里等制造业服务化示范企业以及一批制造业服务化示范项目。通过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带动一大批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兴起。
  4. 更高经济效率的发展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经济效益,无论是从宏观层次的人均产出、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与产出投入率,还是中观层次的资金使用效率与科研转化率,或是微观角度的人均营业收入、行业利润率与中高端服务产品占比等,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距离。
  5. 与制造业融合互动的发展
  全球经济早已进入服务经济的时代,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价值链环节上相互渗透、延伸和重组,在推动自身深化和产业升级的同时,不断创造新的发展生态,逐步实现现代产业体系由制造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围绕大数据服务、共享经济平台、人工智能服务、科技创新服务、现代金融服务、现代供应链、智慧生活服务、节能环保服务、人力资本服务、文化创意等十大服务业新业态领域,突出研发设计、战略投融资、集成创新等高端环节,不断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性供给能力。一是以产需互动为出发点,推动以生产性服务业为导向的“反向制造”和“定制型制造”。激励生产性服务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实现服务产品柔性化改造;鼓励生产性服务企业充分利用行业信息、扩展营销渠道等独特优势,向制造环节拓展业务,从而实现服务向产品化发展。二是完善包括金融、科技、中介、商务服务在内的生产性服务业协同网络,建立制造企业、生产性服务企业、新兴技术服务机构和各级政府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系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引导新技术向制造业领域渗透,催生制造业新行业、新产品。
  6. 更为平衡的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不同于制造业,是伴随着城市经济发展而来的产业,按照一般规律和国外经验,服从于“中心—外围”理论下的层级分工。如北京在京津冀都市圈的“極核”效应较为明显,人才、资本、技术涌向北京,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他城市的发展。所以政府要为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层级分工创造条件,综合运用各种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兼并破产时给予坏账核销、区域联合协作贷款、债务清偿时免息、设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等多类方式,用于保护和扶持带动性强、具有示范效应的优势产业,以便其尽快发展、增强竞争力,以实现各城市层级分工。   二、 新时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道路选择
  (一)矫正要素错配
  要素配置扭曲导致产品(服务)结构不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矫正“要素配置扭曲”。
  1. 解决制造业与服务业资源配置扭曲。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显著低于同期工业化国家,传统投资倾向于追求制造业非理性膨胀和过度扩张,导致传统制造业的供给严重过剩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明显不足、产出瓶颈现象的结构性问题,制造业总供给与生产性服务业总需求之间的巨大缺口难以弥补。从某种程度上说,如今制造业的产能严重过剩,是因为对服务业相关核心要素投入不足所导致的较为严重的资源配置扭曲现象。
  2. 生活性和传统服务业过度与生产性服务业严重不足同时并存,表现为传统服务企业的“僵尸化”甚至大量直接倒闭亏损,与一些国有垄断性的生产性服务企业获取高额盈利的现象同时并存。一般性消费服务业比重高,而对制造业转型升级产生重要支撑作用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核心领域、核心环节供给能力不足,发展不佳,竞争力偏弱,支撑功能难以充分发挥。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仅提供了一种“被动应付型”供给,而创造性供给尚未充分显现。比如,未能实现研发设计、品牌策划、市场渠道、创新技术与生产制造的有机整合,亟须通过以高质量生产性服务业来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品质提升。又如,未能实现新知识、新技术与资本、人才的有机整合,亟须通过高质量生产性服务业来引领制造业孵化新产品和新行业。
  3. 低端生产性发展过度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不足同时并存,表现为一些行业产能过剩,另外一些行业短板明显。以物流服务业为例,中国的公路货运业务的经营主体约九成为个体户或私人企业,数量多达600多万家,但平均持有货运车辆不足2辆,运输业务规模小、货源良莠不齐、经营模式传统。而在财务服务、咨询服务等高端服务业方面,国内大企业的国际化业务绝大多数业务被德勤、安永、毕马威、麦肯锡咨询公司、波士顿、普华永道等世界财务咨询、管理咨询机构垄断。
  (二)持续扩大对外开放
  1. 以自由贸易实验区为基础,扩大服务贸易的开放深度和领域
  目前,我国货物贸易的市场开发程度高,而服务贸易由于制度和历史的原因,垄断格局尚未被打破,开放程度也较低。扩大服务贸易既是促进我国培育发展新动能和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然要求,也是获得国外先进技术溢出、促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路径。从我国推行自贸试验区试行以来,多个试点取得了成功,应及时总结成功试点的经验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力图打破桎梏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服务业市场的市场垄断与行政垄断,强化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监查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加大政策优惠力度和服务贸易环境优化,扩大服务贸易市场从而积累知识和人力资本,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2. 推动本地服务与外贸服务的融合与协作,协调生活性服务业进口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均衡发展
  服务业无论是从相对增速还是绝对比重来看都已是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内部细分行业种类众多。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扩大,服务贸易尤其是中高端生产性服务外贸近年来节节攀升,但生活性服务外贸仍停留在贸易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应发挥产业关联效应,推进生活性服务进出口产品的精致化、品质化。
  3. 注重外贸服务的开放序列,重点加强与发达国家的生产性服务贸易
  生产性服务业由高端制造業价值链拓展、延伸而来,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其内嵌的知识和技术要高于一般性服务贸易。而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本与知识资本经过不断积累显著优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进行生产性服务贸易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能够得益于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因此,我国在深化贸易开放时要注重外贸服务的开放序列,着重扩大与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贸易领域,主动吸取先进经验和技术,充分发挥学习能力,“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从而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4. 优化生产性服务贸易结构,提升进口服务产品质量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受阻,全球实物货物贸易萎缩严重,但服务贸易受其影响并不明显,依旧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已有研究得出,通过进口生产性服务产品可以促进一国高科技领域的创新能力,但不同服务领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因此,中国在扩大生产性服务贸易领域的同时,更应该优化生产性服务贸易结构,加强金融服务产品、特许和专利费服务产品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产品的进口,以增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促进新时期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质量的提高。
  (三)积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协同发展的深度融合
  1.  引导不同等级的城市形成生产性服务业的层级分工格局
  发展层级偏低和规模较小的城市应发挥比较优势,合理利用要素禀赋形成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的集聚区;而发展层级较高和规模较大的城市则更应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多样化集聚功能,以此避免过于分散的无规模效应的 “无序,无规划”的发展,各类生产性服务业以层级分工为基础,进一步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在城市群间的有序集聚。
  2. 加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现阶段制造业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之间的信息联通不畅和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严重的效率损失,政府应加强公共信息化平台和行业信息标准的建设,提高信息质量和完善行业数据,从而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效率,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飞轮效应”促进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升级。
  3. 消除生产性服务业要素流动的体制性障碍、打破行政垄断和资本壁垒
  通过所有制改革和市场化改革加强资源要素在不同所有制企业和不同的生产性服务行业间流转,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特别是金融保险、公共事业和信息媒体等生产性服务业。避免资源效率损失、加强共享机制。
  参考文献:
  [1]吕政,刘勇,王钦.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6(8).
  [2]谭洪波,郑江淮.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服务业滞后并存之谜——基于部门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12(9).
  [3]谭洪波.中国要素市场扭曲存在工业偏向吗?——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5(12).
  [4]宣烨,余泳泽.生产性服务业层级分工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影响——基于长三角地区38城市的经验分析[J]. 产业经济研究,2014(3).
  [5]宣烨.基于创新驱动的我国高端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9).
  作者简介:
  翟任任,女,江苏徐州人,南京财经大学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孙鹏博,男,黑龙江鸡西人,南京财经大学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服务经济;
  江帅,男,安徽淮南人,南京财经大学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转型升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128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