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中消费与幸福的伦理关联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现代社会是一个由消费活动所掌控的系统,人们的消费水平、消费内容都较以往任何时代有了明显改善。消费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类幸福;但是我们必须明确消费不是幸福本身,只是幸福的必要因素而非充要因素,我们必须正视现代社会中异化消费与国民幸福的伦理冲突,引导大众个体从消费社会中“解放幸福”。
关键词:现代社会 消费 幸福 伦理冲突 解放幸福
现代社会是一个由消费活动所掌控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类对日常性生存的自我需要、实践方式,以及追求自由幸福理想呈现,总是这样或那样地掌握在消费活动上。但是,消费越多并不一定幸福感更强,二者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消费的增加与居民生活幸福存在断裂或背离的客观事实。可以说,现代社会的消费与幸福的关联变得更加复杂。
一、消费是幸福的必要因素而非充要因素
(一)消费相对论
“在收入和幸福之间存在的任何联系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人们从消费中得到的幸福是建立在自己是否比邻居或他们的过去消费得更多的基础上”①。现代社会中“物的丰盛”导致消费主义冠冕堂皇地登堂入室,成为主导人们生活方式的支配性的社会价值观。很多人缺乏对幸福内涵的明确认识,只知道一味地追求财富、名利、地位等,衡量自己是否比邻居或他们的过去消费得更多的,生命的意义被货币、房子、汽车完全覆盖。事实上,单纯的物质消费无法承载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物质丰裕如果不和精神愉悦相联系,就不会出现文明和进步。丰裕的现代社会在消费选择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用伦理道德来约束由于经济发展而激发出来的人的灵魂深处的“私欲”,真正实现人的幸福。
(二) 幸福与人们的“需求匮乏”有关
幸福是对匮乏的满足,只有在我们缺少什么东西的情况下,我们得到了这些东西,才会由于匮乏得到满足而感到幸福。相反,如果没有匮乏,什么都不缺少,我们的消费就不会感到幸福。“消费就是这样一个踏轮,每个人都用谁在前面和谁在后面来判断他们自己的位置”②。人们幻想着达到他人的消费水平或明天的消费时就会有幸福,认为只要是今天的消费或自己的消费没有满足的匮乏,都是不幸福,一旦达到了他人或明天的消费水平之后,在自己的身旁又会出现比自己消费得更高的“邻居”,人们又会处于一种“不如邻居”的匮乏状态,而这种新的匮乏同样也是没有满足的匮乏,因而也同样会感到不幸福。这就形成了当今消费社会的人们无止境地追求更多消费的价值指向。
二、现代社会中异化消费与国民幸福的伦理冲突
(一)消费需求的虚假性造就了单向度的人
第一,技术的进步是“虚假需求”产生的源泉。在现代社会中,生产工具赋予了极权性质,不但决定着社会需求的方向,还决定了人们的需求。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财富,满足了人们生活的各种需要,资本家们不断地利用广告、科技等技术手段不断地制造“虚假需要”,迫使欲望无限的人们对消费如饥似渴、不断消费购买。但这些需要并不是人的真实需要,而是统治阶级的统治手段。资本主义通过技术进步成功实现对消费对人们的操纵,成为马尔库塞所说的个人与社会“需要的一体化”,也使个人和社会的“利益一体化”。
第二,人的需要被異化。人消费是因为有消费需求,但是需求有真实的和虚假的需要之分,“虚假的需要是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而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那些需要,使艰辛、侵略、痛苦、和非正义永恒化的需要……现行的大多数需要,诸如休息、娱乐、按广告宣传来处世和消费、爱和恨别人之所爱和所恨,都属于虚假的需要这一范畴之列”③。原本在日常生活中,消费成为社会活动的一部分,是人类发展存在的前提。而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已演变为资本主义统治的工具,成为了个体生命的唯一目的。商品的产生仅仅是为了被消费出去而不是为了达到人们的需求,也需要通过购买的商品证明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虚假要求”造就了单向度的人。虽然现代社会到处打着自由的旗号,实际上是把自由当作一个强有力的统治工具。“产品起着思想灌输和操纵的作用;它们引起一种虚假的难以看出其为谬误的意识。人们在消费异化中偏执于对物质占有和消费的虚假要求,自己本真的意识和愿望被掩盖,灵敏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被异化的消费所吞噬,头脑中仅存的思想理论与当下社会的主流思想高度契合,虚假的需要和无限制满足的欲望导致了人的精神麻木,人们获得的是虚假的快感,成为屈从社会需要而又麻木地自感幸福的“单面人”。
(二)消费对象的符号性助长了人为物役
第一,符号性消费操控人们的消费逻辑。在曾经的生产时代,人们注重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当今的消费时代,人们的生活被种类丰富的物品充盈,人们的消费重点不再单纯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格外注重商品的符号价值。物变成了“符号——物”,形成物的体系化、符号化。用消费者购买什么品牌的商品来定位消费者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欣赏品味等,更主要地成为传达自我信息的平台,成为人们地位、身份的象征。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消费的过程中界定自己和他人,将自己划归到某一社会阶层。因此,物品和广告系统作为‘社会地位’的编码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普遍的符号和解释系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对人们的身份、地位加以区分和辨认的符号系统”④。
第二,从符号性消费到攀升消费模式。消费的扩张具有“齿轮”连带性,消费水准不断提高,无可逆性。“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⑤。“对于许多物品来说,我们根本没有使用的欲望,我们获得商品是为了占有它们,我们很满意于无用的占有。因为商品的符号性,我们曾经将空调、冰箱、电视、洗衣机、手机等类似商品当成奢侈品消费,由曾经的奢侈品转化必需品后,最初拥有它的快乐感转化为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然而没有它们,必然会为早已沉溺于其中的我们,带来异乎寻常的不适,除非有更好的东西来更新和替换。当这种无止境的“物欲”不是基于生活需要,那么不管是怎么样的消费增加,都无法满足所有的欲望,最初所获得的幸福感也逐渐消失了,幸福生活只是消费主义制造的美丽童话而已。 (三)消费过程的“无限”性造成人际关系的疏离
第一,盲目性消费。拥有是获得幸福的秘诀,这是消费主义的信念。伦理意义上人的幸福感(满足程度)并非依据某种个人尺度而是依据社会尺度衡量的,当人们通过与他人的对比作出判断和评价,认为自己在对比中处于劣势时,人的幸福感会大大降低。盲目性消费就是这样一种将他人的消费作为参考的标准,发现新的物品就想要占为己有,不考虑商品的实际价值,也不考虑自身的承受能力以及实际需要的非理性消费。这种消费对人内在的本质需求进行了规避,在消费者消费欲望激增的同时,人的意义世界却相应地被忽略了。有一种时时跟他人攀比的心理,其他人有的物品“我”也必须要有,使人们处在不断的对对方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导致消费者纷纷出现了喜新厌旧的心理,促使人们陷入无穷无尽的贪婪之中,无休止的对物质的占有。
第二,无节制的消费。没有盡头的消费像无形的枷锁牢牢地控制着每一个人,为了维持体面的生活和追求奢侈的快感,人们必须花大量时间工作,工作时间越来越长,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一切都变得高速运转起来,人们为了跟上这种高速运转的更新换代而变得更加忙碌,失落了基于美好人性的天伦之乐,邻里之情、夫妻之爱等多维度的人际关系和情感。闲暇和真情成为真正的奢侈品。人们在无节制的消费中迷失自我,并没有得到期待已久的幸福感,体会到的是越来越强烈的孤独感、空虚感。
三、引导大众个体从消费社会中解放幸福
(一)用理性思维打破消费社会的单面幸福
如果个体单纯追求感性欲望的满足,就会失去理性的否定性思维和判断力,只能乖乖地被“合理”的消费观所俘虎,沦为享受单面幸福的单面人。人们必须摈弃这种强制性的秩序引导,走独立思考的道路,恢复完整理性的另一面——否定性,用否定性思维重新认识、重新解释、重新塑造当前所面对的现实,才能实现双面的幸福。这种否定性的理性必须付诸实践,“人的最大潜能能够真正创造幸福。这种潜能的解放是一个社会实践问题。人以及他们劳动创造的发达的感觉、心理器官和财富,所能保证获得的最大限度的幸福,依赖于这种实践”⑥。解放的实践才能使人的最大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最终实现人的双面特质,享受人的真正幸福。
(二)用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双重支撑实现幸福
幸福是人们生活的最终价值目标,是以人的生活为目的的,这不仅仅是一种消费伦理,还是一种人生哲学。感官的满足和物质生活的享乐不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在于把灵魂从肉体欲望的坟墓中解放出来,有批判有鉴别地接受感性或物性的生活。消费伦理研究的中心是用消费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内在联系增进幸福的意义,费尔巴哈曾说过:“人的任何一种追求都是对幸福的追求”⑦。可以说,人有一种追求幸福的精神性本能。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追求,我们要提倡适度消费满足人的基本需求而不受物的控制,倡导“共享”的发展理念,倡导科学合理的消费方式,增强民众的幸福感。
(三)用科学的幸福观引领正确的消费方式
个体形成的科学的幸福观符合客观规律和核心价值,能使消费者将自身与消费对象很好地结合,有助于建立正确的消费方式,从而导致幸福指数和满意度的提升。积极、健康的幸福价值取向能够引导消费者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选择文明、合理的生活消费方式,使消费充满生机和活力。建立在单纯物质享受上的幸福观导致攀比炫耀的消费心理,无益于个人幸福生活的实现;而建立在精神愉悦与富足的基础上的幸福观则有助于引导消费心理趋向成熟,也有助于人们合理、科学的消费。积极健康的幸福观是人们合理消费、文明消费、可持续消费的向导;是人们通过消费满足自身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及全面而自由发展需求的灵魂指引;是帮助个人实现消费幸福以至惠及整个人类社会的价值真理。
注释:
①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毕聿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20页。
②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毕聿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0页。
③[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④王宁:《消费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版,第198页。
⑤[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⑥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李小兵译,三联出版社1989年版,第352页。
⑦《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536页。
参考文献:
[1]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M].上海:三联书店,1995.
[2]何小青.消费伦理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7.
[3]孔润年.当代中国消费伦理观念的问题与对策[J].唐都学刊,2010,5.
[4]李楠.反对消费主义 倡树适度消费伦理观[J].理论学刊,2008,10.
(作者单位:中共兰州市城关区委党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494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