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模型对大学校园二手市场的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二手物品交易在当代大学校园里已经是一个屡见不鲜的现象。应托着国家经济发展的迅猛势头和互联网大面积推广的福利,电子商务与线下实体经济的合作模式也为大学生二手交易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在此过程中,我们不光要关注到经济发展的问题,同时也应该关注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心理这一关键因素。于是,基于心理契约和心理账户模型对大学生在二手交易中的分析成为了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通过对大学校园二手市场的实际调查,我们基于此模型提出了相应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二手市场 心理契约 心理账户 共享经济 校园电子商务
一、大学校园二手市场的现状分析
(一)问卷设计
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目标群体基本信息;更适合大学生需要的二手商品种类;目前大学生对二手商品交易的要求:大学生对自己闲置物品的处理方式;二手商品市场建立情况和存在隐患。
(二)样本选取
采取随机取样,面向西北民族大学榆中校区、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共发出525份问卷,总计回收有效问卷382份,有效回收率76.4%。其中男生81人(21.1%)、女生301人(78.9%),平均年龄19.917岁(sD=1.14)。
(三)结果分析
1.商品需求种类。大学生对于二手商品需求85%集中在电子商品与学习用品上,分别占比30%、55%。其中在选择学习用品的人数中,59%的大学生偏向选择专业书与专业复习资料。
2.处置闲置物品的途径。28%的大学生对于闲置物品选择丢弃;21.5%选择留作纪念;21.5%选择转手交易;18%选择送给喜欢的朋友:13.4%选择爱心捐助。也就说明,大约有49.5%的闲置物品能够二手交易。
(四)结论
1.路程距离与体系建立。
现存的二手交易市场普遍离高校较远,即使有较近的,二手商品也不尽符合学生的需求,学生对学校及周边的二手市场知之甚少,不会刻意关注。学校二手交易缺乏规模化、规范化和个性化。
2.购买需求。
学生对二手商品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与本专业有关的学习资料和学习用品上。大部分学生和教职工都表示接受并用过与“共享”有关的商品,并对其有较高的评价。
二、“互联网+”模式下共享经济的浪潮对校园二手交易的影响
(一)共享经济对校园二手交易带来的机遇
1.有效解决校园内过剩物品的再分配,对二手商品的再赋值。
每年的毕业季对于大学校园来说都是一次大换血:大四毕业生的离开导致数量庞大的遗留物品阻滞在校园内,小范围内的跳蚤市场交易虽然能相应解决一些物品的再回收利用,但是对于整体的资源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这些闲置的资源本身依然具有巨大的使用价值,只不过由于毕业产生的限制使它们过早被贴上了“废品”的标签。但是,共享经济的产生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平台,每个人只需花费很小的投入就能在无限的互联网平台上交易这些物品,卖家能盈利,买家能省钱,既促进了资源的流通,也帮助校园内部化解了处置这些物品的人力、物力消耗。
2.实现非物质资源的分享,塑造学生的自我成就感。
区别于社会上普通的跳蚤市场,大学校园的二手交易主体是大学生。对于这样一群社会的新生群体,大学生往往也标有思想的弄潮儿和新鲜事物的领头羊的标签。打破原有的二手交易模式,实现线上网络平台与线下实体交易的合作,通过分享他们的非有形资产,包括技术、劳动力、才艺、知识等等,达成双方利益的目标,国内也已经出现了类似非物质资源交易的网络平台,例如:威客中国。与此同时,在网络这个公平的环境里,每个人在交易的过程中都能真实的作为物品的主宰者对商品的去留做出决定,这不光可以培养学生的经济头脑,还能帮助他们塑造在交易过程中独一无二的责任感和成就感,同时也满足了学生消费中“求实”、“求廉”、“求新”的心理需求。
3.促进相关产业共同发展,打造校园内部经济共荣圈。
但凡有商机的地方一定不会是某一家的一枝独秀。如果校园二手交易的电子商务平台能够有效运营和操作,则势必会带动相关实体产业的共同发展。例如:校园迷你物流、百事达、中介者服务平台,甚至可能催生出一些勤工俭学的工作岗位。同时,借助微信的庞大数据流,搭乘小程序的顺风车,在校园内开展微信小程序共享平台也具有可观的可行性。通过建立本校教职工学号、职工号注册系统,接入评分体系,增加实名认证的安全防范机制,在商品交易的同时也可以为校园管理者增添一条监管的途径,实现交易监督互利共赢和校园内部经济体系的良性互动。
(二)共享经济对校园二手交易带来的挑战
1.信用体系和监督体系的不完善带来的欺诈风险。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大学校园内电子商务平台迟迟不能成功搭建,归根结底在于无法形成一套具有规模和普遍认可度的信用安全体系,对于二手物品的价值评估和第三方監管也不成行业规范。
2.缺乏质量保障和售后服务带来的评价危机。
二手市场普遍存在着“柠檬”市场(TheMarket For Lemons)即次品市场的规律。由于信息不对称,很难对二手商品的质量做规范,交易市场里低劣商品横行,并且缺少强有力的监管措施,再加上二手交易的主体既是生产者也是销售者,在售后服务方面也有极大的欠缺。
3.大鱼吃小鱼,商品价格被外界恶意哄抬带来的市场紊乱。
目前来讲,校园二手交易平台是仍处于劣势的新兴产业,行业内缺少领导者和规范者。所以在价格规范方面,学生对价格的描述很容易被外界的“权威”左右,对商品进行不合理的定价。
三、心理契约和心理账户模型对校园共享经济发展的启示
(一)心理契约和心理账户的概念
心理契约:心理契约这一概念于1960年被Argyris率先引入管理领域,但他没有对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Levinson等对它作了明确解释:心理契约就是存在于组织和成员之间的一系列无形、内隐、不能书面化的期望。 心理账户:心理账户是人们在进行经济决策时,从心理上对财富的收入、支出以及留存进行编码、记录、分类和估价的内在心理认知过程。通常人们会根据金钱的来源、花费项目以及财富的存储方式进行分类账户的运算,对不同账户的资金有不同的管理方式。
(二)基于心理契约模型对校园共享经济的建议
虽然在定义上,心理契约被局限在员工和管理者的关系之间,不过研究已经证实,心理契约其实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每一种关系之间的心理期望模型。这给校园共享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个侧面的启示,那就是:我们该如何处理好这种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期待感?
现代社会定义一次成功的交易已经不局限于一次简单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更多关注作为交易主体的人,关注他们在交易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及心理的满足。那么,构建一个良好的网络平台,赋予每个会员期望的角色身份,在交易的同时附带展示他们引以为豪的才艺与想法,这在无形之间就搭建起一种他们与校园、环境、圈子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生在这种交易中不光收获了自己完成独立交易后的物质回报,还能在平台里加强与他人的心理情感纽带:这不仅仅锻炼了他们在社会生存上的能力,也为浮躁的大学生提供了情感上的寄托。加强个体的契约精神,潜移默化里也改变了他对于校园精神的诠释与对这份荣誉感的维护,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全新视角。
(三)基于心理账户模型对校园共享经济的建议
国内研究显示,中国人的心理账户系统根据开支项目不同可以分成四类:(1)生活必须开支(CEA);(2)家庭建设发展开支(DEA);(3)情感维系支出(REA);(4)享乐休闲开支(HEA),且心理账户的认知标签对消费类型有显著影响:人们倾向于把意外之财用于享乐消费,而把常规收入用于常規消费。
大学生在社会上属于特殊收入团体:他们既不用像上班族一样付出劳动换取工资,也不必担心每个月的开销没有保障(大多数情况下而言)。对于生活费的支配,假如一味压抑大学生对于市场交易的探索兴趣,那么他们就很容易滋生出对金钱的冲动开支(如第三、四种开支)。培养一个学生在金钱上的合理概念和敬畏心应该是一所优秀的大学具有的眼界。所以,建立一个良好的平台并施以适当的演练,这对于一名学生生活技能的锻炼是非常宝贵和实际的。
四、大学校园二手市场发展中的规划和建议
(一)合理运用心理学模型构建良性的线上线下合作模式
基于前文对心理学中心理契约和心理账户的分析,在经济运营的模式里不妨多融入进心理学的内容,这些看似经验的总结往往在日常生活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中介效果。只要擅于利用心理学与经济学交互影响的模型,对于市场的开发与管理都更加得心应手。
(二)学校给予支持,促进校园内可持续发展
大学校园二手交易的平台说到底离不开学校管理层面的鼓励和支持。一种可持续性发展的观念不光局限在物品上的流通,学生知识上的迁移也可以被视作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学校如果鼓励学生参与进这样的活动中,并且支持相关专业的在读学生(例如管理学、经济学、广告学等等)学以致用,这对于学校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实现校园的双赢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五、结论
身处在共享经济大浪潮中的我们,在面对大学校园内闲置物品的处置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上也需要配备多方面的视角,不仅从经济学上的可行性分析视角看待,也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另辟蹊径。建立一个安全、便利、丰富的二手交易线上线下综合平台,除了要在安全措施和信用维护体系上下功夫,还要注意维护学生作为这个体系的主体的心理上的建设,这其中就包含了心理契约的达成和维系,以及心理账户的合理规划和统筹。相信在多方的支持下,利用好国家当前共享经济发展的大好势头,为创建资源共享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贡献出大学生的方案,校园二手交易的前景一定会更加辉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838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