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不同城市高校国际化商科人才培养方式”的国际对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本文从现阶段语言类高校商科人才培养面临的瓶颈入手,通过对比分析中日韩英四国不同城市不同高校国际化商科人才培养方式,进一步汲取先进经验,探索应对策略,助力语言类高校国际商学院更好地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 语言类高校 国际化商科人才培养 国际对比
  一、现阶段国内外语类高校国际化商科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具有开阔的全球视野与扎实的商科专业基础的国际化商科人才逐渐成为当今商业社会的主流需求。因此,对国际化商科人才的培养也成为国内许多商学院的新目标;我国的语言类高校,借助自身多语种优势,亦致力于在经济全球化加剧的今天,完成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型。尽管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语言类高校商学院越来越为行业所认可,但其发展过程中,仍主要面临如下三点瓶颈:
  (一)语言类高校国际商学院的辅修选拔问题[1]
  鉴于上海本身的国际化经济金融都市背景,非商学院的语言专业的学子亦格外热衷金融类课程的学习。但关于此类学生如何在一学年不接触数理课程的条件下,适应需要较强数理分析能力的“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的问题使外语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陷入窘境。
  (二)培养课程设置的契合度问题
  同时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出色外语能力的商科人才,是否等于在课程上进行简单的语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叠加,是语言类高校商学院课程设置的探讨焦点。在主修商科课程已较全面地采用全英文的授课方式之后,如何将辅修语言课程中具有较强学科色彩的“英美文学史、翻译理论与实践”类课程更好地与商科课程结合起来,在减轻学生双专业学习负担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商科教育本身,亦是新的研究方向。
  (三)社会刻板印象与行业认可度的问题
  现阶段,尽管国内语言类高校早已开设了如“新闻传播学院、法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等新兴学院,其毕业生在外,也依旧会被赋予“具有较强语言能力”的标签。这样的刻板印象,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毕业生专业能力及语言能力的认可,但就长远角度而言,又会限制其多维度发展的可能性。
  二、“不同城市高校国际化商科人才培养方式”的国际对比
  (一)中国—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以向社会输送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为己任,努力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宽的专业口径、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国际型经济管理人才。在专业教育方面,为坚持专业与英语双修,学院加强了对“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视听说”课程的要求,同时安排院内英语双学位辅修课程,积极鼓励同学们对“跨文化沟通、英美文学史、翻译理论与实践课”进行深入地学习。此外,借助学校本身的教学平台,多数金院学生除本身的专业和英语课程之外,会选择“法德日”等小语种进行辅修,在多语种能力的培养上更进一步。
  (二)日本—东京—东京昭和女子大学
  昭和女大是一所历史悠久的著名综合性私立大学,位于东京市中心世田谷区,并在美国波士顿地区设有卫星分校。区别于传统的大学入学考试方式,其“日本语+英语+面试”的选拔方式颇受有过海外学习经历的日本中学生青睐,而这种选拔机制,一定程度上也更好地遴选出具有较为出色语言能力优势和国际交流优势的学生。与此同时,昭和女大于2013年开设“全球商学院”。除培养学生在商业实务方面的能力外,更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英语会话能力。[2]并于第二学年春季,要求学院的所有学生前往美国的波士顿校区接受全美式的商务教学,在体验东亚与欧美国家文化差异的同时感受商科教学和商业环境的差异。
  (三)韩国—首尔—韩国诚信女子大学
  诚信女子大位于首尔的中心区,是韩国著名的综合性私立大学。在课程方面,诚信女大的商科学生除过要修读基本的经济学和贸易学课程之外,还需要修读一门对比“中日韩三国经济发展现状的”的实践分析课。与此同时,“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会有专业硬性“跨国商务沟通技巧”的课程修读要求。此外,学校会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去和跨国公司进行“合作项目”的对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理论的商科知识融会贯通。同时,诚信女大积极推进与跨国公司管理层的合作,在名为“BestBusiness Practice”的课程中,邀请不同跨国公司的管理层向学生讲授他们的商科实战经验,为学生搭建通往跨国公司的桥梁。
  (四)英国—考文垂市与华威郡交界—英国华威大学
  华威大学是一所稳居英国前十、世界百强的顶尖研究型大学。华威商学院是华威大学旗下最顶尖的学术院系,其中大量專业均在主流排名中位列英国前三名,如会计与金融,纯金融,商业分析,市场营销战略,管理学等。[3]华威商学院的成功离不开对标企业服务方向的确立和课程革新的卓越性。创办初期,华威商学院就确立了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的方向,并赢得了大量来自中小企业的研发项目和咨询合同,而这些研发和咨询项目在为商学院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更锻炼了一批中青年教师。[4]与此同时,学院非常鼓励学生进行复合型“双专业”的学习,即除过本身区别于“纯金融”的“会计与金融”专业外,鼓励学生进行“计算机/法学/政治学/心理学/文学+商科”的交叉学科学习,来增强自身国际竞争力。
  三、对策与建议
  结合上述总结分析,对于现阶段国内语言类高校国际化多元商科人才培养瓶颈,对策与建议如下:
  (一)入学遴选机制与辅修选拔制度的完善
  鉴于国际商学院对跨文化沟通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要求,在入学选拔机制中,除过参考学生的高考总成绩之外,建议对其英语成绩及口试成绩设置相应的门槛。如有需要,也应安排全英文的面试,在考虑地区教育资源分配的条件下选择最适合人才。针对非商学院学生的辅修需求,建议在辅修报名后安排数理分析能力的考试,进行语言类专业学生的基础数理能力筛选工作。
  (二)商科课程与语言类课程的有机结合
  除采用原版英文教材,聘用外教,打造全英文教学环境外,语言类高校的国际商学院更应注重专业课程与语言类课程的有机结合。具体表现为开设先进“金融科技”课程,将《经济学人》的文章带入英语教学,翻译课程中更加注重对“商业合同书、商务谈判、经济学学术研究”的翻译能力培养,鼓励学生进行“CFA、ACCA、CMA”等国际专业资格证的考取等。
  (三)海外交流访学机会的争取和对交流生要求的提高
  尽管现阶段,国内高校无法大批量设立欧美国家的卫星分校,但对于求学期间有海外交流机会的学子,语言类高校的商学院在除基本的课业计划外,建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海外企业的实地实习和科研工作。与此同时,与海外高校建立更具有深度和广度的交流联系,积极为更多的学生争取海外学习机会,也是学院实现自身发展的契机。
  (四)变“刻板印象”为“竞争优势”
  以会计学专业为例,国际商学院的学子应同时知晓国际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和中国会计准则,并学会三套准则之间的转换与差异处理,将行业对其原有的刻板印象转化为具有“卓越国际沟通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的竞争优势,助力于更好地实现国际商学院“国际化商科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
  (作者单位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1] 徐磊.辅修及双学位复合型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四川外国语大学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5).
  [2] 日本昭和女子大学官方网站[DB/OL]. https://univ.swu.ac.jp/.
  [3] 华威大学官网[DB/OL]. Our Rankings—Warwick Business School,www.wbs.ac.uk/about/difference/ranking/.
  [4] 程凤春,洪成文.英国的哈佛商学院沃里克商学院MBA的成功经验[J]﹒上海高教研究,199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760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