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循环经济的特色产业模式选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循环经济是生态型、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特色产业的发展,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为行为准则,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构建生态型、节约型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从而保持民族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特色产业模式 生态型经济 节约型经济
循环经济产业模式是在循环经济理念、原则指导下,现有产业经济活动组织方式和相关实践经验所决定的运行机制。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应按照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确立生态产业化发展理念,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进程中,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畜牧业、生态林果业、生态旅游业、绿色食品产业等,从而构建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
一、加快新型工业转型,构建生态产业模式
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发展模式就是改造和重构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使其向生态化方向转型,重点包括建设生态工业体系、生态农业体系和绿色服务业体系,其中改造现有的工业体系,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是生产领域的核心内容,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要求。在循环经济工业化发展新模式上寻求以下途径:
1.生态型特色支柱工业模式
在重点支持卷烟工业结构调整的同时,积极培植烟草产业的替代产业;支持电力工业加快优质电源点和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扶持药化工业拓宽市场空间,实现稳步发展,做大做强中药材及成品药产业;培育壮大富硒绿色食品加工工业,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和产品创汇能力;引导建材工业科技创新、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加快发展步伐。“十一五”期间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使烟草、电力、药化、建材和富硒绿色食品工业之间的比重调整为38:14:12:11:25,从而保持五大支柱工业的协调发展。鹤峰县是全州惟一的国家“十一五”在湖北省实施的6个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试点项目县。该小水电代燃料生态电站将建在走马镇大典河,装机容量2000千瓦,年平均发电量610万千瓦时,电站概算总投资1088万元。项目建成后,将解决临近10个村、285个农户、9701人的电能供应,改善项目区内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从而探索生态能源(水电)工业的新模式。
2. 优势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型工业模式
科学规划与开发利用优势资源,培植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恩施州的能源、生物、旅游、药材、矿产等资源丰富。拥有以恩施市为中心的世界上惟一独立的硒矿床,已开发出凤头姜、华龙村富硒茶叶、富硒魔芋、玉米爽、矿泉水等10余个系列品牌的富硒绿色食品。建始是全国铁矿储量大县,湖北朝阳矿业公司投资3000万元在官店镇建成了一座年处理10万吨的赤铁矿(提铁降磷)试验厂,已生产出符合国家标准的铁精矿砂,产业发展有了良好的起步;武钢集团计划在建始官店建设100万吨级的采选试验基地。构建生态型节约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在要素资源投入上由主要依靠资金和自然资源支撑增长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支撑转变。结合境内资源优势,围绕煤炭、铁矿、石膏矿、磷矿、硅矿、硒矿等六大矿产资源开发和水电、风电开发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切实做好资源勘探、科学编制规划、实施要素资源投入优化组合与有序开发等项工作,积极探索各种资源循环利用,建立规范的不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如按照循环经济原则引进先进生产工艺,综合开发利用优质资源,提高茶叶资源利用率。恩施市巨鹿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引进外资3000万元建成150万吨“茶多酚”生产工艺,开发对茶叶粗老、下脚原料的综合利用,既可提高优质茶叶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又可带来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效益。如此通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建成全省洁净能源、矿产、地道中药材、硒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基地。
3.生态工业园区模式
生态工业园区是一个包括自然、工业和社会的地域综合体,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设计而成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是生态工业的聚集场所。加快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举措,要按照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科学确立生态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考虑“一个县市一个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目标,编制好发展规划。2003年以来,恩施州按照“科学定位、合理布局、市场导向、突出特色”的思路,已建成省级开发区5个,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5亿元以上,入园企业达到171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9家;2006年园区工业实现总产值202852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95041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71137万元、实现利税总额43105万元、实现出口交货值6276万元、实现税收收入17621万元。另有3个县级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7万亩以上,正在按产业集聚和生态园区要求规范建设。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谋划绿色产业模式
现代农业是一种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土、肥、水、药和动力等投入的高效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高效率、低投入和低负面影响的现代施肥和灌溉体系;从保护作物到保护农业生产系统的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改善作物生长条件和保护土壤肥力的保护性耕作体系,以及设施种植和养殖体系等都体现了技术对紧缺资源的替代,体现了现代农业的高效、低投入和对资源环境最少负面影响的内核。现代农业是以生物为中心的一种优化的生物―技术―经济―社会复合人工生态系统。
1.巩固和完善“基地+农户+公司+科技+信息”发展模式,加快实现绿色农业产业化
用生态化理念谋划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壮大以烟叶、茶叶、畜牧、林果、药材、蔬菜为主的六大农业特色产业。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大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把恩施州建成“全国知名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强化产业体系内部联系,促进农业增值增效,培育“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一县一品”的产业优势,促进农业产业向产前、产后两头延伸,构建农业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富硒绿色食品产业,增加优质高效的符合环境标准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特色产品等的有效供给量,增加“三农”收益,推进和带动农业产业化。继续推广“电脑农业”,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用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品质。鼓励科技人员下乡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实施好良种工程,搞好农业综合技术服务。大力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突破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瓶颈制约,提高农业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效益。
2.深入推广生态能源农业模式,加速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设
恩施州在生态能源农业模式上, 探索出以“五改三建”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设之路。即以沼气池建设为龙头,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与建沼气池、建农家房舍、建生态致富家园相结合,形成“畜―沼―果(菜、药、茶、烟、粮)”良性循环的山区农村生态能源农业模式。沼气能源开发拉动了养殖业、种植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了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全州已建成优质良种茶园40万亩,优质黄连等地道的中药材100万亩,优质烟叶60万亩,白柚等优质果林100万亩,形成了茶叶、中药材、烟叶、林果和蔬菜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从而通过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以农村饮水、沼气池、农田水利和乡村道路建设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以生态旅游为主导,打造服务产业模式
按照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节约型经济要求,产业结构要实现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增长向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共同带动增长转变,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升级,这是合理利用资源、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措施。
1.加速生态旅游产业开发
一是加快“恩施健康旅游基地”建设。要以建成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抓好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景区、景点及旅游线路建设,推进民族文化旅游、红色历史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着力打造以清江生态旅游、森林休闲旅游、土苗风情旅游、溶洞奇观旅游为特色的旅游品牌,构筑精品旅游线路,培植壮大旅游产业。如恩施市力争通过5年~10年的努力,把恩施大峡谷建设成为特色独具的环境美、创意新、品位高、效益好的国家级地质公园及知明度高、竞争力强的达到5A级标准的中国健康旅游基地风景名胜区。二是政府应根据规划景区开发建设目标,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确立大旅游联动理念。以三峡旅游为依托,抢抓机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高起点、大手笔,大力发展旅游区休闲度假产品和配套接待服务,使恩施大峡谷成为恩施重要的旅游集散地之一。确立保护自然原生态原则,创造优美的人居环境、保护原汁原味的土家民俗风情区。实施整体开发与区域联动,打破行政界限,整合三省一市(湖北、湖南、贵州、重庆)旅游资源,确立清江流域、大三峡、大武陵旅游经济圈,乃至中国西南民族风情旅游带的区域联动发展观念,开拓旅游大市场。三是制定旅游资源配置开发政策与实施多项措施。引导景区农民遵循产业发展规律,逐步从第一产业退出而发展第三产业。对景区符合退耕还林政策的全部退耕,在还林中可选择既符合退耕还林政策又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又可满足景区生态旅游发展方向的茶叶、干鲜果等特色产业,实现退耕还林、旅游观光、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提高的四者统筹兼顾。实施旅游营销政策,景区开发企业、旅行社、宾馆酒店、文化娱乐、旅游产品市场、旅游车队等系列景区关联单位应通力协作,搞好大合唱,通过培养引进造就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的旅游管理者、营销者、服务者队伍,提高旅游市场竞争力。
2.加快绿色物流产业发展
绿色物流是指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绿色物流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既包括企业的绿色物流活动,又包括社会对绿色物流活动的管理、规范和控制。从绿色物流活动的范围来看,它既包括各个单项的绿色物流作业,还包括为实现资源再利用而进行的废弃物循环物流。绿色物流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实施物流绿色化发展,必须从政府政策层次和企业经营战略层次来制订相应的对策。针对生态农业州的实际,拓展农产品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大农产品促销力度,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借助长江航运、铁路、高速公路、航空运输的便利条件,完善运销绿色通道;积极推进连锁经营、代理制、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绿色营销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的发展,大力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3.加强绿色服务产业建设
通过整合资源,促进服务业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强化对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公用事业、农业服务等行业的改组改造,充分发挥服务业在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和服务工农业生产、重大项目建设、城乡居民生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狠抓薄弱环节,填补管理空白,拓展农村社会化服务领域,提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特别是要积极开展对循环农业、农产品加工业、观光农业、农产品营销、农村劳务经济、农村能源环境建设、维护农民权益等方面的多样化服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68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