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产业区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端海

   摘 要: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指出,产业区内之所以能集中了大量相关的中小企业,最根本的原因是由外部经济决定的。这些集聚的外部经济往往能令许多性质相似的企业集中在地理空间上,产业联系紧密,企业之间相互提供实现规模经济、降低交易费用、社会劳动分工、创新等在内的互惠服务,形成良性的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新产业区的特征变现为区域内企业运行机制灵活,整体专业程度高,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协作强,因此在组织生产以及适应个性化的市场需求时能够较快地融入最新市场,从而获得发展的优势。同时,企业在本地结成创新网络、根植于当地文化环境,更好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新产业区理论对于分析区域经济结构、中小企业及其之间的联系、企业的本地化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将目光转回国内,重视大基数的中小企业发展状况、互通的联系网络,及地方企业的本地优势等方面,对我国整体区域经济发展与规划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产业区;区域经济
   一、新产业区理论
   1.发展形成
   18世纪末的一场工业革命,促使传统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从手工作坊升级为中小企业,因产业链的联系形成的企业间的聚集,也让企业之间物质方面的联系越发紧密。通过回顾历史不难发现,这些传统资本企业在扩大规模的时候,普遍意识到集中生产带来的好处,逐步形成地理空间上的区域集中,被称为“产业区”现象。在1890年,马歇尔提出“产业区”的概念,即大量生产种类相似或形成关联的中小型企业位于特定区域的集聚。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推动,以机械、纺织、钢铁等为主的一系列新型工业部门越发繁荣,工业和人口涌向城市,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方式的改变,给已经成型的新产业区带来了诸多机遇。企业的柔性专业化使得产业实现空间集聚和产业内部结网,产业区的区域网络不断创新以及创新网络在区域环境中的发展、根植,直接影响着新产业区经济的发展。
   2.柔性生产方式
   这一概念其实是指对应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生产方式。由于电子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制造业和传统制造业产生了许多不同之处。具体表现为:不再是企业决定大批量生产售卖同一产品,而是由消费者为市场主导,要按照顾客需求设计生产,因此,产品生产数目变少,生产品种变多;产品更新换代快,生命周期变短;对产品要求变高,技术含量成为主要衡量标准;市场的竞争越演越烈,产业区面对全球化市场的竞争。新时代造成的制造业的种种变化,催促着制造业去寻找一种更为灵活的新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制造模式,解决生产的各个环节。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的,把生产环节:市场分析、经营决策、产品设计、制造过程、质量把控、销售、售后服务以及产品售出后的客户信息反馈用以改进或研发产品,完整的链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环形可发展方式,从全局去考量产品的生产制造。而柔性生产方式就是针对这个运作系统的特殊生产方式,其特征就是“柔性”,主要是指企业在面临内外部环境变化时的应变能力,如果生产的产品种类数多、起动时间短,则表明柔性很强。柔性生产方式强调的是企业之间要达成灵敏的专业化分工,这需要企业之间密切结合,一个独行的企业往往很难做出让人震撼的成就,但是几个聚集在一起的企业,往往能协作出不错的成果,在柔性专业化的分工下,各个企业单独承担某一生产的过程,形成合作又竞争、分工又联合的局面,诸多实例证明,柔性的生产方式可以有效地应对市场风险、提高企业生产率,同时,企业的产品质量得到提高、成本降低、交货期缩短,有助于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或抢占优势。
   3.主要概念
   新产业理论的主要概念为:(1)根植性。这是从经济社会学方面提出的一个概念,所指的是企业的经济行为需深深嵌入于社会关系之中,也就是企业本地化。从大方向来看,企业的竞争力的高低取决于国家环境,但更多的决定性因素还要取决于企业所在区域和地方环境。(2)机构稠密性。主要是指建设在各种各样的社会网络基础之上的大量机构,这些机构的社交网络相互交织,互动密切,在企业生产时会有意识的“协调”发展,对自身处所区域有着强烈的整体意识。(3)创新性。创新是推动发展、变革的根本力量,产业区要想前进发展的关键之处就是建设一个创新的环境氛围,各企业之间展开相互联系以及学习是并不冲突的。比如说现在国货的兴起,以华为手机为例,将企业文化与国内消费文化结合,一切产品的营销策略都紧扣中国特色的文化环境,形成“情怀”的塑造,另一方面,多面调研消费者需求,同社会网络紧密联合,发挥“本土性”特征,将产品的性能研发朝着不同的消费者定位去不断更新提高,为企业竞争带来巨大的优势。同时,华为手机的生产链条,也带动了同行产业的技术革新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产业集群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在国外的诸多报道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与产业集群相关的概念,如产业区、新产业区、产业综合体等。对于产业集群的定位,诸多学者中波特的表述比较有代表性:集群指的是某一特殊领域之中,在产业发展方向上能够产生联系的企业或研究机构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这些集群的范围通常涵盖了产品互补的生产商、下游产业公司、提供相关基础生产资料的供应商以及可以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教育、科技研发、技术支持的某些机构。例如大学、职业培训基地、技术研发机构等等。总的来说,产业集群的特征主要表现为:(1)地理集中的特征。(2)专业化特征,具体表现在灵敏的企业链条分工合作以及柔性发展的生产技术、生产组织方式。(3)企业网络特征,即产业集群的各企业建立的社会网络,促使企业生产系统合作与竞争、互动学习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持续创新的新局面。(4)企业的根植性,具体表现在企业的发展要植根于本地,企业竞争力的强弱不仅取决于国家政治、经济环境,还与它所处的区域以及地方文化环境息息相关。
   三、新产业区理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
   1.新产业区在我国的发展    新产业区对于国家层面的指导意义:我国一直致力于走中国特色发展路线,打破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不协调、可持续性不强等困境。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新产业区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较晚,比较早期做出不小成绩的代表区域有深圳、广州、温州等地区,随着科技水平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各个企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目前,我国已形成和正在形成的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柔性生产系统分别有:专业化的乡镇企业区、外向型的工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由贸易区等。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的产业集群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一方面是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引起的;另一方面,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为主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新产业区的变化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长期以来,政府颁布了许多政策帮扶企业转型、创新,促进了许多产业形成企业集群,完善了市场的规则、监督制度,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沃土,同时一系列针对企业群的扶持,也紧密结合了各区域本土特点、文化环境来作为数据参考。信息时代将世界各国变成了“地球村”,我国与许多国家签订了互利互惠的合作协议,促进国与国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成长,比如“一带一路”的签订,使得现在陕西、甘肃、宁夏一带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支点,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枢纽,构建起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次区域合作战略基地,给陕西、甘肃、宁夏区域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气象,推动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进一步进程。
   新产业区理论对企业的指导意义:新产业区形成的社会网络,对于大企业而言,技术创新可以改变企业的发展方向,成功转型技术研发、定制生产等方向,借助品牌效应与中小企业之间形成设计与加工的关系,实现柔性生产方式和大规模的定制等生产方式。当然,新产业区的形成,最大受益者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生产链覆盖面积有限,是创业型产业,完成一个完整的商品,可能需要多家企业共同协作,形成良性的分工、合作与竞争关系,也促进了企业的创新能力。由于生产单位多样化、生产方式柔性化,面对需求化多样且商品寿命期较短的市场,相比较大企业可以更快地让产品更新换代快速上市用以满足市场需求。另外,这些企业都具备高度的本土化,企业文化同当地社会文化环境密不可分,大大地促进了当地本土优势的发扬,企业的发展不仅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地方而言,在整体收入、纳税金额、劳动力水平、传统地方产业以及本地规划的产业结构升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在接纳外来企业的驻扎时,首先要保护本地企业的发展方向、产业规划不会受到大的妨碍;其次,如何帮助外来企业在当地落户,需要关注企业的需求和整体定位,在外来企业与本地企业之间,搭建友好交流的桥梁,实现理念、技术、产业、前沿信息等方面的交流,争取互利互惠,在合作与竞争中促进本地企业与国际接轨,并留住外来企业造福本地区域经济建设。
   2.新产业区理论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当前,产业集群的规划发展主要涉及关于产业以及区域规划的问题,是“产业区域化”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融合过程。新产业区理论的提出,点明了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和发展态势,通过产业集群的一系列区域政策,可以有效促使各区域的企业在分工之中去灵活应对日益全球化的生产网络和市场变化,在技术和理念方面集中吸收国内外资源,把外部资源与自主创新能力结合在一起,创造区域创新优势,提高产业升级与研发,使得区域经济真正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形成自主特色和难以被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区域定位一定要明晰,政府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同时,综合考察各区域的实际情况,争取让各地形成地方独特的标识,发挥出自身的比较优势。一个区域的经济要想发挥独特的优势,不能彼此的定位重叠。比如义务的日用小商品城、海宁的皮草城、绍兴的轻纺城等,都是围绕某一类产品形成的特色产业群,显示出了强大的经济活力。同时,产业区区域的整体规划也应在重点考量,除了推动产业发展,教育、科技等相关方面也是产业区发展的重要助力,所以相关的空间布局要充分考虑城市产业的发展方向,协调好居住、產业、交通和基础设施的关系,让城市有序成长,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贸易。另外,在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产业创新也是一个重要方向,比如,大力提升城市环境,使环境资本变为经济优势的环境;深圳从出口加工业转变为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自主创新型;贵阳的西部山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等等,这都说明了创新对区域经济的重要性。这对于运用新产业理论指导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信息时代的新产业区是企业的创新、成长以及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的根源地。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传统产业区以及相干理论在不断地重构,要想持续创新、实现突破,新产业区理论对我国区域经济的指导价值,除了考察经济体系发展较为成熟的前沿国家,众多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区基础研究也有待深入了解。
  参考文献:
   [1]曾刚,尚勇敏,司月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趋同演化——以中国16种典型模式为例[J].地理研究,2015年11月.
   [2]丁任重,陈姝兴.2015:《大区域协调: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趋向分析——兼论区域经济政策“碎片化”现象》.经济学动态,第5期.
   [3]程明,孙金岭.创新能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6(2):68-71.
   [4]朱海燕.产业集群研究述评:研究脉络、趋势与焦点[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6).
   [5]谢彦明.区域经济学[M].四川农业大学,2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671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