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Pv6的艺术设计类创作资源共享平台构建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艺术设计类的创作资源共享在为师生提供创作支撑的同时,更可以高效地提升师生的创作效率,激励师生的创作热情,同时也有利于创作的价值转化。此类资源包含数字属性的开放式创作素材,同时也包含物理属性的各类设备与设施,故其中的互联网与物联网是共享效率与安全的保障,IPv6的高容量、高效率与高安全性的优势,可以在这一保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了艺术设计类创作资源共享平台构建的特质,并逐一分析其与IPv6的优势关联。
[关键词]IPV6;艺术创作;资源共享;共享平台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9.16.085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9)16-0-02
0 引 言
在艺术设计类教学中,艺术创作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其存在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艺术教育与实践的闭环,进而完成艺术教育感知与实证的研究范式。因此,在开展艺术设计类(以下简称设计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也是非常值得探索的课题。
1 设计类艺术创作中的资源广泛性
设计类课程所涵盖的专业及专业细分方向极其丰富,不仅包含纯数字化创作的视觉传达、数字出版,还包含涉及材料创作的公共艺术、金工设计、服装设计,同时还包含涉及综合应用的数字媒体、影视制作,故其在艺术创作中使用的相关资源涵盖面也相对非常广泛。此方面的资源可包分为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两大类,硬件资源方面除常规的电脑、绘版等基础硬件外,还会涉及金属、木料等各类材料,以及相对较大的空间和各类加工设备;影像创作时需要用到各类不同参数的照相机、摄影机以及影视编辑类专用硬件;交互创作时需要用到各类传感器以及特定的交互成像、信号捕捉等硬件设备。软件资源则主要分为工具软件与数字资源,为了使学生在创作中建立必要的版权意识,更重要的是对创作内容价值进行积极探讨,平台所构建的数字资源自然需要建立相应的价值衡量与评判标准。
在信息化校园建设中,为了达到资源的有效管理与高效共享,上述软硬件资源均需要成熟、快捷、稳定的网络资源作为支撑,其中不可移动的固定设备与设施需要安全的门禁系统。可移动的设备设施需要物联网提供支撑,其对网络的接入数与稳定性、可变性要求都相对较高,故在此细分领域讨论IPv6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2 IPV6的优势及构建基础
现行的主要IP地址模式为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的第4版,但由于数量有限,已经不能满足网络发展的需要,即原有Ipv4协议的局限性导致网络速度、路由表容量、移动网络以及网络的安全性等方面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陷和不足。对新型地址模式的研究始于1992年,最初的成型版本由RFC组织于1996年定义(版本号为RFC1883),随着研究的积累与深入,国际互联网协会在2012年6月6日举行了世界IPv6启动纪念日,正式开启了IPv6的全球化运用。RFCIPv6的地址总数为2的128次方,这个庞大的数量解决了地址数量不足的问题。IPv6丰富的地址资源不但解决了普通意义上的如电脑、手机、路由器等智能终端的在网问题,同时亦可以提供更具价值的物联网支撑。
目前,国内高校普遍都已开展了IPv6建设工作,截至2017年,教育网的IPv6网络已经覆盖了800多所高校,已经有600万IPv6网络用户。同时,国务院办公厅在2017年11月推出的《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中亦明确提出将教育领域的IPv6发展列为重点发展之一,目前国内高校正在逐步由IPv4向IPv6的过度转换中。根据2012-2018年全球IPv6流量增长了5 000%以上的这一趋势,未来布局的效率将进一步提升。
3 IPv6对艺术类创作资源平台的支撑作用
如前文分析,艺术类创作资源主要包含不可移动的设施资源、可移动设备资源以及数字化的素材资源。在资源平台构建中,引入IPv6可以分别为其提供高效的支撑作用。
3.1 不可移动的设施资源
艺术创作中对场景要求相对较高,其中包括对声响条件要求苛刻的音乐演奏类创作,对空间大小及布局要求相对苛刻的舞台艺术类作创,以及对空间内光影条件要求苛刻的影视动画类创作。空间设施在管理与维护方面,如果建立一个良好的共享约租体系,将可以最大程度地提升其使用效率。此类设施的相对建设投入较大,故在运维管理过程中,提升其使用率显得格外重要。随着艺术类教学与实践中的学科跨界成分越来越多,学科交叉越来越紧密,原本在专业产权从属上非常清晰的设施资源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因此,建立一个全校园化的资源共享体系也将是各个专业对资源使用的诉求。
在此类设施的共享建设方面,门禁与图像监视都是其联网的物理基础,门禁可以通过RFID模块与网络锁模块关联,图像监视可以通过GPRS模块与报警组件关联,在IPv4环境下,通常还需要分配独立的路由通过多个层级最终与全网连接,但在IPv6环境下,则相对可以配置得比较扁平,进而在降低硬件损耗的同时提升管理效能。
3.2 可移動的设备资源
与固定设施相对应的是可移动设备资源,此类资源主要包括各类专业照相机、摄影机、智能终端展示设备、移动工作站等电子设备以及各类服装、道具等非电子材料。此类物品单体相对较小,在管理过程中极易碎片化,故如果添加物联网芯片将有效地实现设备在网。此方案可以区别对待,相对成本较高的电子设备或相关物品可以使用瑞芯微推出的RKi 6000型号WiFi芯片,其工作功耗仅为20 mA,其实际成本也是相对低廉的。成本较低的设备或是材料则可以使用低功耗蓝牙(BLE)方案,此方案可应用于短距离连接,适合材料库房管理,进而可以实现设备与材料实时在网。 3.3 数字化的素材资源
在艺术创作中,常涉及各类素材资源及各类软件的数字插件资源,此类资源或以共享开源方式存在,或以付费版权方式提供授权使用,在学生创作中,找寻资源的过程往往会消耗不少时间,故构建一个整体化的素材资源平台显得尤为重要。以笔者所在的南艺传媒学院为例,当前也正在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资源共享平台,所服务的专业包括数字媒体艺术、动画艺术、广播电视编导、录音艺术、摄影艺术等,其中包括二维的平面图形图像资源、三维的模型资源以及各类影像素材与声音素材。此类素材有着相对体积较大、分类层次较多的特点,虽然平台在构建时IPv4与IPv6对网络带宽的直接影响并不是很大,但视频传输模块利用IPv6路由器的Multicast技术,只架设视频服务器即可,不需要额外的服务器负责转发,从而在提升视频传播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运营与维护的成本。
4 IPv6与艺术创作深度结合的展望
IPv6虽然只是对IPv4进行修复性升级,而且相当长的时间内,在这一方案的普及道路上将与IPv4保持着共用状态,但其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可以从3个方面进行探讨。
4.1 将为艺术创作在线化提供支撑
随着移动化网络接入的普及与深入,移动计算方式正越来越多地替代固定场所化的计算方式,直观反馈出的是台式电脑向多移动终端转变,多移动终端包括笔记本电脑、移动工作站以及正在普及的专业化平板电脑等,同时VR(Visual Reality虚拟现实)作为可能的下一代计算入口,也在创作中承担着越来越丰富的功能。原本工作室化的相对紧密的单空间式的创作模式,正在被在线化、多空间化的模式所取代,创作已经渗透校园的各个角落甚至更多以外的空间,故IPv6更多的网络地址支持将有效地为其提供支撑,让艺术创作越来越自由地不受空间限制。
4.2 将为艺术创作的快捷化实现提供支撑
一方面得益于不再受固定化创作空间的束缚,另一方面得益于网络共享环境中所提供的各类创作资源,艺术创作正如软件开发一样越来越偏向于快捷,原本的瀑布式流程化的创作方式正逐步被敏捷式设计开发模式所取代。通过资源整合并发挥自身的设计优势,大大缩短了设计周期,同时却并没有压缩内容体量,相反其表达的信息与表达的效果更有了保障。在此过程中,解放了设计者的体力与脑力,从而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进一步创作,为作品的深层次表达提供空间。特别是针对更多数字设计内容的相关专业,此类专业往往和工业化拥有更多结合,其工业化基础更好,更易于引入工程思维模式。资源整合只是提供数据传递过程中的主管道输送,到了具体神经末梢的终端输出环节,创作者仍可以对其进行细腻的精致化、个性化调整,从而使这一工业化的过程不影响作品的独立性与私有特质表达。
4.3 将为艺术创作的智能化提供支撑
移动化、敏捷化必然对效率与效能提出更高的要求,智能化将是重要的解决方案之一。对设计资源的智能化提取、对设计需求的智能化分析、对设计结果的智能化预判,都将对创作的过程与结果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这一系列的智能化过程,是基于更广泛的网络连接、更扁平的网络结构以及更具效率的计算环境,这也正是IPv6的优势所在。相信在完全普及IPv6时,也是普及智能化设计的时候。
5 结 语
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是应用模式革新,应用模式变化自然也将引起创作流程创新,在当前的发展阶段,基于IPv6构建的创作资源共享平台是迈向这一创新的重要一步,也将是决定性的一步。
主要参考文献
[1]宋立民.浅析生活方式与设计的关系[J].艺术教育,2018(3).
[2]申健,朱倩.校园网IPv4到IPv6过渡技术分析与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11).
[3]吳金凤.面向IPv6网络的运营支撑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4]赵肃波.世界IPv6启动六年:聚焦高校IPv6部署现状[J].中国教育网络,2018(7).
[5]符云密.物联网实验网的设计及实现[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6]赛迪智库.物联网连接芯片发展研究[N].中国计算机报,2018-10-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018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