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会展经济与会展人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兰欣

  [摘要] 会展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的产物,是新兴的经济形态。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对推动社会经济起着巨大的作用。会展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各种层次的会展从业人员,目前的人员结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会展业的发展,成了制约的瓶颈。因此,研究和探讨会展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成了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开创一条新的培养模式,是适应市场对会展人才的迫切需求。
  [关键词] 会展经济 会展人才 培养模式
  
  会展经济是以会展产业为中心,其他相关产业为依托而形成的新兴经济形态。会展经济以它对城市经济的巨大推动力而被称为“城市发展的面包”,因此造成的影响而成为“城市的金名片”,会展日益受到政府,行业和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一
  
  会展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总体规模及发展水平要求通过展览、展销和信息交流等有效形式,进一步扩大影响,拓宽营销渠道,研制适合市场要求的新产品,实现科、经济、文化的交流,于是会展经济运动而引起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同类或相近企业的聚集,从而形成会展产业链。会展经济的综合性和全方位的功能,正在对我国经济生活的多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和概括:会展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直接和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在发达国家为1:9 ,2004年世界性会展直接效益达到2800亿美元。按照行业拉动系数统计,为世界经济带来增长总额超过25000亿美元,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据行家分析,我国会展业尚处于发展阶段,效益系数预计为1:6。我国至2005年底,国内展览项目已达3800个,展览收入总额达127亿元,带动的经济增长不可忽视;其次,会展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充分利用其聚集效应,品牌效应及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籍以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成功的会展将相同或相近的企业聚集在一起,交流产品信息,引进先进的营销理念,引领产品发展的趋势,从而提高产品质量,推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会展经济是一个综合的产业链,不仅是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知识、技能、信息、管理的展示,更是多产业的融合,商品流通、加工制造、交通运输、旅游餐饮以及文化娱乐的多产业的参与。可以说,会展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产业集群的互动效应,这样的成功事例,在发达的会展国家和地区已日益彰显。在我国,义乌小商品第12届国际博览会共有161个国家的商客16000多人参加。有8000多外商长期驻留商城,向中东和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销900个大类40多万种商品,由此而带来的相关产业的繁荣,更印证了“助推器”的功能。再次,会展业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成功的会展城市不仅有强劲的经济实力支撑,而且极大地推动城市竞争力和管理能力的提升,促进城市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就业率和现代化建设。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会展可以是一种教育事业,是一所面向全社会、面向不同年龄、性别、知识水平,面向不同专业结构和社会阶层的社会化大学校,在展会里感受科学精神,创新意识,职业道德和审美情操,提升人们的精神品质和文化素养。
  会展经济以独特的经济形态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已经列入国家和地方政府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全国“十一五规划”首次提到发展会展业,有27个省、市、自治区把会展业列入本地区发展规划,大力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兴建大型会展中心,扶持和培育会展品牌项目,使我国会展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据《中国会展》07年1月统计,我国得到国际展览协会认证的国际会展品牌达58项,仅次于德国、俄罗斯。国内专业展览公司已达4900家,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成都五大城市会展十分活跃,基本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中西部五个会展经济产业带,新兴会展城市不断涌现。会展经济步入快车道,必将有力的推动现代化建设。
  
  二
  
  会展产业是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型的产业,会展产业的管理人才既是专才,也是通才,需要经过专门的教育和培训才能胜任会展管理工作。近年来,在会展经济每年以两位数的增幅快速发展的同时,会展教育没有及时跟上,导致会展人才紧缺,或会展人才素质极待提高的状况。有资料显示,南京高薪待遇招募不到合适的会展人才;深圳会展人才缺口达到50%以上;杭州会展人才需求势头迅猛,每年需要1200名以上会展人才。会展人才短缺,已成为我国会展经济发展的瓶颈。另外,现有的会展从业人员,多数是半路出家,未受过系统的会展专业教育。如上海在职会展管理人员50%未受过专业教育,浙江受过专业培训的仅占10%。我国较发达城市会展从业人员大学以上学历的比例不超过25%,同发达国家会展从业人员本科率达71%相比,在学历层次上有较大差距。我国会展人才高、中、初级层次结构为1:2:7,中高层次人才尤为紧缺。以上海为例,在今后五年内,将需要2500名高级会展人才,目前获“高级会展师”证书的仅有50人。层次结构的不合理已经直接影响展会的做大做强。目前,全国约有60所高校开设会展专业或方向(本科专科各占一半),虽然有利于人才紧缺状况的改善,但在近期仍适应不了会展业蓬勃发展的需要。
  会展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具有现代会展的策划、文案、招商招展、项目宣传推广、展台设计、展会服务管理等特定知识体系的专业人员来运作会展项目,提升展会的质量和效果。会展活动是一个团队的分工合作的结果,成功的展会总是形成特色、发挥优势、注意细节、通力合作的结果。在这里,展会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思想、文化素养起着决定性作用。笔者以为一个优秀的会展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条件应当是:首先,掌握会展组织与策划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有关会展的法律法规,并能积极有效地从事会展项目的策划与管理工作。所谓会展,是展览、展销、会议等集体活动的简称。通过产品的展示,技术的交流和信息的交换等方式进行物质文化交流活动。就展览管理而言,有项目的选择,项目的管理,市场调查,参展商管理以及展览的后勤服务、财务会计等必须关注解决的问题;就会议管理而言,则有主题的选择、与会者的组织、会议的组织与安排、会议的后勤与服务等大量细致的工作;就大型活动而言,有大型活动的概念及创新、活动效果的调研、活动参与者的组织、音乐与娱乐的安排。以上各类会展活动均有展台的设计,展台施工以及展台的安全等工作需要完成。可以说,会展是一项综合性的服务业,会展从业人员不论处在哪个层次上,必须具有综合服务的会展意识(为参展商服务、为消费者服务、为城市的大多数人服务),会展专业知识和会展基本规律的把握均服从于综合服务的需要;其次,现代会展是一种文化现象,拥有文化优势,创新优势,才能真正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会展能否成功,关键是看它反映的是什么样的文化,有什么样的灵魂。中国会展应是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诚信的经营价值观,尽责的服务意识和共赢的协作精神。这种会展文化的营造对会展从业人员提出了很高的文化素养的要求。此外,我国会展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展览与会议与各类节庆活动结合。在展览的同时举办文化节或艺术节,或者以节庆活动推动经济活动(通常称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以特有的民族、民俗和地域差异构成绚丽多姿的健康生动的节庆内容,使会展与节庆的结合具有无限广阔的前景,会展产业是一种文化产业,无论是会展的观念,或是展会的内容,无不渗透着文化的灵魂。会展的从业人员应当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应当有扎实的人文社科知识,通晓本地区的历史、民俗、文学、艺术,应当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基础,崇尚科学精神,追求创新实验。人文社科素养与自然科学素养,如鸟之两翼,将使会展从业人员在会展活动中自由翱翔;再次,展览、展示、会议或大型活动均是一种双向的传播活动,一方面参展者将产品信息、科技成果、学术思想通过会展平台有效地进行传播,另一方面,参观者(与会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对参展品作出评价,提出建议,以利于参展产品的改进与提高。这种传播活动可以缩短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改善与客户之间的关系。通过演示新产品与购买者面对面的接触,形成销售领先地位。会展从业人员只有从传播学的高度认识会展活动,才能自觉地成为展会的组织者与参与者。此外,一个成功的展会必须通过现代传播手段,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向社会宣传介绍,以便有效地组织消费观众和商务观众。会展组织单位在展会的策划中,通常将宣传策划当作重点之一,理由也在此。会展从业人员属物质的、文化的传播工作者,这样的意识有利于展会的品质的提升,有效地纠正会展组织中种种不良现象。最后,优秀的会展从业人员还应当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善于处理各类人员的关系,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在会展业走向国际时克服语言障碍,顺利实现交流也成为必备条件。

  
  三
  
  中国会展业的迅猛发展,对我国会展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提供了巨大动力,从2004年至今,全国共计已有12所高校被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许多高校在一些相关专业中开设会展管理方向。社会上也出现会展人才培训机构和会展项目培训班。但是,从事会展的机构与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人,会展毕业生和专业受训者却找不到岗位。这里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一位会展界颇有知名度的资深人士说,大学优秀毕业生,虽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却很难上手,如企业给其工作打分,最高也只有60分,如果该人工作勤恳,富有敬业精神,那么2年~3年内才能达到80分。高等学校会展教育的问题是突出的:会展教育核心课程未定型,会展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会展实践经验。此外,会展业的综合性使其知识系统性和特色较差。针对这样的现实,高校会展专业应积极探索教学改革,逐步形成人才培养有效模式。
  会展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专业,高校会展专业应该而且可以利用多学科优势,拓宽知识面,打下扎实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基础,加强文字表达能力训练和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为进入会展行业作好充分准备。为了从根本上缩短教育与实践的距离,在教学安排上加强实践环节,实行边学习边实践(即集中学习与分段实习相结合)或“3+1”模式,(第四学年集中实践),聘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经常性的活动,创立学生创业中心,自主承当相关的会议组织和展览,发展学生的策划创意和公关交往能力。笔者所在学校,为了使会展人才培养始终趋于稳定,高效的状态,与杭州市西博办联合建立了“会展研究服务中心”,中心下设教学培训部,项目执行部,会展研究部,将产、学研融为一体。教学培训部负责教学活动的组织,给学生系统的会展理论和管理知识,通过成功的展会案例,掌握展会的规律;项目执行部则提出“项目驱动”的理念,根据项目要求,组织短期培训,组织学生直接参与项目运作,研究中心则主要指导学生进行理论研究。此外,还与浙江世贸国际展览公司、中汽会展有限公司、杭州和平会展中心、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等建立教学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与历届西博会、世界动漫节、世界休闲大会。所有这些实践安排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会展实践经验,适应会展业发展的需要。高校会展教育的改革需要有会展行业和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会展界要将会展人才的培养当作事业发展的需要,给予会展教学更多的经验总结和理论的提升,给会展专业的学生的实践更多的关注,放手让他们在业务部门历练,缩短学校教育与实践的距离。
  会展需要人才,会展事业的发展推动会展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健康任国岩:《会展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于世宏刘洋:会展业与产业集群的互动效应.中国会展,2007年1期
  [3]2006会展100――2006年中国会展年度盘点.中国会展,2007年1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24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