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国企负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时期,国有企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主导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脉络。当前,国有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适应经济发展形势和国家经济方针的指导,将供给侧结构改革落到实处,降低企业发展的能耗,减轻企业的负债,提升企业的内核实力,从而轻装上阵,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开辟出另一番天地。
   关键词:国企;负债;负债过度;改革
   前言:企业负债是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流转的一种基本形式,适度负债对于促进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就目前而言,大部分的国有企业受传统发展模式的局限,对负债调控没有足够的重视,造成国企的负债率居高不下。近年来,在国有企业去杠杆化改革的过程中,去负债也成为企业减负的一项重要举措,鉴于此,本文将就国企负债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并积极寻求国有企业降负债、去杠杆的有效对策。
   一、企业负债的相关理论概述
   1.企业负债
   负债是一项企业的现时经济义务,它是为企业承担过去的经济行为或事物债务,预期会以企业现时利益(主要指经济利益)的流出而为最终的结果。根据负债相关的准则,虽然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是企业履行负债义务的最终结果,但是具体的金额是可以被预估的,这样就可以保证负债是可以为企业所掌控并且可以调整的。对于企业来说,适度的负债更有利于企业对自身的经济利益进行调配、优化,从而促进企业资源的合理分配,保证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2.负债过度
   負债过度是当债务超过了企业的偿还能力,即企业无法偿还债务的本金和产生的利息时,就形成了企业负债过度。负债过度不仅会影响企业现时的资金链和正常经营,造成企业融资风险、收支风险、财务风险和资金流通风险,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同时,过重的债务风险加剧了企业的发展成本,让企业在经营、融资乃至利益分配中都受到限制,不利于企业生态的发展,加重了企业的负债,让企业进入到一个举债、还债的恶性循环中,导致企业长期亏损,缺乏对自身经营调整、提高的基础,最终被市场、被经济形势所淘汰。
   二、国企负债过度的成因
   1.企业负债高,超过偿还能力
   为进一步降低国企负债风险,从国家到企业内部,层层进行企业减负改革。从总体的国企负债情况来看,国企的负债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负债总额相对去年也有所降低。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国企的总体负债金额仍然非常巨大,企业每年亏损的数额也相当大,这也是国企高杠杆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就相当于血液,当血液亏损非常严重时,首要的目标是要想办法去止住血液外流,因此,当前必须要把国企去负债当作企业结构性去杠杆,降低企业发展能耗的首要目标,同时这也是保护好企业的既得收益,提高企业经营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
   2.国企资金来源方式较为单一
   经过一系列改革,大部分国有企业原有的依赖于财政性拨款的方式已经宣告终结,而当前国有企业的举债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银行贷款,这是目前较为通用的借债方式之一。但是,这种单一的资金来源存在着极大的风险,一是国有企业在改革后,缺乏与市场融合的经验,在各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极易产生发展风险,实力较小的国企容易因为债务压力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导致企业内的生产经营被迫中断,更严重的甚至会引发企业破产的风险。另一方面,企业向银行贷款,双方之间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而国企依靠这种单一的融资方式,一旦一方出现问题,极易造成国企承担更严重的资金风险。
   3.国企承受的税务负担较重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不仅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需要承担的税务也较重,此外,国有企业还承担着部分公共事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支出,如医院、食堂以及学校等,而这些支出却没有得到国家的政策性优惠和税收方面的减免,因此,由于过重的税务负担和种类纷杂的额外支出,让企业的盈利空间和收益支配权力大大压缩,导致许多国企造成了财源紧张、入不敷出的局面,只能向外借债,造成了国企的负债也越来越多。
   4.国企经济体制及内控存在的弊端
   国企负债压力过大,固然有外部的原因,但追根究底还是企业内部的经济体制存在着弊病,造成企业在开源、节流等方面都不顺利,加重了企业的负债风险。一方面,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市场经济的压力空前增大,而国企内部经营管理依然沿用传统的供给制模式,企业运营、生产的速度跟不上市场的需求,从而引发了供、需上的冲突,抑制了企业的发展和盈利,也就加剧了企业的债务风险;而另一方面,大部分国有企业都存在一个弊端,就是在企业设立之初,招聘了大批量的职工,而随着技术的发达,人力成本的降低,企业原有职工就超过了企业的负荷,造成了企业内部冗工冗员的问题,为了解决员工问题,企业也只能将资金用于人员工资、福利等事项,也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三、防止国企负债过度的主要对策
   1.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
   国有企业负债率过高就意味着企业必须要将经营利润的一部分用于偿还债务,这样一来企业的既得收入就会被压缩,应用到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投入减少,也就抑制了企业自身优化和提高的途径,这也是要求企业去负债的原因之一。从企业内部来看,国有企业需要从经营模式上进行改变,与市场接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现代企业和财务思维模式来运营企业,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提升企业资金分配的有效率,减少企业负债,增加对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2.完善社会福利保障
   社会福利保障的提供免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当前,大部分的福利保障都是由国企进行出资建设、运维,而大批量的费用投入让国企在成本投入上感到举步维艰。国企要摆脱当前困局,应该从多种渠道开发社会福利保障投入,以此来降低国企的负担。首先,国企可尝试从民间力量中寻找教育、医疗等专业资源进行联合共建,既可以分担企业的成本压力,又可以促进企业内部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其次,对企业所有附加产业进行分类梳理,将企业运营有负担的产业进行重组、合并,并与社会资源共享,由社会资源进行代管,这样就可以节省企业的运营成本,促进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    3.加强对国企负债的监管与约束
   当前,对于国企的负债,相关部门并未形成严格、多面的预警和约束,导致国企内部负债没有节制,因此,应有针对性、有区别地对国企的负债行为进行管控和约束,并建立长效的约束机制。例如,可根据现行的国企负债约束机制进行细分,针对不同企业的行业规范、期限制定企业负债预警机制,为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制定适应的负债管控红线,让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进行适度借债,让国企的杠杆在适度发展中逐步下降。对于一些经营好、资金回笼快的企业,应适度提高它们的负债率,以便于它们在经营过程中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资金周转,而对于经济效益不好或生产周期长的企业,则应该严格管控它们的负债红线,不能让这些企业的负债率过高。通过这样分化管理,可以灵活解决企业负债管控的问题,从而促进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发展效率。
   4.优化国企专业融资和投资平台
   鉴于国企融资模式过于单一的问题,应从多方面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将企业的债务压力分化到不同的投、融资平台,促进企业资金流转的多元化和灵活性,从而降低企业的资金风险,提升企业的经济发展能力,进而降低企业的债务风险。首先,在企业进行融资时,需要综合考量银行、证券、基金、股票等多种融资模式的可行性,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尽快完成公司上市,从而通过发行股票实现企业融资的目的。其次,应支持专业的国企金融中介服务平台的搭建,与金融中介服务平台建立融资、投资的良性互动机制,既可拓宽投、融资途径,又可分化国企的经济收益,帮助国企建立综合性、多元的资金流转模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企负债过高已经成为多年的积弊,需要多部门、多企业综合考量,共同出击,制定出一系列综合性较强的防控措施,并顺应市场环境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与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联合起来,同步共举,治标更要治本,才能真正意义上“撬动”国有企业负债过高的高杠杆,优化企业产能结构,降低企业发展的各种风险,推动企业高质、高效、高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婧怡.产权制度对国企资产负债率的影响研究——基于钢铁行业的经验数据[D].湖南:湖南大学,2018.
   [2]李锦.国企高负债率的形成与破解[J].现代国企研究,2018(11):18-23.
   [3]梁志兵.控制国有企业資产负债率——背景、原因、措施[J].财政科学,2018(4):71-77.
   作者简介:薛燕(1988- ),女,陕西韩城人,本科,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单位:陕西龙门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616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