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现代管理新模式――柔性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本文分析了柔性管理的概念、依据、特征和要求,探讨了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的关系,认为柔性管理是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柔性管理 刚性管理
  
  一、柔性管理的内涵
  
  一般认为,管理模式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刚性管理模式,二是柔性管理模式,三是刚柔相济管理模式。刚性管理模式是以制度和职权为条件,以约束、监督、强制和惩罚等为手段进行管理。以泰罗在20世纪初所著的《科学管理原理》为指导建立的泰罗制,可以看作是刚性管理的典型。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传统的刚性管理而言的,它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用非强制性的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它是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最早提出并应用于实践中,是继20世纪的行为科学、系统理论、决策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等过渡性企业管理演变之后,在进入网络时代的今天,企业管理又一次革命的管理模式。
  
  二、柔性管理的依据
  
  1.哲学支撑。体现在柔性管理中的逆向思维智慧,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道家哲学。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无为而治”思想是以“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理论为出发点,因为事物都是向其反面发展的。顺其自然虽显出“弱”的本性,但“柔之胜刚,弱之胜强”。柔性管理用看似无固定的章法,却超出了规章制度所能达到的目的。
  2.非线性思维。柔性管理看起来似乎是经验管理的翻版,无章可循,更多的权宜之计、急中生智,事实上,它从来都离不开刚性管理的内核――社会组织结构。柔性管理是稳定与变化并行、渗透与表象共施,强调用文化改变员工,又以鲜明的价值观念排它,这就是非线性思维的作用。
  3.物质条件基础。企业界实施柔性管理是以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为基础的。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员工灵活的工作时间制成为可能。社会认识的深化,知识经济时代员工的脑力劳动的价值日益得到公司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创造舒心的工作环境,发挥人的内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三、柔性管理的特征
  
  1.内在驱动性。它以“人性化”为标志,其本质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它的最大特征在于主要不是依靠外力,比如上级发号施令,而是依靠人性解放、权利平等、民主管理,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员工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使他们能真正做到心情舒畅、不遗余力地为企业不断开拓新的优良业绩。
  2.影响的持久性。它要求员工把外在的规定转化为内心的承诺,并最终转化为自觉的行动。这一转化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由于个体差异、历史文化传统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之间往往难以协调。然而一旦协调一致,便获得相对独立性,对员工具有强大而持久的影响力。
  3.激励的有效性。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为维持生活所必须的低层次需求相当于保健因素,被尊重和实现自我的高层次需求则属于激励因素。一般来讲,柔性管理主要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求,因此激励效果很好。
  
  四、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的关系
  
  1.区别: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的区别在于:柔性管理的出发点首先是人,而不是事和物;其管理方式是非强制性,而不是强制性;对人的影响是潜在的、持久的,而非表面的、短暂的。因而它的结果必然是人们的自觉行为,从而构成柔性管理不同于刚性管理的鲜明个性。
  2.联系:刚性管理是柔性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完全没有规章制度约束的组织必然是无序的、混乱的,柔性管理也必然丧失其立足点。柔性管理是刚性管理的“润滑济”,是刚性管理的“升华”,缺乏柔性管理,刚性管理亦难以深入。刚柔相济的管理才是高效益管理的源泉。一个组织是以刚性管理为主,还是以柔性管理为主,完全取决于组织员工的素质、工作的性质和组织的文化传统。
  
  五、柔性管理的要求
  
  第一,以人为本,尊重员工,理解员工,注重情感投资。第二,民主管理,科学决策,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敢于授权,由金字塔组织结构向扁平化组织结构过渡。第三,加强绩效考核管理,完善薪酬管理体制,运用多种激励机制。第四,注重员工教育培训和职业生涯的开发管理。第五,积极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培养员工共同的核心价值观。
  总之,柔性管理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创造性,有利于实现管理职能的重新组合,有利于企业实现柔性生产,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是一种高层次的管理模式,是现代管理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郑其绪:柔性管理[M].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
  [2]周三多:管理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苏东水:管理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25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