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劳务经济概念的界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凤君 张书玲 庞立伟

  [摘要] 本文考证了劳务经济概念,探讨了它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服务和西方经济学中第三产业概念的区别,最后考证了目前农村劳务经济的特点。
  [关键词] 劳务经济 服务 第三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从事非农产业人数日渐增多。伴随农民的非农化,出现了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即劳务经济,此概念目前已被政府和学界广泛应用。但它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中的劳务经济,从概念到理论意义上都是不同的,本文特此考证。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劳务经济是指服务部门的经济活动。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把商品分为两类,“第一,劳动能力;第二,不同于劳动能力本身的商品。”第一部分通称为服务业,他包括非物质生产领域中的教育医疗等服务以及“劳务”即无形的效用性服务,它不以实物形式而以提供活劳动的形式满足他人某种需求的劳动活动。
  马克思《资本论》重点研究物质资料生产领域,一方面这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一致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决定的。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已经浸吞了英国的一切物质生产部门。为了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必须全面考察物质生产领域这一载体。虽然在服务领域也存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但依然是微不足道的,对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来说,可以忽略不计。但敏锐的思想家总是能引领人类的未来,马克思以物质生产领域为研究对象,对服务领域也留下了很多有价值的探讨,并对此做了开拓工作。
  马克思对服务部门经济活动的探讨可以概括为:马克思根据唯物主义原理,把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领域,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是以物质生产部门为基础。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需要的多样化,就业的趋势是,劳动力将会向服务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部门转移,资本关系会扩展到服务领域。劳动力转移到服务部门的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为生产小麦、牲畜等等所需要的时间越少,它所赢得的从事其他生产、物质的或精神的生产时间就越多”。“假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以前三分之二人口直接参加物质生产,现在只要三分之一参加就行了”。马克思对服务业的特点进行了论述,指出服务业收入高,将其原因归结到劳动价值论这一客观存在上,服务业是一种复杂的劳动。因为劳动者“一般会有比以前高的教育程度;并且,特别是报酬菲薄的艺术家、音乐家、医生、学者、教师、发明家等等的人数将会增加。”
  西方经济学将劳务经济定义为第三产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劳动发展的特点是非物质生产部门越来越多,人们对之需要也越来越重要。分工的加深,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增加。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的界限不在明显,有些服务即为生产服务也为生活服务,统称为服务业,更有利于社会效益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西方经济学家发展了对服务业的认识,创立了服务经济理论。首先是新西兰经济学家阿.费雪尔,他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从第一产业(农业)占优势的经济,依次过渡到第二产业(工业)占优势的经济和第三产业(服务部门)占优势的产业。四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在他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劳动力就业的规律是第一产业减少,第二产业稳步增加,第三产业迅速发展。造成这一原因是由于第三产业收入高。第三产业包括的范围有宽中窄派之分,但基本是除掉第一、二产业外所有的非物质领域和服务业。
  与马克思相比,西方经济学家把服务业发展的原因归结为需求创造生产(费雪)。把服务业就业人数多归结为收入高。这与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水平提高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根本原因,劳动性质复杂和教育程度高是第三产业收入高的原因相比,体现了马克思对问题认识的深刻性。
  中国目前劳务经济的含义与上面不同。
  劳务经济实质是农民出卖劳动直接获取工资收入,这种劳动包括生产物质产品也包括生产非物质产品的服务活动,甚至有的人在劳务经济面前总要加上农村两个字,以此作为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劳务”是指住户家庭成员为本户以外的单位或个人提供的劳动活动的总称。由此可以把劳务经济定义为,农村住户家庭成员为本户以外的单位或个人提供劳动力服务而直接获取收入。劳务经济的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追求更高的比较利益和自身发展机会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增长相作用的结果。
  劳务经济从内容上看包括四方面:一是以乡村干部、民办教师等身份在行政事业单位劳动得到的收入;二是在本地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中得到的收入;三是常住人口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四是其他工资性收入。从劳动的性质上看:劳务经济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性劳务经济,主要包括农村居民在本乡镇内的各类企业和居民家庭提供的生产服务以及外出从事各次产业的生产性劳务活动;另一类是非生产性劳务经济,主要包括为农民提供服务的村组干部、民办教师以及受雇于单位或个人从事非生产性劳动的农民的劳务活动。从劳务经济的地域性看,可以把劳务经济划分为本地劳务经济和异地劳务经济。本地劳务经济包括农村居民在本乡镇内从事的生产性劳务和非生产性劳务;异地劳务经济(即人们常说的外出务工)包括在本乡镇以外的生产性劳务和非生产性劳务。
  劳务经济的实质是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因此,发展劳务经济是衡量农村劳动力商品化程度的指标,是农民现代化的标志。目前劳务输出成为提高农民收入最主要,最现实,最直接的经济手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7月版,第120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第一册)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6月版,第218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38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