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分析及管理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分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商业银行面临的重新定价风险、基准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期权性风险等类型的利率风险,并提出了管理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 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管理
  
  一、利率风险的含义
  
  利率风险是指由利率波动而引起的金融机构资产、负债,以及表外头寸市场价值的变化,所导致的金融机构市场价值和所有者权益损失的可能性。利率的变化将改变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和其他利率敏感性收入与营运支出,从而影响到银行的收益。利率的变化还将影响到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工具的内在价值。
  Sprague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前,大多数银行经营失败,都是由于对利率的预测发生了错误。我国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必然要求,由利率市场化而产生的利率风险将成为我国金融机构未来几年内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之一。
  
  二、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分析
  
  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利率市场化后,利率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类:
  1.重新定价风险
  作为金融中介机构,银行会遇到多种利率风险,其中最主要、最常见的利率风险源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中到期日(就固定利率而言)与重新定价(就浮动利率而言)的实施时间差。虽然此类重新定价的错配对银行业务十分重要,但利率变动时,他们会给银行的收入和内在经济价值带来意外波动。
  由于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不匹配,利率变动之后,就会对银行的净利差收入产生影响。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期限严重失衡,成熟期不相匹配风险将是我们遇到的最主要的利率风险。即便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相等,在存贷款利率不同步变动时,银行的净利差收入仍会受到影响。存贷款利率的不同步变动,源自市场对不同金融工具风险程度大小的判断,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程度。显然,存款利率上涨幅度高于贷款利率上涨幅度,银行的净利差收入就会减少。
  资产负债的成熟期首先由其回流期决定。回流期指该项资产负债的本金最终回流的时间,在没有任何特别约定的情况下,资产和负债只有在回流期后才得以重新定价,在此之前,利率的变动对资产负债的收付息没有影响。此时,资产负债的成熟期由其回流期决定。
   表1我国上市银行2003年底资产负债的回流期结构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数据来源:上海证交所网站,深圳证交所网站
  表1显示,我国5家上市银行资产负债的回流期出现明显的期限错配,存在较大的回流期负缺口。这种回流期负缺口尚不至于引起流动性风险,但在升息周期中却给银行带来净利息收入的损失。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直接原因是存贷款的期限结构错配,如表1所示,5家上市银行合计1年内到期的存贷款净差额占 1年内到期的资产负债净差额的 163.9%。
  原始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1999年~2003年)
  对国内商业银行的人民币存贷款期限结构的研究显示近年来商业银行出现存款短期化趋势与贷款长期化趋势并存的状况(如表2所示)。一端是存款的期限结构短期化,另一端是贷款期限结构长期化,集中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就表现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回流期的错配,银行利率敏感性负债大于利率敏感性资产。目前的存贷款结构正是商业银行适应连续8次降息的自然结果,很显然,它使商业银行在降息时获得风险收益。然而,在升息周期中却给商业银行带来难以预料的风险损失。
  2.收益率曲线风险
  重新定价的错配也会影响银行收益率曲线的斜率与形状。当收益率曲线的意外移位对银行的收入或内在经济价值产生不利影响时,就形成了收益率曲线风险。
  一般而言,收益曲线是向上倾斜的。银行利用短期负债支持长期资产,长短期利率水平的差异可给银行带来期望利差的收入。当收益曲线异常变动,长短期利差缩小甚至出现倒挂时,银行的利差收入就会大幅度降低甚至变为负数。目前商业银行投资国债,就面临比较明显的收益曲线风险。最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在资金运用主渠道拓展缓慢的形势下,纷纷将富余资金投向债券市场,导致债券收益率下降。如2002年发行的30年期记账式国债利率仅为2.9%,而同期银行存款准备金利率为1.89%,相差仅一个百分点,收益曲线几乎水平。银行活期存款利率成本为0.99%,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88%,投资的利差也非常有限。未来10年内若出现比较明显的通货膨胀,或市场利率水平的升高,商业银行持有的长期国债风险就会凸显出来,很有可能发生债券利息收益不足以弥补资金成本及债券投资净值损失的情况。
  3.基准风险
  利率基准风险(通常称之为基本点风险)来自于:对重新定价特征相似的不同工具进行利息收支调整时,会出现的不完全对称的情况。利率变动时,这些差异会给到期日和重新定价频率相似的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之间的现金流及收益利差带来意外的变化。
  对我国前 8次利率调整的分析证明,存贷款利率变动幅度往往不一致,导致存贷款平均利差的波动。表3显示,随着8次降息,商业银行存贷款综合利差水平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这种走势与利率总水平的降低相一致,显示着随着8次降息,商业银行总体上承担了基本点风险损失。
   表31996年以来历次利率调整中存款平均利率与贷款平均利率利差变化
  基础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1996年~2003年
  2004年起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原则上不再设定上限,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贷款利率下限仍为基准利率的0.9倍。随着贷款利率浮动权限扩大,存贷利差就不仅仅由法定基准利率决定;市场资金供求状况、银行业的竞争程度都成为决定存贷款利差的重要力量。这种情况下,通常,贷款利率表现为以存款利率为基础的风险升水。从长期来看,风险升水会随着资金供求状况、银行竞争程度、市场上对风险认识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动。这种变动如果向反方向发生,即使银行的缺口头寸处于完全匹配的状况,利率的变动仍有可能导致银行的利润水平发生显著的损失。
  4.期权性风险
  来自于很多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中所包含的期权的利率风险越来越重要。一般而言,期权赋予其持有者买入、卖出或以某种方式改变某一工具或金融合同的现金流量的权利,而非义务。期权可以是单独的工具,例如场内(交易所)交易期权和场外合同,也可以包含于其它标准化工具之中。虽然银行在交易与非交易账户上都使用场内和场外期权,但包含期权的工具通常是在非交易业务中使用。它们包括含有择购或择售条款的各类长期与中短期债券、允许借款人提前还款的贷款和允许存款人随时提款而通常不收任何罚金的各种无期限存款工具。如果不加以有效管理的话,此类期权性工具会由于其不对称的支付特征,而给卖主带来极高的风险,因为无论是直接的还是内含的期权,一般都是在对持有人有利而对卖主不利时才得以执行。更有甚者,如今越来越多的期权品种带有极高的杠杆效应,这会进一步扩大期权头寸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包括有利和不利影响)。
  
  三、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管理对策
  
  1.建立完善的利率风险内控机制
  巴塞尔委员会1997年9月通过的《利率风险管理原则》规定,商业银行稳健利率管理的基本原则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要对利率风险实行妥善监控;制定适当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建立科学的风险计量和监测系统;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接受独立的外部审计。
  2.加强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
  一是积极运用敏感性缺口理论和技术,在准确预测和测量利率风险的基础上,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使缺口值始终适应利率变化方向,降低差额风险;二是采用投资组合、新产品开发以及借人资金等利率风险管理手段来控制利率风险;三是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和交易品种的增多,可以通过表外项目对利率风险进行控制。
  3.试办衍生金融业务,为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回避利率风险的工具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利率波动将越来越频繁,利率的变化将使证券价格和企业、银行的净收益发生相应的变化,使银行和企业面临的利率风险增大。因此,迫切需要市场提供不影响资产负债结构而达到调整利率风险头寸目的的创新工具。包括加快机构投资者风险约束机制和内控制度的建设,提高市场透明度,逐步试办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和利率互换、利率上下限等业务。
  4.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在发达国家,中间业务收入已占银行总收益的30%~40%,而我国商业银行90%仍是传统存贷款业务,其经营收入主要依赖资产负债业务,这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利率风险。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发展了许多新的中间业务,如一卡通、一柜通、一网通、经济咨询、代客理财、代客外汇买卖等,但与国外相比,我国银行的中间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差距表现为:(1)业务规模小,收入水平较低。外资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已普遍占到总收入的60%以上,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不足10%;(2)经营范围窄,品种少。国外银行中间业务的经营品种普遍在70种以上,我国银行主要中间业务就是利润低的结算和一般性代理业务。 (3)服务手段和技术水平落后。随着“金卡工程”的实施,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电子货币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参考文献:
  [1]王春峰:2001:《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米什金:《货币金融学》,李扬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美]弗兰克・J・法博齐弗朗哥・莫迪利亚尼著唐旭等译:《资本市场:机构与工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88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