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近代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明辉
[摘要] 通过对建国后各时期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研究分析,总结了不同时期城市居住区景观的发展特征,为我国现代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城市居住区 景观设计 发展 特征
一、概述
我国近代城市的居住区景观设计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其规划模式基本照搬前苏联的经验,住宅及居住区景观规划布局简单的采用行列式和周边式,而且也很少考虑环境与景观设计,只能基本保障居住而已。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完善,人们开始重视居住区的环境品质,先后出现了一些景观设计理念。但这些理念由于历史的原因,多从经济性和政治角度方面考虑,没有从人的使用价值和舒适角度出发来设计,因此很难称之为“以人为本”。在当时的居住区景观设计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并没有给予重视,很少有实际的实施,仅仅成为了宣传和广告的筹码。
二、无自主创意的照搬时期
建国初期,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居住区的绿化设计,景观布置也以园艺绿化为主体,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景观设计往往成为建筑设计的附属。在那个时期,居住区规划多采用欧美的“邻里单位”的规划理论,居住区范围以小学生上学不穿越城市干道为界,在居住区内设有小学和日常商业点,住宅多为2~3层,类似庭院式建筑。20世纪50年代中期采用居住区――街坊的规划方式,街坊内以住宅为主,采用封闭的周边式布置,有的配置少量公共建筑,儿童上学和居民购物一般需穿越街坊道路。在这个时期根本没有意识到要培养我国自己的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人员,只是简单模仿欧美的原设计理念。在这个时期,有地方住是最基本的,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约束了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
三、大雷同的粗放型时期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几乎是全国性的大雷同,它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附属有很广泛的趋同性,异样的差别可能会给设计者带来更多的麻烦。在当时的建筑大学里已经有景观设计课程,但不是主修课,根本谈不上居住区或城市景观设计专业。而这个时期应是我国建筑及居住、城市景观设计自主创意与理论基础的形成时期,但由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极端高度集中,丰富多彩的创意被扼杀在萌芽中。
在当时的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很少考虑居住区景观和生态。人们的意识中,更多的是封闭和防范,国家的主导就是备战,大量的建设资金用到了军事设施上。休闲养性也不是“无产阶级”应该有的,这些通通被看作是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和享乐的低级生活方式,没有人敢触及这些腐朽思想。那种先生产后生活的急功近利式大革命和不切合实际的思想及行为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没有谁再敢提及生活的舒适、社会的和谐、艺术和美的享受,我们的生活都是为了阶级和斗争。生活的外围空间都被封闭起来,一切都是为了备战,谁也没有心情去想景观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居住区的原有景观也大部分被标语、语录、口号和伟人的塑像给覆盖,政府完全替代了社会和居住区的所有“规划设计”权,与生活有关的思维和创造,以及艺术也要高度的统一,并且极据政治色彩,“大家”都在比着谁更能创新更好的伟人塑像或能反映当时历史背景的前沿性最强、最“忠”的题材,完全不存在居住区或生活区景观设计与实施的任何可能。存在的只有高度的全国统一的“景观”。这是一个特殊的、史无前例的中国式的社会与居住区景观设计形式的“发展” 历程。
四、意识转型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居住区建设规模迅速扩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成为当时主要的建设模式,在规划理论上形成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的规划结构。但随着社会经济总量的积累,富裕起来的人们对生活条件要求也不断提高。居住区规划中开始初步涉及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
进入20世纪90年代,居住区盛行各种风格的环境景观设计,开发者和设计者开始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提倡简约明快的景观设计风格同时,还更加关注居民生活的舒适性,不仅为人所观赏,还注重为人所用。但不伦不类的景观设计,不切实际,不实用的设计也有较大程度的出现,留下来的诸多后遗症也令居住者烦恼不已。
21世纪伊始,随着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入,居住区的景观环境愈来愈受政府、房地产商和居民的重视。人本主义景观设计理念,打破了传统的僵化了的固式化的景观设计理念,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着重强调以人的居住、生活、行为规律作为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指导原则,创造出自然、舒适、亲近、和谐宜人的居住区景观空间。21世纪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它几乎渗透到了居住区环境的各个角落。首先以植物学、环境学、人居学、规划学、社会学、美学、建筑学等为基础,遵循生态原则,重新认识身边熟悉而又陌生的自然生态景观造景要素:地形、水系、植物、动物、微生物、气候天象、时空变幻等。逐步开始注重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人与自然共存的协调关系,使居住区景观生态系统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环境因子组成有机整体,体现景观多样性。其次从非自然造景要素关注人文环境小品、构筑物、灯光、道路等景观以及人类思维行为、民俗文化等诸方面的综合规划住宅景观生态,它既包括有声、光、电等功能使用方面的物质环境,又有历史遗产、社会生活、视觉感受等精神方面的文化环境。使居住区空间不仅有绿化的数量,更要考虑景观的质量和文化的功能,即创造回归自然、融于自然的诗意景观天地,使居住区景观生态建设不仅仅停留在生存、生理需求的生物层次,而是迈向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的高尚层次,是对美和情的追求,也是社会实力与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
参考文献:
金崇斌:可持续发展观和现代城市居住区景观生态设计.安徽建筑,2005年第3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77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