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基础建设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为实现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资产的安全和有效使用等目标而设计和执行的一系列制度、措施和程序,包括单位和业务两个层面。单位层面内部控制作为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的环境基础,一方面,影响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整体效率和效果;另一方面,又由于其宏观和复杂的特性,表现出更大的建设难度。本文将就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基础建设的一些思考展开论述,以期为其优化和完善提供思路。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基础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基础建设研究的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为实现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资产的安全和有效使用等目标而设计和执行的一系列制度、措施和程序。2014年1月1日,《行政事業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施行,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系统化建设提供了指引,其中将内部控制划分为单位和业务两个层面。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涵盖了内部控制组织架构的搭建以及工作机制的建立健全等内容,是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的环境基础,影响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整体效率和效果。
随着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开展,以及年度内部控制报告编制工作的推进,内部控制的风险防控作用不断得到认可,其系统化建设的重要性也逐渐得到认识。然而,随着相关工作的开展与推进,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开始显现,特别是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由于其宏观和复杂的特性,需要更多的协调与配合,表现出更大的建设难度。本文将就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基础建设的一些思考展开论述,以期为其优化和完善提供思路。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基础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层领导参与度不高,部门之间缺乏协调与配合
内部控制涉及组织运行的方方面面,需要业务、财务、行政、人事、监审等多部门之间的配合以及牵头部门的确定。如果高层领导参与度不高,可能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缺乏统一的安排,相关部门沟通不足,牵头部门难以组织,整体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效率和效果。细化到每个部门,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需要部门领导的重视及对部门内部相关人员的协调。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内部控制的建设更需要自上而下的推进模式,以促进工作的多方参与和部门与岗位之间协同效应的发挥。
(二)相关培训不足,信息传达不畅
一方面,对内部控制的定义、目标、原则等基础概念的培训,可以使相关人员更为清晰的了解什么是内部控制以及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在内部控制的建设过程中更为主动的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另一方面,对内部控制建设方案的传达,可以使相关人员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以及怎么做,从而保证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如果缺乏培训或培训流于形式,可能导致相关人员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对工作任务掌握不清,从而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推进。
(三)缺乏风险评估的长效机制
内部控制是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风险再评估的循环过程,通过制定制度、执行制度、发现问题并更新制度,以促进内部控制的不断完善和持续优化。一方面,风险评估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跨部门的组织和预算、采购、资产、项目等多岗位的参与;另一方面,风险评估是一项动态性的工作,需要定期、系统的开展。如果风险评估缺乏部门间的配合和实行的长效机制,则可能造成风险识别的主动性和客观性不足,进而使得内部控制难以应对变化的环境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四)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缺位
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工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设计和执行提供了多一重的保障。然而,由于内部控制属于风险防控的措施,其缺陷并不直接导致错误和舞弊行为的发生,使得内部控制容易被内部审计部门所忽视,可能引起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工作的缺位或相关工作的开展缺乏规范性。此外,如果对评价与监督结果的应用不足,未在适当层级的领导和人员之间得到传达,或对相关缺陷不能及时予以应对,同样也会使得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工作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开展急于求成
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开展既需要有步骤、有计划的推进,又要避免急于求成。尤其针对涉及组织机构改革层面的内容,由于其重大性和复杂性,更需要谨慎的研究与讨论。如果方案制定的脱离实际,则可能造成计划流于形式,难以实现;如果工作推进节奏过快,则可能导致决策的失误和管理的混乱。内部控制的建设工作应是一个长期性的持续优化过程,需要计划的制定,计划执行的反馈,以及根据环境的变化及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计划的调整和再执行,不能因为追求工作的效率而忽视工作的效果。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基础建设的措施
(一)建立自上而下的推进模式,促进部门间的协同作用
成立内部控制建设工作专项小组,并建立小组的定期会议制度。一方面,小组应有高层领导和内部控制建设相关部门领导的参与,由高层领导在部门之间、相关部门领导在部门内部人员之间给予统一的协调与安排,形成内部控制建设工作自上而下的推进模式,促进内部控制建设相关部门和人员之间的沟通与配合;另一方面,小组应定期召开内部控制建设会议,汇报工作开展情况,研究风险的评估与应对措施以及完善内部控制的方式和方法,会议纪要纳入行政部门档案,形成内部控制建设的规范化和常态化管理,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协同效应,发挥相关人员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二)开展全面、深入的培训工作
提高内部控制培训的充分性与工作相关性,第一,加强内部控制定义、目标、原则等基础概念的普及,使内部控制建设相关人员了解什么是内部控制以及开展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意义;第二,通过培训传达内部控制的建设方案,明确具体要求和方法,以推进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三,以培训问卷、开放信箱等多种途径,广泛收集关于内部控制及相关培训的建议,加强培训的互动与交流,提高培训的效率和效果;第四,通过政策法规的宣传及内部制度的讲解,帮助相关人员更好的认识并执行相关业务的内部控制。第五,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也可以作为培训的内容之一,以发挥其警示与反馈作用。 (三)形成风险评估的长效机制
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步骤,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从而进一步确定风险的应对措施,并通过风险的再评估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良性循环。第一,风险评估涉及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各个环节,需要調动业务部门、管理部门及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并做好工作安排,以保证配合的密切性以及沟通和协调的充分性;第二,为应对变化的环境所带来的不确定性,需要建立风险评估长效机制,定期、系统的开展相关工作;第三,必要时的外部第三方介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风险评估的专业性和客观性。
(四)提高对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工作及其结果的重视度
一方面,定期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工作,内容既包括内部控制机构的组成与运行等单位层面内部控制的建设情况,也包括预算、收支、采购、资产、项目、合同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与执行等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的建设情况,并形成评价报告;另一方面,在内部审计工作中,提高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的关注度,必要时引入第三方的工作,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开展内部控制专项审计,以提高审计结果的专业性和客观性。此外,加强评价与监督结果的运用,保证相关结果在适当层级的领导和人员之间得到传达,同时对结果中反映出的控制缺陷,及时通过制度的修订等措施予以完善。
(五)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内部控制建设的常态化
制定内部控制建设计划,定期反馈计划的执行情况,并根据环境的变化及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对计划进行调整和再执行。第一,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内部控制建设,以帮助相关部门和人员了解自己的任务并合理的安排进度,从而推进工作的开展;第二,要形成内部控制计划执行情况的反馈制度,分析执行偏离计划的原因,形成内部控制建设的动态化监控并督促相关工作的开展;第三,根据计划执行情况的反馈及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对计划进行调整与修正,以防止方案制定脱离实际,工作目标难以实现的情况出现。通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对计划的不断完善,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持续优化。
参考文献:
[1]何永梅.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9 (7).
[2]倪慧清.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 (8).
[3]陈新会.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预算管理与会计,2019 (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1130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