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琼亚
[摘要] 当前,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增加就业、促进科技进步、扩大出口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直接制约着我国中小企业健康地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困境,分析产生融资困境的原因,最后就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融资困境 对策
截止2006年10月底,我国的中小企业已达到4200多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以上。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已占到我国国内工业生产总值的58%,利税则占到50%左右,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由于自身的特殊性,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尤其在融资方面。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1.企业对内源融资缺乏认识。内源融资作为企业资金融通的一个重要渠道,有着低成本、高效益的优势。但是,我国的中小企业普遍不注重内源融资,企业在融资时首先想到的是银行贷款,忽略了内源融资。在《2004年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中显示:到2002年底,我国成长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为:银行贷款占76%、发行股票或股东集资占3.5%、发行企业债券占0.5%、申请国债或其他财政收人占0.5%、与国内企业合资联营的占0.4%、依靠企业积累的自有资金占17.5%。
2.间接融资单一,主要以银行贷款为主。间接融资不仅仅是指银行贷款,还包括票据贴现、融资租赁和基金等融资等方式。但在我国,由于商业信用和票据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非常滞后,尤其是中小企业几乎没有通过票据贴现进行融资;由于经济体制和企业经营者思想观念落后等多种原因,我国中小企业通过设备租赁进行融资的也很少。
3.直接融资受到诸多的限制。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和民间融资等直接融资方式困难重重。就债券融资而言,由于受发行规模的严格限制,中小企业很难达到所规定的最小发行额度的要求。在股权融资方面,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企业发行股票上市融资有十分严格的限制条件,表现为主板市场对中小企业的高门槛。如根据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股票上市其股本总额不得低于5000 万元。“二板市场”是中小企业进行股权融资的一个有效选择,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限制,目前能够进入二板市场的中小企业少之又少。就非正规金融来说,政府对非正规金融的采取简单政策,切断了许多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金融秩序的整顿,将一些借贷形式定为非法并予取缔,从而使一度比较活跃的中小企业非正规融资渠道受到限制,客观上使得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了。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分析
1.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经营管理制度不规范。目前,我国的很多中小企业仍然实行的是单一业主制和合伙制,没有建立起规范的公司制,导致我国的中小企业产权制度仍然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与管理规范的大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在企业在战略管理、组织结构、财务管理等方面都很不规范的。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在战略管理方面意识模糊、产业化低;企业在财务管理意识比较薄弱,对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的管理不科学,直接导致企业流动资金利用效率低下,资金回收困难。以民营企业为例,其大多是以家族经营、合伙经营等方式发展起来的。许多中小民营企业还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单一,企业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经营行为短期化、负债多积累少、投资规模与市场竞争力不足、抗风险能力低、容易遭到市场的淘汰。
2.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现象非常严重。一是由于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得中小企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寻求债务融资时,就会面临“信贷配给”问题。第一种表现是在所有贷款申请人中,只有部分人得到贷款,另一部分人则被拒绝,被拒绝的申请人即使愿意支付更高的利息也不能贷到款;第二种表现是一个申请人的贷款请求只能部分被满足。二是银行信贷具有比较明显的规模经济性,贷款规模越大,单位交易成本越小。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贷款数额不大,而银行发放每笔贷款所需的调查、监管费用大体相同,导致贷款的单位费用上升。据调查,中小企业贷款频率是大企业的5倍,而户均贷款数量仅有大企业的0.5%;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信息成本和管理成本是大企业贷款的5~8倍。因此,银行从节约成本和监督费用的经济性出发,自然宁可做大企业成本低收益高的“批发”业务而不愿意做中小企业成本高收益低的“零售”业务。
3.缺乏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的限制,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交易品种单一,无法满足多层次的企业融资需求。由于在公开的资本市场上直接募集资金的政策限制,使得大多数中小企业望而却步,新开设的中小板块市场(二板市场)上发行资本的最低要求虽然降低了许多,但是也只能在短期内解决少数高新科技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大多数中小企业无法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获得权益性资本。
三、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
1.完善中小企业自身建设。我国中小企业要想融资环境得到改善,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使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完全分离,做到产权清晰,降低与银行信息的不对称,增加对银行贷款的吸引力。其次,加强内部控制,完善财务制度。中小企业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加强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严格按会计法相关规定进行日常业务处理,为商业银行做出客观评价提供依据。同时,加强流动资金管理,以增强自我累积的能力。第三,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减少经营风险。
2.引导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支持。第一,商业银行应该转变观念,认真对待中小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商业银行在确定贷款扶持对象上,一定要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以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为依托,来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要彻底摒弃所有制歧视、行业歧视、业务规模歧视,尽快树立现代营销意识,深入市场,深入中小企业,努力发现、培育和选择符合条件的借款客户和贷款项目,只要具备信誉好、经营优、效益高的条件,不论规模大小,不论国有民营,都应一视同仁予以支持。第二,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目前,就中小企业的状况来说,确实存在风险大(尤其是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财务混乱等导致金融部门不愿意贷款的因素。但是,如果银行能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预防和化解中小企业在贷款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则是可以突破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的。如融资租赁、商业汇票的承兑、贴现等业务,重视的不再是中小企业的整体状况,而是融资租赁设备的获利能力和商业汇票的价值等问题,只要控制得当,就能达到风险小、手续简便、融资迅速的目的。
3.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推出针对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新市场,适当降低新市场中中小企业发行上市的门槛,简化程序、便捷服务、提高效率,并尽可能减少筹资成本。加强中小企业板市场建设。与其他直接融资渠道相比,中小企业板市场的好处是进入的门槛低、股票流动性强、交易效率高。我国虽已建立了中小企业板市场,但由于其上市规则、条件等的限制,中小企业通过其融资仍然很难。因此,我国可以考虑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强中小企业板块建设,适当降低门槛,让一部分运作规范、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上市融资。
4.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我国应尽快出台信用担保行业的法律法规,填补信用担保机构的市场准入、监督管理、会计制度、风险处置、市场退出等方面法律规范的空白;尽快建立再担保制度。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应该依靠再担保体系来分散和规避企业风险,降低担保损失的实际代偿率,提高担保倍率。
5.发展融资租赁。融资租赁是企业进行中长期资金融通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融资租赁,中小企业可以在资金短缺或不动用经营资金的情况下添置或更新设备。一般来说,融资租赁的成本比贷款要低,风险较小,而且其方式灵活、方便,比长期贷款和发行股票、债券受到的限制少。由于融资租赁打破了传统信贷、商业信用的固有模式,为企业提供各种便利,被认为是当前形势下帮助中小企业摆脱困境,走出低谷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融资租赁由于本身特点,在为中小企业技术改造融通资金方面也比其他融资手段更具优势。
6.充分利用非正式金融。政府应将非正式金融纳入金融监管体系,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在正式金融体系难以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前提下,非正式金融的存在对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有效缓解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民间信用市场有利有弊,但对于民间主体进行的融资活动,与其简单地禁止,不如将其纳入正式金融体系加以规范。通过对融资主体信用度、风险控制能力和还债能力的监管,既可以将金融风险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内,又会大大促进民营经济和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卜洪运李海玉: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经济学分析,商业研究,2006.11 94~96
[2]张福蕊: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初探,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6
[3]刘炜: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财会月刊(综合),2006.01 28~29
[4]孙菲: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0255~5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34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