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协同创新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践行应用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基于协同创新机制,通过搭建多层次的校内外教学平台、学研结合、校企共建等途径开展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方式,发挥理论、实验和实践三部分教学环节的协同效应,从而实现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协同创新;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9-0051-02
  计算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包含理论、实验和实践三部分教学,特别是实验和实践教学具有理论抽象、实践性强的本质特点[1]。基于当前IT企业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招聘需求标准,许多地方高等院校在计算机类专业教学环节中,结合新工科的建设需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坚持理论教学、实验实践教学和学研结合的协同教学模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学研究与探索,这有助于强化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目的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孵化以及发挥两者间的协同效应。
  一、践行应用为本,搭建多层次的校内外教学平台
  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成效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搭建多维度的教学平台,保障相应的教学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在校内充分挖掘潜力,一方面建成了标准的学做合一的实验室,用于传统的日常教学;另一方面建设满足学生个人化成长需要的团队开发性基地。在学做合一的实验室进行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加深和巩固专业知识。在团队开发性基地,基于学生的自我选择,构建学生团队,孵化实践课题,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团队合作与项目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校外,建设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基于校企共建,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企业接收学生参与定岗实习,并由企业派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参与项目开发,学习软件开发技术和管理,等等。
  通过搭建或优化多层次的计算机类专业教学平台,构建多样化的团队学习小组,在团队中互助,在合作中学习,从而达到最终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孵化目标[2],这有助于解决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多样化实践需求,适应计算机类专业教学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保障体系。
  二、学研结合的协同效应
  基于新工科建设的本质内涵,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模式是以理论教学为导向和实践应用为本,主要通过学以致用、学研结合等途径来实现,以培养或挖掘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潜力。
  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大学生科研活动为载体,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职业素养的培养,与计算机类专业的日常教学活动相辅相成[3]。通过引导或组织学生参加不同层面的专业性竞赛、开展大学生科研活动并孵化相应的科研成果、申请创新创业项目、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方式,有效地开展学研结合的课堂,全面地调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动力,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基于协同创新的校企共建模式
  近年来,我院计算机类专业教学在培养模式、培养方法上不断做出探索,但是制约专业建设和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是专业教师缺乏软件开发实战经验,并且教学案例资源匮乏,致使所培养的学生对行业前沿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不够,实践能力与企业的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基于这些现状,我校强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努力将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校内指导教师理论功底扎实和企业指导教师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与企业合作,实现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内容的制定,有助于创建良好的育人教学环境,实现校企共同育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1.强化校企合作,打造知名的教学团队。我校引入并有效实施达内、甲骨文等教学平台,这类教学平台具有预习、复习和测验功能模块,可以督促学生完成预习和复习,测验课程授课内容,让学生全方位巩固理解所学知识。校企双方共建一支有双方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由企方提供技术支持和教学指导,结合当前技术发展前沿和企业用人需求,共同制定体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标准和教学实施方案;引入企业真实案例项目,包括完整的项目开发计划、需求说明书、设计说明书、工程包和用户手册等资源。
  2.共建校内团队开发性基地。依托校内已有的基地——团队开发性基地,校企双方共同培育创新创业项目,凝练学生团队。通过专业知识讲座、企业专家讲座、在线实训、技术调研等方式来激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3.培育“雙师型”教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途径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企方联合展开“双师型”教师培育工作,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到企方进行培训和交流,邀请有经验的专家和企业工程师做学业导师,从专业教师的教学、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培养,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意见。
  4.校企协同,构建示范性的学生团队。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自主选择发展方向的差异,以及培育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发需要,校企联动,组建学生团队,以团队学习为主导,并由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在团队互助与合作中学习,即建立多样化的团队学习小组,达到共同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目标。
  四、结语
  学校推进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强化计算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是一项系统级工程。学校通过构建多层次的教学平台、学研结合、校企协同育人等方式,做到在教学中成长、在学习中成长、在研究中成长,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及其培养所需的资源。
  参考文献:
  [1]高小鹏.计算机专业系统能力培养的技术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4,(8):53-57.
  [2]佟绍成,于自强,李昕.构建工科院校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3):98-101.
  [3]宁彬,谷琼,袁磊,等.基于学科竞赛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软件导刊,2015,(4):171-17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485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