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产业链的影响及应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彭波 韩亚品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与贸易的影响
2020年开年,新冠(COVID-19)肺炎疫情突然暴发,给中国的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3月份之后,疫情在国内基本上得到控制,但却在国际上广泛蔓延。到目前为止,尚未出现有效控制的迹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疫情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4月22日9时31分,海外累计患者已经达2 479 819例,累计死亡172 931例。自1918年发源于美国的“西班牙流感”暴发以来,这样的冲击百年未有。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贸易带来了重大打击。世界贸易组织4月8日发布的《贸易统计与展望报告》中,预测2020年全球货物贸易将下降13%~3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目前的经济状态称为“大封锁”,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经济衰退,比“大危机”时期更加严重。4月14日IMF发布《世界经济展望》,预估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3.0%,比2019年的2.9%下降达5.9个百分点。全球将有超过170个国家经济负增长,其中发达经济体预计为-6.1%,美国为-5.9%,中国经济增长预计为1.2%。第二季度全球可能失去1.95亿个工作机会,全世界将有10亿人陷于贫困。
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中国及全球产业链形势
新冠肺炎疫情将给中国及全球产业链带来重大影响,原有的发展格局及模式或将出现重大变革。
(一)中国进出口形势逐渐好转
1.中国进出口逐步恢复
疫情冲击之下,中国的进出口大受影响。中国海关总署4月14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6.5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6.4%。其中,出口3.33万亿元,下降11.4%;进口3.24万亿元,下降0.7%;贸易顺差983.3亿元,下降80.6%。
但是综合各方面的影响,2020年中国全年的进出口未必会有很大的下降。3月31日,中国采购经理指数(PMI)发布,制造业PMI为52.0%,比上月回升16.3個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3%,比上月回升22.7个百分点;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3.0%,比上月回升24.1个百分点;呈现V形反弹。说明中国国内的经济秩序已经明显恢复,这有利于进出口的改善。3月,中国的进口指数由2月份的31.9%修复至48.4%。中国海关数据,3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2.45万亿元,同比下降0.8%,降幅较1~2月收窄8.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29万亿元,下降3.5%;进口1.16万亿元,增长2.4%。进出口呈现走稳态势。
2.2020年中国的外需不会明显恶化
疫情的冲击之下,全球供求将大幅压缩,但是中国应该能够获得三类重要的外部需求,因此全年外需总规模未必明显下降。
第一类是疫情防治产品的需求。现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愈演愈烈,各国防治用品都极度不足,唯有中国相对富余,成为全世界重要的防治用品供给国。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曾预计,全美需要35亿只口罩,但目前该库存内仅有1200万只N95口罩,以及3000万只医用口罩。美国仅有的几家能够制造口罩的企业,如3M公司与霍尼韦尔公司,其口罩生产工厂也大多在中国。根据美国重症医学会估计,美国总共将有96万名患者由于感染新冠病毒而需要使用呼吸机,但美国目前只有大约20万台。目前中国工厂开足马力,也难以满足海外对防疫产品的需求。一些大型工厂的订单早已排到六七月份,小型工厂的订单亦十分紧张。
第二类是正常生产及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当前,各国经济受到疫情的冲击,生产受阻,生活停滞,总的需求水平大为下降,但是基本生产和民众的基本生活需要必须维持。目前世界各主要国家当中只有中国的疫情基本得到控制,生产恢复较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20年3月30日,电子信息行业平均复岗率已达95%。很明显,全球采购将会向中国转移。与疫情防治产品相比,这一类需求的规模要大得多。
第三类是国家及国家集团政策干预带来的新需求。面对经济的疲软和股市的剧烈震荡,全球多个经济体纷纷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刺激来大力“救市”。IMF统计,截止到4月上旬,世界各国已经出台了近8万亿美元的财政纾困和刺激措施。预测全球疫情或将持续到年底,国际供应链将会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不得不保证从中国的进口,中国企业获得的海外订单将会显著提升。这时候,如果中国的企业能够狠抓质量,加强科研投入,面对的外需总规模将可能不会明显下降。
(二)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上的处境改善
1.产业链转出中国的概率下降
疫情冲击将会放慢贸易战以来国内企业向外转移趋势,原因如下:
一是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阻碍国际投资;转移意味着新投资,但疫情带来全球衰退已成定局。未来至少两年之内,欧美经济难以恢复,因此跨国企业的理性选择是减少投资,而非扩大投资。
二是中国综合竞争优势得到显现。中国在抗击疫情及复工过程当中展现的全社会动员及协调能力,进一步验证了相对于其他经济体的综合竞争优势。3月份中国采购经理指数PMI数据为52%,生产和需求双双明显反弹,再次回到荣枯分水线之上。对于跨国企业而言,在中国保持生产明显优于转出。
因此,疫情冲击之下,制造业转出中国的概率将明显缩小。相反,无论在疫情过程当中,还是在疫情结束之后,全球经济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程度必将大大提高。
2.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上地位提升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企业早就越过了只能提供低端产品的阶段,不再是“七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机电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成为中国出口的主力。2019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达到10.06万亿元,占比达58.4%,集成电路、汽车整车等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分别增长25.3%和8.2%。但是总体而言,中国还正处于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的过程当中。中美贸易战爆发之后,中国的产业链升级压力更加突出。在正常情况下,国际高端产品市场早已饱和。作为后来者,中国在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的进程当中较为艰难。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之下,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的产业链均遭受到严重的损害。当前欧美等国的疫情还在扩展当中,产业链的破坏只会越来越严重,相当多的高端产品将无法有效提供。此时中国的疫情基本上得到控制,如果能够抓紧时间推进转型升级,就能够迅速抢占市场,实现跃升。因此,某种意义上,疫情固然带来了一定的损害,但同时也给中国企业的跃迁带来了重要的机会。
(三)发达国家的救市政策推动产业转出
根据目前形势,可以判断疫情的冲击将会通过两种机制进一步推动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空心化。
1.发达国家的救市加剧产业空心化
疫情冲击之下,为挽救危局,西方发达国家不得不普遍大规模货币放水。但是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正常生产秩序却无法正常运行,供给难以充分保障,不得不利用扩大发行的货币到生产秩序较为正常的国家进口物资。而这将会进一步挤压本国的产业,导致本国的制造业进一步空心化。如果疫情迟迟得不到有效控制,还将影响该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性,损害国内资本市场的效率,从而强化产业迁出的力度。
2.鼓励企业回迁加剧产业空心化
疫情冲击之下,美法日等国都提出鼓励本国企业回迁,以保障国内产业的完整。有观点认为,这可能会导致“逆全球化”的推进。但是,在当前的经济规模及产业分工水平上,各主要发达国家体量太小,缺乏必要的资源和足够大的市场,不足以维持完整的内部循环。不仅是法国、日本这样的国家,即使是美国也与中国在规模上存在量级上的差异。在当前的世界上,除了中国,并没有哪个国家拥有足够的资源能够构建完整的产业体系。如果某个国家坚持朝“逆全球化”努力的话,必将大大降低该国资源的使用效率。在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回迁一部分产业,就可能挤出另外一部分产业。这样的产业及资源转换是违背经济规律的,因此反而会干扰该国国内的产业链正常运行,进一步加剧产业的空心化。
三、中国的产业链发展应对之道
(一)外贸质量提升优于规模扩大
长期以来,创汇及扩大进出口规模是中国外贸工作的重要目标。中国当前需要保障必要的外部需求以促进就业,恢复生产,扩大出口。但是,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债务负担日益严重,普遍依靠货币的扩大发行以维持。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打击这些国家的经济,其债务将会出现较大的提升,其货币如美元等,也会出现较为严重的贬值。在当前的形势下,过分追逐外贸盈余和外汇,不但要承受外汇贬值的风险,还要承受若干不友好国家,如美国借助中国的生产力和产出,反过来打击中国的风险。因此,创汇不应再成为中国外贸的目标。
在当前形势下,中国应加强对外贸结构的引导,提升外贸质量,控制外贸规模和进出口盈余,更多追逐对中国有用的使用价值,而非外汇。一方面要保障及扩大出口,但同时要扩大进口及对外投资,抄底更加有价值的实物资产,尤其是保障中国生产生活所必需的物资,控制对虚拟资产的追逐。
(二)产业的安全性重于效益性
疫情对全球产业链的供求两方面均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与海外需求下降相比,海外供给的中断危险更大。当前,保障国内产业链的完整和效率及国内生产生活物资的供应是第一位的。因此,在2020年的进出口工作当中,应该把积极扩大进口工作放在出口之上。
根据我国进口产品结构分析,中国的主要进口产品为电子产品和能源品(原油、铁矿石和天然气等)。电子产品的进口来源国为美国、韩国和日本等,这些国家当中除韩国外,美国和日本的疫情都在恶化中。而主要能源进口国包括巴西、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疫情正在逐渐扩展的过程中,形势亦日渐险恶。我国对欧盟和美国的主要进口商品为汽车和通讯设备,相关产业链停工预计也将对我国进口形成较为严重的负面冲击。
在疫情的冲击面前,中国可以考虑适当改变贸易方式,更多地推广易货贸易,增加实物资源的获取。或者用外汇收购实物资产,抓紧时间进行全球布局。同时强化国内的产业完整性,随时准备接续国际供应链的中断。
(三)保证生产能力的提升
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就认为:一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目的是发展本国的生产力。在国际贸易当中,生产力的培育比一时的财富利益要重要得多。“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1当前,疫情冲击了全球产业及贸易体系,所有的资产价格都在重新评估当中。西方国家在货币放水的同时,中国的货币扩张明显滞后,这会导致真实财富由中国向西方国家转移,但是同时却会导致生产能力由西方国家向中国转移。对于这种交换模式,中国虽然在局部有所受损,但是可以谨慎接受。
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上,就是要更加重视基建和投资,增加对企业和产业的补贴,促进供给侧改革,保障生产力的扩张。中国应该进一步吸引外资。但主要目标是为了获得技术并移植产业链,而非为了外汇。疫情持续时间越长,越多的跨国企业将会被迫扩大到中国的投资。对此,中国可以有选择地接受。
(四)构建内外双重产业链
当前,中国应该抓紧机遇推动变局,实现内外产业链的双重循环,确保国内经济的安全性。如果中国同时构建内外双重产业链,则可以兼收双重利益,既保障了安全性,又保障了效益性。融入世界,中国可以发展得更好。脱离世界,中国也能够独立发展。
具体而言,就是基于中国当前具有充分的生产和资源投入能力,而国际市场又相对日益不足、而且极不稳定的现实,在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的同时,促进国内产业链的进一步完善。当前,中国的产业体系是世界上最完整的,但是仍然存在较多死角。这样的死角在正常的国际经济条件下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在贸易战和疫情全球冲击的背景下,产业上的死角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因而是不可接受的。
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迟缓,国际市场扩张有限,已经无法充分容纳中国出口导向性模式的发展。因此,当前中国应该一方面坚持出口导向性的经济政策,同时在内地加强进口替代的发展。在未来的发展当中,中国应该积极构建内外双重产业链,沿海以出口导向为主,内地则加强进口替代。国家可以进行经济调查,如果发现有某些较为重要的产品是国内不能有效提供的,就要尽可能想办法进行弥补。
国内的弥补性产业建设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或者一定范围内,在一定阶段不能实现经济效益,但是也要尽量予以扶植,因为这涉及到国家安全。而且,按照国际市场的规律,只要相关的产品在国内有替代品存在,国外商品就难以做到漫天要价,也难于限制技术向中国的转移。因此,从国家的安全及经济利益两个角度分析,内外双重产业链的构建都是有利的。
(五)积极推动深化国际合作
当前,为了迅速稳定疫情,恢复经济,推动深化多种类型的国际合作是必要的:
一是单凭中国的力量不足以摆脱危机;新冠肺炎疫情是巨大的危机,百年未有,单凭中国一国之力不足以平息。而在国际疫情危机充分消除之前,中国的外贸及产业链建设难以有效开展。因此,需要充分发动国际合作。
二是推动国际合作可以带来更大的利益;一国资源有限,推动国际合作可以借助他国的资源,促进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中国面对的国际产业链,而国际产业链的发展也能更好地促进国内产业链的发展。
三是可以改善中国的国际发展环境;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外部环境日益不友好。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将近两年,给中国经贸发展带来的压力很大。在构建内外双重产业链的过程当中,如果存在一个更加友善的国际环境,把更多的国家吸引到中国周围,将会更加有利于国内产业链的完善和完整。
因此,要大力推动国际合作,促进利益共享,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国的发展及产业升级,突围外部封锁。
四、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个巨大的灾难,给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必然带来巨大的冲击,其长期综合影响或许可能与两次世界大战相提并论。但是,疫情在带来巨大的损失的同时,也会带来历史的发展机遇。
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国际社会正处于一个中美角力的平衡状态。美国力图遏制中国的发展,中国则努力突围。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暴发打破了原有的局势,不同国家应对疫情的能力强弱决定了国际博弈的成败。就中國而言,到目前为止,在对疫情的应对居于暂时领先的地位,从而给中国产业链的发展壮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假如应对得当,疫情过后,中美实力对比或许可能易位,整个国际格局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2098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