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消费偏见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当前女大学生消费具有超前性和不平衡性。特殊的社会身份和社会环境使其产生特殊的消费心理。鉴于此,本文将分析大学生消费偏见这一现象的表现和成因,探讨如何引导大学生消费文化发展。
关键词:消费偏见 消费心理 消费文化
随着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在大学校园里的不断渗透,大学生们的消费观念受之影响颇深,消费异化现象引起人们关注。这种消费偏见会创造出虚假的消费需求,造成资源浪费,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经济绿色发展。为此,我们深入分析女大学生消费偏见的现象,寻其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一、消费偏见的表现
(一)“贫民窟小公主”现象
“貧民窟小公主”多用于形容那些追求精致生活,但其实没有多少收入和存款的女性,尤其适用于大学生和初入职场的年轻女性。据调查,多数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往往接受过消费文化的熏陶。典型的情况是父母收入水平不错,属于社会中上层阶级。但由于仍为在校学生,刚开始脱离父母的供养,往往没有多少存款,然而却有着对精致生活的极高追求。《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指出,年轻消费者,尤其是千禧一代,成为奢侈品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很多女大学生就是这场消费大潮中的弄潮儿。她们常常“哭穷”,却又在冲动消费后吃土数日,苦苦等待下个月的生活费。
(二)符号性消费
抽象的生活方式,是通过具体的消费符号来外显和表达的。女大学生通过消费符号识别生活方式,从而识别个体社会身份,存在明显的消费偏见。我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真正了解一个人,但是我们会借助对方的消费行为判断其社会身份,比如穿着什么牌的衣服,常去哪些地方吃饭,经常参与什么娱乐活动。所以,通过消费来界定自我、塑造身份日渐成为一种简单便捷的方式。女大学生在选择生活各方面的符号,向世界表达我是谁。虽然知道这是消费世界的陷阱,但身在其中很难跳脱。
(三)悦己消费
经调查,女大学生消费动机中,有一部分是出于对自我个性与生活审美的表达,即通过购买的商品,来向外界说明“我是谁,我喜欢什么”。我用的美妆,搭配的穿戴,都是一种自我表达。这种表面光鲜不是给别人看的,是能让我觉得我在用积极认真的态度生活。这种消费观隐含着女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态度:人际关系充满不确定性,比如你过度投入到一段恋爱,还是可能分手,过去的情感、时间和金钱的投入都会一无所有,不如把这一切花在自己身上。所以,这种消费观念实际上体现了人们当下脆弱的安全感。
二、消费偏见成因
(一)新媒体宣传引导
在大众传媒时代,新媒体广告对消费价值观有重要影响。大学生大部分时间消耗在智能手机上,上网会阅读各种广告,消费价值观就会受到影响。其实部分广告的制作会尽量迎合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从而使新媒体广告对于消费者产生引导作用,渗透消费价值观,将潜在消费者变为固定消费群体。例如,在微博上分享日常的网红博主,实际上其穿戴和生活用品都是被精心包装过,有广告商赞助;小红书上的热销网红化妆品,实际上只是商家的广告推销。女大学生经常会受到网上不良信息影响,产生错误的消费观念,使她们进行盲目的从众、攀比性消费。这是对自身时间金钱的一种浪费,得到的商品和消费体验也并不是自身需要的。
(二)缺乏正确自我认知
女大学生处于自我价值体系未被完全建立的阶段,容易被消费主义影响和改变的。花钱买东西,不仅是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更是通过消费本身将自己的生活与商品构成的符号体系建立关系,完成一种身份认同,彰显自己的社会身份,获得更多的认可。受商品符号意义的影响而产生的虚假需求,是严重缺乏正确自我认知的体现。通过消费展现个人身份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炫耀性消费。比如从代购手上以低于国内市场的价格购买轻奢商品,并将消费行为在社交媒体上展现出来;炫耀她们的娱乐活动,去旅游并不是对某地有特别的情感和深入了解的兴趣,只是因为来这个地方旅游的人有一定文化品位或社会地位。其实,这种炫耀性心理会使女性已失去对美丽的真实认知和对成就自我的正确认识。
三、如何引导正确的消费心理
(一)女大学生加强自我意识,优化消费观念
无论是为了追求生活品质还是彰显社会阶级,这种消费偏见源于女大学生想要让自己看起来很幸福的形象追求。但这会产生信仰缺失、精神空虚等现象。女大学生应该回归自身,追寻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消费时进行物质消费,更要追求精神消费,用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努力成为思想独立的人。此外,女大学生还应当优化消费观念,进行适度消费,根据需要而不是欲望进行理性化消费,倡导消费时不仅要考虑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还要考虑他人利益乃至社会利益。这样,才能走出消费化的泥潭,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
(二)学校加强思想教育,政府加强媒体监管
建立影响大学生消费心理的思想工作,高校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学校应该通过接触不同的思想教育的应用实例,了解消费心理培养的重要性。通过教育,让学生增强对自我消费行为的约束力,继续深入推进学生消费心理教育工作过程中的应用,切实做好相关基层工作和人员管理。此外,政府应该加强对媒体的监管力度,提高媒体信息的质量,正确发挥媒体的引导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从而使公民走上绿色消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844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