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城市住区环境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人群健康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当前社会面临的慢性疾病现状出发,从现代生活方式角度阐述了引起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了城市住区环境如何影响人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人群健康,认为城市住区环境是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此提出了改善城市住区环境的措施建议,以期促进入群健康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人群健康;城市住区;环境
  中图分类号:R126 文献标识码:A
  1 人群健康问题日益严峻
  目前很多的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己逐渐蔓延。统计资料表明,全世界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60%;据估计,慢性病死亡占比未来将增加17%[1]。调查显示,患有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人群数量不断卜升,己占到世界总人口的10%~20%[2]。在我国城市、农村中,由慢性病导致的死亡比例分别达85.3%和79.5%,已成为造成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慢性疾病不仅严重威胁人们的身心健康,也造成巨大的社会负担,因此,防治慢性疾病,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状况己刻不容缓。
  2 导致健康问题的原因
  人们之所以会产生精神身体健康问题,与家族遗传等因素有一定联系。但是,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现代人不得不生活在高压力环境中,熬夜加班、饮食不规律等不良生活方式都成为导致身心健康问题的直接诱因。研究指出,人们长时间埋头工作、较少参与体育运动、缺乏体力活动等不良习惯是导致慢性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
  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指出,社交的需要是人在满足了生理、安全需求后产生的基本需要。人际交往作为人类的基本需求,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但是,日常工作学习耗费了人们大量的时间精力,加上城市中吸引入们公共交往场所较少,导致人们之间缺乏情感交流的机会。研究表明,癌症、抑郁症等疾病大多数都是由于缺少正常的社会交往引起的[3],其造成的危害比吸烟、肥胖、高血压等疾病更大,并且增加了自杀、精神分裂症、醉酒等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发生概率。长期如此,不但对人的精神健康有严重影响,还极易引发人际矛盾与冲突,进而成为影响社公安定的隐患。另外,由于社会压力导致的失落、抑郁等情绪己成为当今社会的常见现象。研究表明,人们面临着来自工作、家庭等各方面的社会压力,这些都是导致其出现失眠、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也是个体和群体生活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与自然亲近的机会越来越少,日常所堆积的心理压力难以得到缓解,容易患精神力面的疾病[4]。
  基于上述分析,亟待找到减轻人们身心健康问题的有效途径。城市住区环境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合理的住区环境有助于人們的身心健康。
  3 促进入群健康的城市住区环境研究
  城市社区是人们居住及参加社会交往活动的空间载体,作为人们日常接触最多的空间区域,住区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人群的身心健康[5]。
  第一,城市住区环境的构成要素。要探究城市住区环境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首先要整体把握构成住区环境的核心要素,包括住区的交通、建筑、游憩和绿地环境。社区的交通环境是影响人们交通出行的重要空间环境因素,即人们采用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和汽车等方式出行所必需的道路及道路设施布置情况;社区的建筑环境是建筑周边的空间环境要素,反映了建筑与街道及公共空间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从社区的公共空间到建筑室内的过渡空间;社区游憩环境是人群休闲游玩活动的空间环境要素,包括了进行户外运动所需的场地、体育健身的配套设施及公园广场中的活动场地等;社区绿地环境是以植物绿化为主体的公共开放空间,主要包含社区公园绿地绿化设施等。
  第二,城市住区环境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机制。现代城市的住区都是采用钢筋混凝土建筑而成,以前的群居式邻里生活逐渐被独立住所取代,减少了人们可接触的空间与机会,使得社区居民之间日常交往被隔离,由于交往匮乏加剧人群健康问题;另外,社区住房中都配有上下电梯,导致人们的体力活动减少。探究城市住区环境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机制,就是通过合理规划住区环境的结构布局等,以有效促进入们进行体力活动和社会交往,从而达到改善人群身心健康的目的。
  第三,对生活方式的影响。城市住区环境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直接影响。首先,合理的城市道路规划、城市设计等可以指导城市住区环境的建设和改造,引导人们采用步行、骑车等绿色健康的方式出行,增加其日常生活中的体力活动量,从而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其次,合理进行商业设施的布局及配套,通过干预食品的生产和获得途径来改善人们日常膳食结构,促使人们能够获得更加健康的食品摄入。此外,食品供应设施的种类、分布情况、与住区的距离、人们对其服务评价,也会影响消费者的饮食消费行为。因此,城市住区环境的合理布置,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影响,决定了人们出行方式和日常生活的饮食习惯,对人群健康有重要影响。
  第四,对社区环境的影响。通过合理规划建设城市住区的物质环境,设计可供人们进行社区公共交往的空间,可以促进社区居民的日常交往,使人们在工作之余能够走出家门与邻里进行互动,增加社区居民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获得情感和身体上的巨大收益,从而增加入们对社区价值的认同,增强社区居民之间的凝聚力。此外,社区居民之间建立的相互信任可起到降低犯罪率的作用[6]。
  第五,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住区环境的规划建设,可通过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群健康产生影响。研究表明,建筑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合理进行住区建成环境的建设和开发,有利于社会财富增加,也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生活条件变得更加健康和谐。同时,在进行环境规划时,将有利于人群健康设施规划的考虑,可以减少由于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衡而引发的健康问题。
  第六,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人类聚集式居住环境是全球生态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人们的群居环境将会对其它生存环境带来正外部的效应。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交通越来越发达,但同时也让人们养成出门必开车的行为习惯。目前全国范围堵车现象十分严重,由私家车交通工具带来的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势必会导致全球气温变暖、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降雨量增加,严重影响全球生态环境的稳定。因此有必要通过不断优化城市住区环境,一方面引导人们出行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交通工具,促进全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另一方面选择步行、自行车等低碳化的出行方式,不仅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增加了人们进行体力活动的机会,有利于人类的健康。   4 措施与建议
  城市住区环境与人群健康的研究己证明,良好的城市住区环境对人类的健康有促进作用,并产生显著效果。本文在分析人群健康存在的现实问题后,针对影响人群健康的城市住区环境因素进行了剖析,并据此提出以下改进城市住区环境的措施建议。
  4.1 社区交通环境可以促进入群健康
  社区交通环境建设方面的研究表明,创造适宜于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等出行方式的交通环境,可以增加入们进行日常体力活动的可能性,从而增加入们日常的体力活动量,以达到促进人群身体健康的目的。相关调查显示,居住在道路较多的社区,以及具有适于步行及骑车的道路设施的社区,人们更愿意选择步行和骑车。而如果居民在日常出行中主动选择步行或自行车的方式,那么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会下降约11%~31%。国外研究表明,在德国等自行车相关配套设施较为完善的国家,其肥胖人群比例也相对较低。
  4.2 鼓励建设多样性的住区绿地环境
  城市住区环境决定了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与习惯,与人们的出行方式紧密相关,也对其社会交往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城市住区环境的改善与提升,不仅有利于环境美化,更有利于人群的身心健康。在规划建设城市住区环境时应具有多样性,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首先,城市住区环境功能布局的多样性。对城市住区的绿地环境而言,只有将游玩观赏、运动健身、邻里交往、文化娱乐等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功能进行多样混合布局,才能够增加居民在出行时选择的多样性。其次,住区环境的植物配置方面应具备多样性,在选择植物时要考虑通风、遮阳、防尘等需求。最后,住区的各种环境配套设施要具有多样性,要合理配置供人们运动的体育设施、灯光设施以及垃圾回收站等。
  4.3 社区建筑环境促进入群健康的效果
  由前文分析可知,城市住区环境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身体与精神健康两个方面。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我们每天在建筑内度过大量时间。然而,当前社区建设比较关注的是建筑本身的开发与建造,缺少主动构建建筑环境的意识。研究表明,考虑建筑功能设计与空间环境的配合问题,可以增加入们的体力活动。比如,可以在建筑内外增设运动设施以及提醒标语等,在住区中合理设置长凳、喷泉等在内的建筑场地步行设施,促进居民室外活动的积极性,合理设计规划建筑布局,促进居民邻里交往。
  综上所述,城市住区环境的合理规划与布局,对人群的健康有积极影响,通过科学合理设计城市住区环境,不仅可以促进入群的身体健康,其日常情感交流也能降低其患心理及精神疾病的可能性,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未来研究应关注如何通过以人为本改善城市住区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科技革命与中国的现代化:关于中国面向2050年科技发展战略的思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Burke J,O'Campo P,Salmon C,et al.Pathways connecting neighborhoodinfluences and mental wellbelng:Socioeconomic position and genderdifferences[J].Social Science&Medicine,2009,68(7):1294-1304.
  [3]谭少华,郭剑锋,江毅.人居環境对健康的主动式干预:城市规划学科新趋势[J].城市规划学刊,2010(4):66-70.
  [4]许秋瑾,董雅文.人群健康对城市化的响应[J].城市问题,2002(6):49-51.
  [5]谭少华,雷京.促进入群健康的社区环境与规划策略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5(1):136-138.
  [6]李奕,谭少华.建成环境对居民主动式出行的影响因素研究[J].江西建材,2016(9):13-15.
  基金项目:西华大学省部级学科开放课题“养老机构外部健康行为空间的机理研究”(jkg12018-024);“大健康管理服务业发展模式研究”(jkgl2018-022);“基于步行行为的健康干预式住区环境统计研究”(jkg12018-007)。
  作者简介:项勇(1974-),男,籍贯:重庆,学历:博士,职称:教授,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大健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576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