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就业结构的区域产业结构实证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 荣

  [摘要] 长期看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是趋同的。依据这个观察,不同的区域分类方法所得出结论基本一致。我国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与大多数国家产业发展路径一致。通过比较不同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效率发现,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效率是不同的,东部沿海地区要显著地高于其他地区,但是,在两种分类方法下,一般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效率不确定。如果用比较优势基准衡量主导产业的话,我国不同地区的主导产业趋向不同。最后,通过产业结构雷同性分析,我们发现,发达地区与一般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是不同的,而一般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雷同,但不像想象的那么不严重。
  [关键词] 区域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实证分析
  
  一、导言
  产业结构是生产要素在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状况及关联方式,就业结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占的劳动力数量、比例及其向相互关系。一般认为产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关系遵循的是配第―克拉克定理和库兹涅茨法则。
  1.配第―克拉克定理的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
  配第―克拉克定理的意义。该定理通过揭示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由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的规律,反映了经济增长的转变过程,表明就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2.库兹涅茨法则。库兹涅茨法则是库兹涅茨对各国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分布结构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库兹涅茨法则进一步验证了配第―克拉克定理。
  很多观点认为:我国目前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不一致,但长期看是趋同的。这里的分析采用的观点是: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趋同。因为就业结构是由产业结构、资本有机构成、科学技术水平,劳动力的组织方式等多种因素决定。就我国来说,影响就业结构的因素还包括制度约束,比如,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这些制度性约束慢慢放松。
  二、研究方法和分类标准
  1.研究方法。产业结构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抽象演绎分析法、时间序列法、截面分析法和经济数量分析方法等方法。这里我们采用截面分析法。所谓截面分析法是指分析比较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研究对象在同一时间点上,或研究某一对象在同一时刻内部结构的数量指标的方法。具体来说透过截面分析法,我们用了采用了标准差系数和ANOVA方差分析法。通过采用不同的区域划分方法,比较我国各个区域的产业性质和特点。
  2.分类标准
  (1)数据来源和行业分类。我国劳动力就业数据是从国家统计局网站2006年度年度数据上获得的,产业分类标准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进行划分。本文用了三次行业的数据,也用了三次行业细分的产业类别,因此,产业划分为20个部门。具体划分如下: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2)我国区域分类标准。①传统分类方法:依据地理位置划分我国各省和直辖市,把我国31个省市分成4个区域: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海南省;中部地区:山西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西部地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地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他们各自的结构比例为:32.26%、19.35%、38.71%和9.68%。②以人均GDP平均值与标准误差。依据传统,我们按照东、西、中,以及东北地区来划分我国的省和地区的,这种划分主要的考虑的相对地理位置,没有考虑地区之间收入差异。这里,我们按照收入差异将我国31个省和地区划分为发达地区、一般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这种分类方法是在人均GDP平均值基础形成三个区域:人均GDP平均值大于人均GDP平均值加标准误差、人均GDP平均值小于人均GDP平均值加标准误差,以及人均GDP平均值在上述两个数值之间的省份和直辖市。依照这种方法的分类结果是:发达地区、一般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其中,发达地区包括: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一般发达地区:河北、内蒙古、黑龙江;欠发达地区:山西、吉林、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这三个区域各自涵盖的省份和直辖市比例为29.03%、9.68%和61.29%。说明一点,我国各省和直辖市人均GDP差异过大(标准差为10862.96),所以这里没有采用标准差来分组。如果采用标准差分组,那么,我们只能把所有的省和直辖市分成两组,而且高人均GDP的省份和直辖市很少,绝大部分省和直辖市堆积在同一组,这可能不符合现实。
  三、产业结构分析
  依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认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是趋同的,可以利用就业数据替代相对应的产业,从而可以用产业结构的数据来分析产业结构数据。 另外,从数据的可得性来看,我们只获得了第一、二和三产业的数据,而不能获得每个产业细分后的部门数据,因为这一直接原因,文章中的产业结构数据由就业结构数据提供。
  1.三产业结构分析。总体看,三种分类方法的第一、二和三产业结构呈现倒金字塔形状,也就是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最少,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最多,而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居中。实质上,从1994年开始,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大幅度上升,并超过第二产业,并表现出较快的增长势头。根据库兹涅茨的研究成果,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趋势是,在工业化初期,第一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比重和相对劳动力比重同时下降,第二、三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继续减退;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比重上升,但其劳动力比重的变化却微乎其微;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上升速度快于国民收入比重上升速度。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化的趋势是一致的,基本符合世界各国工业化加速阶段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而且显示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三个分类方法有一个共同之处:发达省份和直辖市的第二产业就业比例相对最高,但第三产业就业比例相对最低,与此相反的是,欠发达地区的第二产业就业比例相对最低,但第三产业就业比例相对最高。这种结构与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平衡是一致的。发达地区工业化水平高,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是优势产业。这种现象从就业结构也可以反映出来。在19个行业里,发达地区平均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分别高达35.86%、18.43%。
  不同分类下三产业就业人数分布
  2.产业结构效率分析。效率是经济学的基本范畴。产业结构效率可以用来衡量一定区域在一定时间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产业结构效率有不同其衡量方法。例如,Jeffrey Wurgler 行业配置效率模型、寡占市场结构来提高行业效率、劳动生产率法、资本的边际效率法、制度效率分析方法、博弈视角、Malmquist指数等等。这里我们用标准差系数分析产业结构效率,所谓标准差系数就是标准差系数=。标准差系数对于拥有不同的标准差和不同的平均数的数据集的比较,是一个有用的统计量。下表显示,不同分类方法的标准差系数中东部地区或者发达地区的标准差最小,而其他区域的标准差系数较大。这种状况说明经济越发达,各个部门的效率相对来说也高,就业人数相对一般发达地区或欠发达地区也越多,但是在程度上有区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两种分类方法下,一般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效率有区别,在传统分类方法下,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效率慢于西部产业结构效率,而在第二类方法下,一般发达地区产业结构效率要好于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效率。我们认为,从经济分析的角度看,第二类方法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因为按照人均GDP来划分区域的。

  表 标准差系数
  3.主导产业分析。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有区别,前者强调的是在国民经济之中的比重,而主要产业的本质是在产业结构系统中起引导和带动作用,它们决定了该产业结构系统未来发展方向和模式。主导产业有以下特征:第一,引入了创新成果,获得了新技术;第二,具有大大超出国民经济总增长率的持续的部门高增长率;第三,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光明的发展前景;第四,具有显著的关联带动和扩散效应,对其他产业具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主导产业的带动和扩散效应有三种形式:一是回顾效应;二是前向效应三是旁侧效应。现实中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是主导产业的标准有国外和国内两种基准。国外选择主导产业的基准包括: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产业关联度基准;比较优势基准;收入弹性基准、生产率上升基准、环境基准和劳动内容。国内选择基准有:三基准(产业关联度基准、收入弹性基准、生产率上升基准);四基准(产业关联度基准、收入弹性基准、生产率上升基准和比较优势基准);四基准(产业关联度基准、收入弹性基准、生产率上升基准、比较优势基准和技术进步基准);八基准(产业关联度基准、收入弹性基准、生产率上升基准、比较优势基准、技术进步基准、外贸原则基准、社会效率基准和生态环境基准)等等。
  从数据分析看,我国不同区域都选择了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这些区域选择具体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存在很大差异。例如,广东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省份之一,该省主导产业包括: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石油化工、服装纺织、食品饮料、建筑材料、森林造纸、医药和汽车等九大产业。湖北是一般发达省份和典型的中部省份,其选择的主导产业涵盖较广,涉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西藏属于欠发达地区,其选择的主导产业是旅游业、建筑业、藏医药业、绿色饮料业和采矿业等五大产业。再比如,黑龙江地处东北,其主导产业由医药工业、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和邮电业四大产业构成。
  图1 (方法1)部门就业结构比例
  系列1――东部地区系列2――中部地区
  系列3――西部地区系列4――东北地区
  图2 (方法2) 部门就业结构
  系列1――发达地区系列2――一般发达地区系列3――欠发达地区
  4.区域产业结构趋同性比较分析。方差分析法ANOVA方法和Fisher LSD方法比较区域产业结构。前者用来判断总体中不同类别的均值是否相同,后者主要用来进一步比较两两之间均值相等的显著性。用ANOVA方法,两种分类方法同时显示,我国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总体上不同。但是如果不同区域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即用Fisher LSD方法发现,区域之间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雷同。如下表所示。在传统分类方法(方法1)下,东部地区与中、西和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显著不同,而我国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方法2(按照人均GDP平均值和样本差异分类)中,发达地区和一般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类似,一般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而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不同。很多文献认为,我国产业在区域出产业雷同严重,而实际上,产业雷同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
  Fisher LSD方法
  显著性水平为0.05。
  四、结论
  按照不同分类方法,有关我国区域的结论基本一致,差别之处在程度上有所不同。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和总体产业结构一样,符合产业演进的一般规律。同时,我国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效率有区别,东部或者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效率高,但是同时还要看到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向成熟。我国东部或发达地区的产业效率明显偏高,部门劳动生产率普遍高于一般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一般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正呈现追赶态势。
  
  参考文献:
  [1]曾国平:我国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比较分析,开发研究,2006/02
  [2]赵玉林:湖北省战略性主导产业的选择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02
  [3]刘雨林:西藏产业结构调整与主导产业选择,贵州民族研究,2006/06
  [4]李新:基于区域创新视角的中国高新区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科技管理研究,2007/09
  [5]阳翼:中国区域消费差异的实证研究,管理科学,2007/05
  [6]樊轶侠:跨国公司对中国医药制造产业结构和效率的影响分析,企业活力,2007/09
  [7]周浩:论提高我国产业结构的效率,湖南经济,2002/11
  [8]周明:制度效率决定结构效率──我国产业结构失衡原因的另一种解释,经济问题,2000/07
  [9]张魁伟:武汉市产业结构优化与资本配置效率关系的回归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0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33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