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创新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途径。而如何构建政府、大学、科研院所等多元主体合力完成创新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目前还存在可以探索的空间。本文立足我国国情,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视角出发,研究如何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产模式,探索出一套适合产学研用平台发展的理论体系,进而为产学研合作创新理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补充,推动政府、学术界、企业联合开展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为人才培养的机制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多元主体
产学研用是新型的创新模式简称,它是将科学研究中心、大学、产业三者充分结合,实现全面的协作配合。达到科研机构的科研和大学院校的教学,完全结合实际,即科研机构从实践中得到数据与经验,进行科学研究,这样科研成果最接地气,能快速转化成为生产力,实现科研成果的价值;大学院校把教学的内容与实际紧密结合,使得学生所学与实际直接接轨,避免所学严重脱离实际问题,这样就不会出现大学毕业生很多,用人单位又招聘不到适合的人才,实现科研、院校、企业三方互惠互利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高校一种新的培养人才的过程。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过程是由内到外、由上到下全面实现政府、大学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的资源共享,实现多元主体之间的互惠联合,通过协同合作实现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完成多元主体稳定的协同创新机制,达到机构、行业、大学院校、科研院所等多元主体之间协同模式。虽然多元主体各自的目的和价值取向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即希望通过协同合作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从最佳利益契合点入手,设置利益分配机制,完成产学研用创新模式。
首先,高校要放眼未来,保持一颗宽广的胸怀,要充分认识协同的目标是为了培养与时俱进的人才,开放心态,不争利益,积极促进多元主体各方协同合作,制定计划,建立定期沟通制度,构建三方信息沟通平台,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动态,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积极承担自身应尽的职责,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科研方向,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模式,让参与方看到协同合作中的利益所在,最终实现科研成果能转化成生产力,大学生有市场所需的技能,企事业能招聘到自己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
其次,政府是科研管理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最高设计者,政府对多元主体协同创新模式必须在宏观上给予指导,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管理职能,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调配资源,解决难题,多给予政策扶持,解决科研院所、大学院校、企事业单位多方问题沟通、协调、管理上的障碍。打破大学与其他多元主体之间的体制壁垒,加强政策落实,完善协同创新的执行和监督体系,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
再次,积极拓宽协同创新资金来源渠道,开发社会各界广大资源,设立协同创新基金,并以制度的形式保障资金的透明、合理运作,建立定期监管制度。积极申请政府政策倾斜项目,充分利用人才培养模式项目经费,深入开展协同创新。
最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协同机制是多元主体实行协同合作成功的保障。协同机制的建立要以多元主体实现共赢为指导思想,从服务企业发点,为企业掌握好政策方向,当好财务顾问,为科研院所提供科研信息,为其不断输送新鲜血液,打通人才与用人单位的对接通道,学生通过与企业的对接,大大提高社会实践综合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在協同合作过程中,科研院所、企业要对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给出专业建议;对于脱离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给予修正意见;对教学主体创新思想、创新方法、执行过程具有一定评议权。不仅有分享创新成果带来的经济利益权利也要同时履行配合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人才培养的义务,为大学、科研院所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的义务;提供大学生实习的机会;吸纳高校中优秀的毕业生到企业工作的义务;政府要配合高校、科研院所进行研发和科研成果转化的义务。只有建立这样的三方协同合作机制,才能保障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
总之,多元主体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目标的顺利进行,必须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凝聚多元主体的人力、物力、财力,形成多元主体积极主动参与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的氛围,才能实现共同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炼.以政策和市场为导向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深入开展[J].中国高等教育, 2015(21):22-23.
[2]杨光祥、文传浩、何西平,基于众创空间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培养模式探索[J],2016,(04)
作者简介:
肖永军(1965.1-),男,民族:汉;学历:本科,吉林长春,副教授;研究方向:会计理论。
李国茹(1964.1-),女,吉林长春,教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449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