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转型发展: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路径选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银行业既依托于实体经济又服务于实体经济。当前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面临一些困难:企业有效信贷需求不足与资金需求量巨大令银行经营左右为难,化解过剩产能及处置“僵尸企业”给银行信贷风险防控带来新的压力;银行自身也存在银行业总资产增速下降、利润增长压力加大等问题。我国银行业应进一步整合组织架构,变革管理方式,实现转型发展,以顺应客户金融需求深刻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和经济“新常态”对银行业服务理念、服务能力、服务品质及发展方向提出的新要求。
  关键词:银行业;转型发展;实体经济;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9)05-0063-06
  DOI:10.19647/j.cnki.37-1462/f.2019.05.010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2015—2018年GDP增速分别为6.9%、6.7%、6.8%和6.6%,是近20年来增速较低的年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率从2011年到2018年逐年回落。出口额同比增长率从2011年到2016年逐年回落,其中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两年增速为负值,经历2017年短暂恢复性上升后,2018年考虑到中美贸易摩擦可能会诱发提前抢跑效应,当年出口额增速较2017年仍有所下降,而且2019年不排除步入前期透支的“补课”过程。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率21%,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率10.3%。以往依靠投资、消费、出口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的模式发生了变化。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产能过剩的问题尤为突出。
  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要求,全力推进实体经济向前发展,以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不断升级和更加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须臾离不开银行业的大力支持。银行业既要面对当前去产能、降成本等新情况带来的挑战,又要直面自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既有压力也有动力。顺应客户金融需求变化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实际,逐步与发达国家知名银行及最新监管规则接轨,转型发展,提质增效,补短板,促创新,银行业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大有作为。
  二、当前银行业發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实体经济对银行业产生的主要影响
  企业有效信贷需求不足与资金需求量巨大令银行经营左右为难。一方面,实体经济中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较为突出。而且这种产能过剩无论从产业类别、成长阶段,还是企业性质、地域分布来看,和以往相比又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往产能过剩,一般表现为行业的产能总量过剩,但同时行业内部又存在供不应求的问题,部分产品仍有市场前景。而这一轮产能过剩既表现为行业产能总量的绝对性过剩,供过于求;又表现为行业内部的多数产品产能普遍性过剩,呈现出较为严重的产能绝对性过剩的特征。表现在煤炭、钢铁、水泥、化肥等领域尤为明显。除此以外,还伴随有较为明显的成长性过剩问题。即产能过剩不仅仅出现在传统产业,在其他行业诸如汽车、服装甚至成长型产业中的多晶硅、动力电池等行业也由于缺乏科学的市场预期、盲目决策、一哄而上,引发产能过剩的问题。而且产能过剩不仅出现在央企、国企等大型企业,地方性企业、民营企业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与此同时,其他行业及企业也由于装备粗糙、生产工艺技术手段落后、不符合环保要求、市场竞争激烈、无拳头产品、盈利能力不强等原因没有追加投资的冲动、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和新开工项目的意愿。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企业有效信贷需求不足,银行信贷资金不能出手。另一方面,高端制造业、科技创新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与发展迫切需要银行信贷资金支持,不仅资金需求量巨大,而且多希望获得较长期限的信贷资金支持。但是受项目研发技术瓶颈不易突破、创新成果不够稳定、转化应用推广周期长、量产初期市场认可度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银行机构不愿介入,信贷资金不敢轻易出手。
  化解过剩产能及处置“僵尸企业”给银行信贷风险防控带来新的压力。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适度严控新增产能,加大企业整顿兼并重组力度和“僵尸企业”破产清算处置力度,有利于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但是,大多数过剩产能行业及“僵尸企业”的问题往往是多年累积的历史遗留问题,不仅企业自身经营不善、亏损严重、债台高筑、资金链断裂,而且牵扯产供销上下游企业及担保与被担保企业,形成了范围较广影响面较大的债务链、担保链和产业链,这其中有些恰恰就是地方经济中的重点行业和龙头企业,往往还事关当地人员就业安置,涉及政府无效担保、行政干预等一系列问题。面对这些情况,如何使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和有力推动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达到平衡与统一,如何努力取得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使保护银行合法债权的有效手段和配套措施真正落到实处,防止出现逃废银行债务现象,切实防控银行信贷风险,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银行业自身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银行业总资产、总负债增速下降。自2017年一季度至2018年四季度银行业总资产、总负债在逐季增长的同时,增长率却逐季下降。增长率依次为14.34%与14.51%、11.54%与11.47%、10.87%与10.86%、8.68%与8.40%、7.36%与7.08%、7.00%与6.62%、6.96%与6.52%、6.4%与6%。特别需要指出的是,2017年全年银行业总资产增长8.7%,低于贷款增速3.9个百分点,较2016年下降7.1个百分点,这也是银行资产增速自2001年以来首次降至个位数(见图1)。2018年度银行业总资产增长6.4%,低于贷款增速6.2个百分点,较2017年下降2.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2017年全年银行业总负债增长8.40%,较2016年下降7.64个百分点,与总资产增速一样降至个位数。2018年全年银行业总负债增长6%,较2017年下降2.4个百分点。   拓展存款压力渐增。存款是商业银行的立行之本。数据显示,2016—201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与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比都逐期增加,分别为11.3%与10.97%、8.8%与9%、7.8%与8.2%,但增长率却呈下降态势。与此同时,2018年6月末,外币存款余额7892亿美元,同比下降0.5%。2018年12月末,外币存款余额7275亿美元,同比下降8%,全年外币存款减少634亿美元,同比多减1413亿美元。银行业拓展存款的压力在逐渐增大。
  利润增长的内在压力逐渐增加。据统计,2012—2018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逐年增加,但增长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95%、1%、1.25%、1.67%、1.74%、1.74%和1.89%,银行业不良资产反弹的压力仍然较大。此外,2012—2017年商业银行净利润逐年增加,但自2014年开始商业银行净利润年增长率降至个位数,而且资本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的增长幅度也双双呈现逐年下降态势(见图2),追求利润增长的内在压力逐渐增加。
  绿色信贷任重道远。分析2013—2017年6月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数据发现, 2013 年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5.20万亿元,占当期商业银行贷款余额的8.78%;2017年6月末国内21 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为8.22万亿元,占当期商业银行贷款余额的8.76%,占比下降0.02个百分点。2013—2017年6月末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从59.21万亿元增至93.82万亿元,增幅为58.45%;同期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增长3.02万亿元,增幅为58.08%,略低于同期商业银行贷款增长率。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银行业绿色信贷任重道远。
  信贷资源配置有失偏颇。银行业过去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经营管理较为粗放、未真正遵循市场原则配置信贷资源的问题,产生了以追逐大型化、集中化为主要目标的银行信贷资源供给模式。一方面,这种信贷资源供给模式使得这样的大企业、大客户置市场变化的实际情况于不顾,容易出现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扩规模的问题,而银行机构久而久之也深陷其中,难以摆脱束缚。另一方面,这同以小型化、分散化为特性的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现状呈现出了一定程度的不适应和不匹配,致使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获取信贷支持的难度增加,最终必然从总体上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而現阶段随着实体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利润空间收窄、盈利能力下降等情况的出现,实体经济面临的经营压力必然会向银行业传递和渗透。一些竞争力较弱的企业破产倒闭在对经济社会造成更大面积传导式负面影响的同时,必然对银行业产生巨大冲击。
  服务意识仍有待提高。受业务流程、技术手段和风险管控的制约,银行业服务及产品升级和迭代更新步伐缓慢。针对客户行业地位、经营特点、市场前景和盈利能力等情况提供专属性强的特色产品与服务的能力不足,与客户需求不断提升的要求不匹配,对客户服务的协同效应、精细化程度和便捷性等方面都有待加强和提高。特别是进一步发展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消费金融的步伐仍显滞后,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专业化精细化管理能力亟待提高。业务种类大同小异,服务手段趋同,产品结构单一,经营策略偏重于网点增设和简单的数量扩张,展业方式多以前台型营销和关系型营销为主,品质型营销和技术型营销比重不高,恶性竞争时有发生。对人力资源的统筹协调及专业化精细化管理不够全面深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正向激励机制不够健全,惩戒手段不够规范,综合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违规经营时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人民银行对银行机构出具罚单728张,罚款金额7063万元。包括邮政储蓄银行在内的六大国有银行不仅均有涉及,而且不论是罚单的数量还是金额所占比重都比较大。在人民银行出具的罚单中,涉及反洗钱方面的罚单数量为160张。2017年原银监会系统公布的属于本年度开具的对金融机构的罚单共计2725张,罚款金额总计27.53亿元,其中对机构罚款18.67亿元,对个人罚款2749.9万元;没收违法所得8.59亿元,其中有14张罚单金额超过千万元。各类银行机构几乎均受到处罚。违规事项涉及信贷业务、票据业务、内控管理、同业业务、会计业务及中间业务等多个方面。
  三、银行业转型发展服务实体经济的相关建议
  伴随着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产业链分工的调整、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民间资本的介入,银行业所面临的金融生态、市场主体、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必然呈现新的特点。因此,我国银行业应当进一步整合组织架构,在管理方式上大胆变革,努力实现转型发展,以顺应客户金融需求深刻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和经济“新常态”对银行业服务理念、服务能力、服务品质及发展方向提出的新要求。
  (一)转观念,强服务
  顺应产业政策调整、企业转型升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银行业应当进一步转换经营理念,着力挖掘潜在客户及潜在业务增长点,增强服务的前瞻性、全局性和有效性。提倡差异化经营,注重市场细分,将最大化满足客户需求作为根本动力和归宿。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客户的有效需求,推出更多针对性强、类型丰富、功能齐全的特色产品和金牌服务,增强客户黏性,探寻新的盈利增长点,并不断增强盈利的可持续性,提供新产品,拓展新服务,释放新需求,实现新增长。
  (二)重协作,促发展
  银行业应当跳出原有经营思路,不断提高专业服务能力,进一步强化和提升其金融中介的桥梁纽带功能,寻求多方合作,形成联动机制,打造多元化银行业协调发展服务平台。如与政府和孵化器合作协助中小企业突破融资瓶颈、创新贷款模式;与信托、保险、证券、担保、资产管理、小额贷款等机构合作实现产品结构的多样性、适配性与安全性;加大与金融租赁公司及融资租赁公司的合作力度,在轨道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技术装备、工业强基工程、高端制造业等方面发挥优势,加快设备更新换代、企业技术改造及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与互联网和大数据结合降低融资成本,推进技术革命,延伸服务领域和渠道,优化服务手段和措施,增加服务项目和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推动金融服务换挡升级。   (三)强内控,防风险
  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成为银行业追逐的重点。而虚拟经济自身存在的较大不确定性以及制度建设对虚拟经济约束的滞后性,极易使尚不健全的市场经济产生泡沫。因此,新常态下银行业在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仅要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还要始终坚持合规、合法经营。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大力发展事业部、专营机构及子公司等多种管理模式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公司治理架构,不断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随时保持对可能出现的风险的敏感性,总结实践经验,运用大数据成果,科学制定风险预警方案,不断提高迅速反应快速处置的能力。不管是在产品结构设计还是信贷投放等方面,都应严格遵循业务流程,避免盲目跟风追逐高额利润引发的风险,促进实体经济良性发展。
  (四)去产能,增后劲
  活化信贷存量,优化信贷增量,科学决策信贷资金投向投量。在有效管控风险、切实保障银行债权安全的前提下,严格甄别贷款性质及实际用途,通过综合运用重新确定贷款期限、规范还款方式及具体要求、明确抵质押品的有效性、细化担保反担保责任等多种贷款重组措施,对暂时面临困境、产品有市场需求、未来现金流有保证的企业仍要给予支持,帮助其走出困局。精准分析、精准施策。对产能过剩行业的高端及主流产品仍然要给予支持;而对于其他新增项目,一律不予信贷支持,杜绝新的产能过剩。对“僵尸企业”要下决心坚决出清,将有限的信贷资源投向技术设备先进、产品有竞争力、节能环保的企业,优先支持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行业。
  实践中,要进一步规范和发展并购融资业务,推动企业运用兼并重组等方式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增加有效供给。原中国银监会于2015年3月重新修订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推动当年完成并购交易6447宗,总金额3.04万亿元,分别较2014年增长66.4%和16.86%。并购融资业务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化解过剩产能、国企资产重组等方面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时刻关注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变化,适时了解国企改革动向,重点把握分析钢铁、煤炭、水泥等大型国企、行业龙头企业收购兼并、改制、内部资产重组等新情况,构建与地方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及产权交易机构的联动机制,为以淘汰落后产能为主要任务的行业整合类并购重组项目提供服务。主动同VC、PE、投行、新三板等各方合作,為新兴行业与行业转型升级的产业链并购需求及“走出去战略”中的跨境并购项目提供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推动企业增强转型重组能力,逐步提高转型重组成功率。
  顺应政策变化和市场导向,不断丰富并购金融产品品种和服务体系。借助银行规范的信贷流程、完善的信贷产品体系,充分发挥银团、过桥、债务重组等各具特色的并购贷款的作用。利用债务融资工具资金用途灵活、资本占用低等特点,适应并购企业实际,及时推出公募及私募并购债等业务品种。依托并购基金,做到业务拓展与风险分担相结合、融资并购与融智顾问相结合,为并购企业提供资金管家、交易估值、理财投资、风险分析、战略规划、方案设计等并购重组综合服务。
  严格遵循审慎授信政策,逐步完善并购金融业务规程,建立融资业务指引,构筑宏观信贷政策与微观审查规则结合的风控机制。从交易风险,特别是标的估值等内容入手,准确分析每一个并购项目,科学研判其现金流趋势及偿贷能力,提升尽职调查质量,严把项目准入关。加强动态跟踪监测,借助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交易所及行业协会等各种外部力量和资源,形成合作机制,搭建战略联盟,及时把握目标公司并购交易后公司治理架构、人员整合状况、经营管理成效和业务发展趋势等情况。充分运用担保、第三方基金等手段,对大额并购业务通过银团形式切实降低和分散风险。
  (五)去库存,调结构
  针对部分地区土地和商品房囤积的现象,要加大对土地储备贷款和商品房开发贷款借款人资质、土地性质、项目资本金、环评、市场前景等的审核力度,认真把握贷款投向投量和投放节奏,从源头上警惕和防止房地产泡沫的出现。
  深入基层扎实开展市场调研,结合工商、税务、土地、环保、城市规划、人口流动等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信息和资料。根据商品房开发贷款和住房消费贷款的不同特点,动态把握一、二线与三、四线城市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切实发挥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功效,努力使个人类信贷资源实现最佳配置。加强与住房公积金中心、房屋产权交易机构、房产中介机构的协作,搭建线上交易及贷款平台。全面把控个人消费贷款,重点是个人住房消费贷款的投向投量和投放节奏。认真制定个人类信贷资源在住房领域的投放原则和总体规划,创新贷款品种,优化贷款审批发放流程,增加个人信贷产品的灵活性。综合分析评价借款人的收入来源、征信状况、违约纪录、抵押担保及还款能力等情况,合理确定首付款比例、贷款期限及利率浮动幅度,着力支持居民首套自住及改善性普通住房信贷需求,支持市场“去库存”。
  (六)去杠杆,降负债
  企业过去的生产和发展以产量增加和规模扩张为主,加之交叉担保、层层嵌套,融资链条复杂,杠杆率极高。因此,一方面,银行业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偿债能力和资金来源监测监控机制和模型,多维度加强对企业潜在风险的预警和评估,动态掌握企业经营情况,切实加强对企业的帮扶工作。按照分类施策、依企定策、一企一策、一企多策的原则,统筹采取清收、核销等措施提高不良贷款处置质量和成效。另一方面,针对化解过剩产能可能会导致银行不良贷款上升的实际情况,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有关“开展金融机构以适当方式依法持有企业股权的试点”的要求,探索通过债转股、发行优先股、发行可转换债券、引导社会资本推进企业资产重组等措施来减少不良贷款(查赋义和钱东平,2016)。通过债转股方式降低杠杆率,银行的角色由债权方转换为企业的阶段性股东,依法享有相应的股东权利,采取分红、转让、企业回购和上市退出等方式逐步收回资金,降低原有不良资产占比,抑制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同时,企业债务负担相应减轻,财务压力相对减小,市场活力逐步提升,竞争能力不断提高。   实践中要加快科创企业“投贷联动”业务探索的步伐,通过采用先贷后投、先投后贷、边投边贷等“股权+债权”有效衔接双管齐下的方式,以科创企业高速成长所带来的股权投资的较高回报弥补债权投资产生的风险损失,推动科创企业逐步成长发展壮大。当前在实际操作中应重点关注内部风险,加强内控管理,以防借贷款转换股权之机逃废银行债务。
  (七)降成本,提效率
  充分利用利率市场化契机,进一步规范定价策略和方法,适时调整优化定价模型,不断健全和完善定价机制。积极利用政策优势,创造条件发行金融债券、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同业存单等成本较低、规范透明的主动负债工具,从源头上多吸收低成本资金。创新贷款方式和考核要求,压缩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和质量,适时创造条件鼓励发展信用贷款,切实推动企业降低负债成本。严格规范中间业务收费项目、标准及明细,坚决杜绝不合理和变相收费,遏制乱收费行为。针对当前“三农”、中小企业等薄弱领域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充分利用国家有关扶持政策,构筑银政、银担合作机制和渠道,提高银政、银担合作转化效率,提升合作成果。大力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和专利技术、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拓宽服务“三农”、中小企业的广度与深度,降低“三农”、中小企业领域融资成本,努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八)补短板,促创新
  全力推动银行业“互联网+”向纵深发展。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日益进步和普遍应用,“互联网+”在市场、产品、服务、技术、就业及效率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强大的发展后劲。因此,银行业必须抓住实施大数据国家战略的机遇,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借助互联网技术,银行业“互联网+”服务使银行业务从空间上突破物理网点的束缚,延伸到传统物理网点无法覆盖的区域,从时间上实现7×24小时全天候无间断服务。通过增加展业渠道和服务模式,扩大市场覆盖面和目标客户,降低银行服务成本,增强客户体验和便捷性,极大地开拓了银行服务的新天地。下一步,银行业应当进一步整合物理网点、多媒体自助机具、智能银行设备各自的优势,统筹融合网银、手机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各个入口,畅通与社交平台、电商等的合作渠道,打造全流程的便捷的支付和融资体系。在支付、理财、信贷等领域开辟新的产品,特别是提高投资理财及对公产品在移动端的覆盖面和多样性,在服务小微客户、拓展涉农业务、发展普惠金融、满足客户个性化多元化品质化金融需要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大力发展绿色信贷。银行业应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将保护环境、治理污染融入业务发展的血液中,积极发展绿色信贷。要密切关注宏观经济政策、法律法规、行业准入标准和约束条件、污染防治和节能环保有关要求,对申贷项目要充分考虑其抵押物欠缺、财务信息不够完整等实际情况,综合节能效益、可操作性等内容进行重点审查,杜绝因环保审核不达标不合规触发的信贷风险。学习借鉴渣打、花旗等银行在环境风险评估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绿色信贷风险监测指标体系、技术手段、报告渠道和责任人制度。调整资源投入,全力支持清洁能源、循环经济、节能交通等环保项目的创新和发展,优化信贷结构,打造以轻资产为重点内容的绿色信贷体系。此外,创造条件积极发行绿色金融债券,作为银行主动负债工具着力支持中长期绿色信贷供给,在优化银行负债配置、缓解传统业务下行压力和积极支持绿色产业发展中实现共赢。
  及时掌握实体经济特别是资金供应市场的动态讯息和变化情况,挖掘和探寻新的资金供应途径,有针对性地开辟和规划新型负债类业务品种,扩大和增加资金来源。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全力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雄安新区建设。大力培养和适时引进相结合,打造专家型复合型人才队伍,逐步规范和完善业务考核考评方式和正向激励晋升机制,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品质,加强品牌开发深度和广度,大力发展消费、教育、养老、旅游和留学金融。
  参考文献:
  [1]肖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逻辑[J].科学发展,2016,(3).
  [2]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问题,2016,(2).
  [3]贾立.并购融资理论研究[D].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論文,2006.
  [4]王硕.供给侧改革与并购金融[J].中国金融,2016,(5).
  [5]邵宇.供给侧改革——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J].新金融,2015,(12).
  [6]查斌仪,钱东平.金融业要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勇挑重担[J].唯实,2016,(5).
  [7]王晓芳,权飞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创新路径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16,(3).
  [8]王小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内涵、理论源流和时代使命[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6,(2).
  [9]李海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商业银行的转型创新之路[J].农村金融研究,2016,(6).
  [10]杜莉,张鑫.绿色金融、社会责任与国有商业银行的行为选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5).
  Abstract:Banking industry relies on and serves the real economy. At present,the banking industry serving real economy is facing some difficulties. They are the insufficient demand for effective credit and the huge demand for capital make it difficult for banks to operate,resolving excess capacity and disposing of "zombie enterprises" bring new pressures to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bank credit risk,and meanwhile the banks themselves also have problems such as the decline of the growth rate of total assets and the increase of the profit growth pressure.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should further integrate it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change its management mode and realize its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so as to meet the challenges brought by the profound changes of customers' financial needs and the new requirements put forward by the "new normal" in the fields of banks' service concept,service capability,service quality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Key Words:banking industry,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real economy,internal control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8881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