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民营中小企业风险导向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民营中小企业作为目前我国经济的基础,无论是在促进全国整体经济发展、经济创新方面,还是在维持整体经济稳定、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方面,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虽然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但是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都非常低,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是其内部控制体系都或多或少存在不完善、不合理或者执行不到位的问题,导致广大民营中小企业无法通过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避免各类风险的发生,无法为企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壮大、经济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导致企业付出不必要的成本,利润下降,甚至增加了企业倒闭破产的概率。本文从具体的实践出发,以风险为导向梳理民营中小企业的制度体系及业务体系,从内控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方面展开思考,用制度控制风险,强化制度执行,最后提出优化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议,希望对于提高民营中小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保证企业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壮大、提高企业价值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内部控制;民营中小企业;风险导向
  在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和建设中,民营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点,同时为我国群众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既活跃了市场、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又为社会的稳定和谐提供了保证。然而,民营中小企业本身就存在规模小、资金实力不够雄厚、专业人才不足及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技术不够先进等现实问题,和大企业、大集团相比,本身存在诸多先天不足,在这种情况下,遇到市场变动、政策调整以及无法预知的较大风险降临,势必直接导致利润下降,甚至有破产倒闭的可能。因此,一套完善的适应企业具体业务情况的,同时能通过流程化、制度化保证彻底执行的,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就变得尤为重要。民营中小企业必须重视对企业中各类风险的管控,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提高抗风险打击的能力,使自身可以长期稳定地发展壮大,不断提升自身的价值和市场地位。
  一、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很多民营中小企业处于初创阶段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拓展市场、创造业绩方面,整个公司以销售为主导,不重视企业内部的管理,尤其是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到了成长阶段,企业在市场中站稳了脚跟,开始慢慢重视企业内部的管控,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浮于表面,没有结合企业自己的业务特点、人员特点及运营特点设计合理的流程,导致内控系统形同虚设;到了成熟阶段,随着企业的发展,内部控制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对企业的风险管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又存在风险类别不清晰、不全面且无法彻底有效执行和监督的问题。
  2019年11月14日,国务院国资委在组织调整的基础上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整合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合规管理。从这个制度的颁布可以看出,在此之前,就算是国有大型央企的内部控制体系,也存在很多不合理、不完善的问题,存在没有外部监督或者监督不到位的问题。
  对于体量和规模都非常小的民营中小企业来讲,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在机构设置、风险预判及流程设计方面,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框架,很多企业在建立自己的内部控制体系的时候,没有全局的概念。同时也没有根据企业自己的业务特点以及风险偏好,设计内控体系的控制内容及控制流程。还有很多企业存在职责分工不明确甚至各部门之间职责重合交叉的乱象,形成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合规管理多头管控的局面,导致流程烦琐冗余、工作不畅,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得不偿失。
  二、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对风险的认知和评估存在缺陷
  首先,很多民营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自身面临的风险的认知水平比较低,不能全面结合自己企业的业务特点,识别出全部的风险点。同时,现在的市场面临着经济多元化快速发展的局面,企业面临的风险也会随之发生动态的变化,对于这种变化中的风险,管理层经常会出现反应滞后以及评判标准不一致的情况,对于新业务、新经济的出现,不能及时预判将要带来的风险点,导致风险计量的模型和监控预警的规则不能及时有效地防范风险。
  其次,中小企业往往存在信息传递不顺畅的问题,导致风险出现后,不能及时传递到企业中的各个相关部门,或者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理解偏差、拖延、避重就轻、信息疏漏等现象,进而影响企业相关政策和制度的落实。
  (二)内部控制制度的流程化不强
  首先,很多民营中小企业在建立自己的内部控制体系的时候,经常会把内控体系割裂为一个一个单独部门的内控体系,没有全员的概念,流程化不强。这导致各部门各自為政,同时还出现了职责划分不明确、职责重叠的现象,例如很多民营中小企业中既有内部审计部门,又设置了风险管控部门。
  其次,管理者的整体素质及管理水平不高,对风险及内控的认知度比较低,认为内部控制体系仅仅是内部控制部门的工作,而没有推广到全员,同时存在侥幸心理,不愿意投入人力物力,不断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没有形成全公司全员的流程化管理。
  (三)缺乏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外部监督机制
  首先,企业内部没有较合理的评价内控的指标体系,监控预警机制缺乏或执行不到位,导致出现损失后的评价比较滞后,评价的奖励和惩罚效果均不明显。其次,在设定全体员工的绩效考核指标时,没有明确划分对内控的责任,导致无法有针对性地对全体员工开展内控绩效考核,直接影响整个公司内部控制的运行环境,缺乏有效性。
  三、民营中小企业风险导向内部控制体系的优化建议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既要与企业的规模、业务内容及风险特点相适应,又要适度且有效;既要使内部控制体系流程化,依靠制度管控可以切实落地执行,又要对执行的效果建立监督评价机制,才是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正确方向和目标。
  (一)详细梳理业务流程和识别风险
  将内控体系与企业自身的风险相结合,是广大民营中小企业优化内控体系的第一要素。企业应以梳理全业务流程为切入点,启动内控体系的优化流程。   1.业务体系梳理。对业务体系的梳理,就是要明确企业有哪些业务、是如何管理的、流程是如何执行的。流程化既是风险管理的需要,也是提升内部管理效率的需要,是制度落地的具体手段和关键措施。内部控制必须以流程化为前提,内控的流程化必须以岗位为节点,流程化的效果决定了内控的效用。业务梳理建议分两个层面进行:
  第一层面是全员参与层面,公司每一位员工的工作职责与工作流程,就是最好的岗位职责说明书,要求针对每一个岗位编制一份详细的岗位职责说明书,根据岗位说明书,构建一份企业的全业务流程地图。
  第二层面是管理层参与层面,管理层根据企业内各个部门的岗位说明书,形成各部门之间业务衔接的流程,通过衔接的脉络组合,完成一份相互关联且有效的内部业务流程全地图。
  2.风险识别。首先根据企业业务流程全地图,开展详细的风险识别工作。建议借助每个岗位的绩效考核内容进行风险识别,一般情况下,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考核指标的设定,基本上可以作为本岗位的风险管控点。例如对于证照印章管理人员的要求都会包含在没有审批的前提下严禁私自使用证照印章、做好措施防止盗用、禁止在空白处盖章等要求。在中小企业中,把每个岗位的绩效考核指标设计好,就可以覆盖大部分的企业风险。
  其次,管理层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及市场地位,评估自身战略层面的风险。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及战略发展方向,绝对不能一味生搬硬套、追求大而全。
  将所有的风险点全面梳理后,企业应根据重要性原则,对风险进行排序,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对风险进行分级。
  3.制度梳理。针对梳理完毕的全风险内容,再次梳理是否有针对风险管控的相关配套制度,现有制度是否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或企业的变化进行优化调整;而没有制度管控的风险,需要新建制度加以规范。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能够落地执行的前提,必须是流程化、制度化的管理。
  企业应先梳理业务流程识别风险,再进行制度的梳理,而不能相反。否则,现有制度缺失的业务则不会被纳入业务梳理的范畴,导致最终建立的制度体系不完整。
  (二)缺陷诊断
  内部控制体系的缺陷诊断,可以分两个层面进行,一个是完整性,一个是有效性,分别关注的是现有的业务是否有配套的制度进行管控,以及配套的制度能否得到合理执行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1.完整性。这里所说的完整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检查是否所有的业务都有配套的制度规范加以保障。根据重要性原则,企业应将所有的业务进行重要性分类,这里所说的完整性可以理解为是否企业中所有重要的和比较重要的业务都有严格的制度规范进行管控。例如规模较小的企业,一年里对办公用品的需求量很小,每年支出不超过2000元,那么對这种业务就没有必要建立单独的管理制度加以规范。二是单独的一项业务中配套的制度是否覆盖了业务全流程的每个节点,只有每个重点业务的关键节点全部得到覆盖且加以规范,才能保证对风险的管控不出现漏洞。
  2.有效性。有效性诊断的意义是针对各个业务流程制定的规范制度,是否得到有效的执行。如果在执行过程中,出现职责划分不清晰、信息传达不准确、没有明确的执行标准等问题,那么这个制度的建立就无法发挥出有效管控业务风险的作用。要进行有效性诊断呢,有以下方法:
  随机抽取重要业务内容进行有效性测试,模拟业务发生的全流程,在每个关键节点测试制度的有效性,为了保证测试的准确性,可以采用不提前通知的方式,使被测试业务的各个节点上的人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参与测试,从而确保测试结果的真实性。
  根据完整性、有效性两方面测试的结果,编制出企业内控体系的问题报告,前者属于设计缺陷,后者属于执行缺陷。管理层根据缺陷报告,制定和执行相应的整改方案和措施。
  (三)实施优化措施
  根据缺陷诊断报告,企业可以对其内部控制体系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优化的步骤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完整性及有效性优化。针对企业中所有重要业务缺失的制度,进行补充;针对现有制度中无法有效执行的部分,进行修订和完善。对新建制度和修订后的制度,要再次进行有效性测试,才能保证最终风险控制的效果。
  2.构建完善的风险监控系统。一是管理层应该从职责的顶层设计中形成互相牵制的结构。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最重要的首先不是简单地编制出制度的内容,而是要在企业内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之间正确划分职责与权限,从而在内部建立合理的部门与部门、岗位与岗位、层级与层级之间的相互牵制的关系。二是企业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监控机制,设置专门的风险监控部门和人员。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会导致企业面临的风险随时发生变化,因此随时监控企业面临的风险并及时作出反馈和动作至关重要。三是增强全员的风险意识,基层岗位员工就是风险的第一道屏障,在基础岗位中要加强对风险的识别,及时改进工作方法和业务流程,达到规避风险、剔除隐患的最终目的。
  3.加强对内控制度执行的监督。一是有条件的公司应设立专门的部门或人员,例如内部审计部,对全公司的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定期的跟踪和测试,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形成书面报告提交管理层。根据报告内容,管理层不断调整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二是将内控执行与每个员工的个人绩效考核相结合,将年度整体内部控制评价细分为日常岗位内控评价,加入到员工个人绩效考核指标设计中,增强基础岗位、基层员工的风险管控意识,实现全员参与,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4.加强企业内部流程电子化。随着IT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企业中各项流程都可以实现电子化管控,民营中小企业应不断优化各项流程,逐步实现电子化管控,避免人为管控带来的主观因素偏差。同时,电子化流程可以避免信息传递时出现延误、遗漏、不准确等问题,因此在推行内控体系的时候,必须以电子化作为手段,以机控代替人控。
  四、结语
  民营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其长期稳定的发展和竞争力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如今社会,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一个企业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而内部控制体系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一个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高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内部控制体系的好坏直接决定企业的成功与失败。随着经济的多元化快速发展,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更应该加快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做到全员内控,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关于内部控制改善的探索会一直持续下去。
  (作者单位为北京中视浩诚国际广告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罗莉.基于风险导向的中小企业内控问题以及解决途径探索[J].财会学习,2020(13):252+254.
  [2] 赵基全.企业内部控制优化“三步式”方法探究[J].会计之友,2020(12):84-88.
  [3] 周婷婷,张浩.COSO ERM框架的新动向[J].会计之友,2018(17):82-8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2996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