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资产证券化的优势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孙博

  [摘 要]充分挖掘并利用区块链技术的价值已经成为当前资产证券化新的发展趋势。基于此,本文从资产证券化发展面临的痛点及应用区块链技术为资产证券化流程中各环节带来的正面效应角度探讨,提出了资产证券化进一步发展的建议,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区块链技术;交易结构
  0     引 言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资产证券化作为应用区块链技术的重要领域之一,其与区块链技术的完美结合可以很好弥补自身产品结构复杂、参与主体众多、底层资产不透明等不足。资产证券化是一种结构性创新型金融衍生工具,即通过“真实出售”的方式使发行主体将自身某个在未来能够获得稳定现金流的资产与机构自身实现破产隔离,在此基础上将大量的债券资产重新组合打包为新的债券进行发行,其收益来源于基础资产池未来的现金流收益,可以提高原始资产的流动性,实现风险转移和分散的一种融资方式。区块链本质上是一个基于密码学原理的去中心化的数据库,从狭义上看,区块链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顺序相连的方式组成的一种链式数据网络,并基于密码学原理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
  1     资产证券化的痛点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创新的结构化金融工具,可以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提高市场流动性,近年来在我国开始飞速发展。然而,在资产证券化带来一系列正面效应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金融市场、投资者以及监管主体带来许多考验。
  1.1   交易结构导致风险复杂性增加
  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可以转移和分散风险,但是风险并没有消失,只是将风险从证券化发行主体转移到投资者及整个证券化链条上共同承担。另外,由于资产证券化涉及的参与主体较多,结构化过程复杂,交易链条延长,在一定程度上,風险并没有减少,甚至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性会增加。
  1.2   交易链条延长致使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
  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的复杂化和交易链条的延长会扩大终端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也一直是资产证券化行业的痛点之一。一方面,企业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很难保障底层资产的质量,从而引发交易参与各方对底层资产质量真实性的信任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对底层资产缺乏信心,投资者通常只愿意购买大机构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导致发行主体信用评级与项目信用评级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分离,使资产证券化在国内一直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
  1.3   结构化特征带来监管难题
  资产证券化的结构化特征,也会加大监管难度,给监管部门带来新的挑战。资产证券化结构复杂、参与主体众多、交易链条较长、交易过程不够透明、底层资产质量鱼龙混杂,这些都会给监管部门开展的监管工作带来新的难题和考验。
  2     资产证券化结合区块链的优势
  资产证券化的流程大体包括:原始债权的形成—构建底部资产池—结构性重组—产品的发行—债券的存续期(本息偿付、二级市场流通)—产品清算。应用区块链技术之后,企业在资产证券化整个流程中的不同环节均具有不同的优势效用。
  2.1   完善征信系统,提高基础资产质量
  在原始债权的形成过程中,也就是原始权益人对债务人进行风险评估并发放贷款时,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完善征信系统,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债务人的征信情况,从而提高资产证券化中基础资产的质量。具体来说,在原始借款人与贷款人签订贷款合约阶段,借款人和贷款人同意贷款条款,可以在区块链上建立一个新的电子资产并加盖时间戳,所有权信息和其他相关的承保数据都附在条款上。在此基础上,有关贷款的相关信息会自动编码到智能合约中,以管理贷款中的自动部分,记录包括每一单贷款相关的借款人资料、条款、还款合约以及借款人是否如期偿还本息的行为等,并作为电子数据上传到区块链网络中。这种记录一经上传不可修改,有助于完善借款人的征信系统,为贷款人今后的贷款发放提供参考。
  2.2   提高数据真实性,增强资产池透明度
  底部资产池信息不透明,始终是影响投资者投资信心、增加债券发行成本、阻碍监管部门有效监管的关键因素,是制约资产证券化发展的一大难题。而在应有区块链技术之后,从基础资产的形成过程开始,便已经做到交易相关信息全部上链,从源头上解决了数据真实性问题。在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形成初期,集合大量原始权益资产组建资产证券化的底部资产池,在这个过程中,原始权益人可将选定基础资产池中各资产的数据写入网络节点中,使用联盟链技术为各参与方部署区块链节点,使各参与方拥有均等的读取数据的权利,从而实现底部资产池的透明化。
  2.3   引入智能合约技术,提高风险防范效能
  在组成底部资产池之后,债券发行人为获得投资者青睐,往往需要对发行债券进行结构性重组,从而提高债券信用评级,降低发行成本。结构性重组的一个核心环节就是信用增级,在产品的信用增级过程中,发行主体往往会为证券化产品构建一个加速清偿机制,即当出现一些特定事件(信用事件)时会触发该机制,如发起人破产、基础资产违约率达到一定比率时,此时信用触发机制生效,为优先级证券的偿付提供充足保障。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相关人员的跟踪监管不及时、操作失误或受利益驱使等,该信用增级措施的实施效果仍有所不足。而应用区块链技术,尤其是“区块链2.0”——智能合约技术,可以很好地补足这一短板。智能合约是对原有区块链技术的一种升级,简单来说,智能合约就是在满足一定合同条件时就自动执行的程序,可以减少恶意和偶然的异常情况发生。资产证券化可应用智能合约设置条款,将资产证券化的加速清偿机制等信用增级措施和资产证券化的收益分配、债券交易、产品清算等流程节点纳入其中,经智能合约各方达成共识后上链,一旦满足合约条件,便自动执行,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信用增级措施的安全保障效用,排除交易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干涉和影响,提高整个资产证券化过程的运行效率。   2.4   减少信息不对称风险,促使产品定价合理化
  传统的资产证券化过程,由于投资者和发行主体对产品信息的掌握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很多投资者会对产品抱有不信任的态度,这往往会导致产品价值被低估,而应用区块链技术之后,可以实现交易过程透明化,减少信息不对称风险。通过交易信息全部上链,将交易链条全程透明化,每个链条的数据拥有一个自己独特的哈希值,由数据上传者运用私钥进行签名并公布数据公钥,链条中其他节点均可根据哈希值和公钥对数据进行验证,从而保障数据的真实性和不可更改性。一方面,随着产品透明度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会消除投资者对产品信息的不信任感,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会显著提升,从而引导产品定价更加合理。另一方面,交易过程透明化之后,自然会增加二级市场的活跃度,会有更多投资者参与到二级市场的交易,从而确保资产证券化的定价更多由市场决定,使定价更能反映出债券的真实价值。
  2.5   应用去中心化网络,保障交易安全性
  在产品的发行过程和后续的交易过程中,运用区块链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交易安全。传统的网络化交易过程大多属于中心化交易,若其中一个节点出现问题,则会造成整个交易系统瘫痪,难以保障交易安全性。而区块链网络属于点对点交易网络,具有去中心化特征,网络中的资源和服务分散在所有节点上。因此,运用区块链技术的资产证券化,参与主体每完成一笔交易都会通过互联网金融点对点借贷平台(peer-to-peer lending platform,P2P)网络传送到整个区块链网络中,即使其中的任一节点遭受攻击瘫痪,也不会影响整个区块链网络的正常运行,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资产证券化交易的网络安全性。
  3     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资产证券化的建议
  3.1   监管部门入链,解决监管难题
  可将相关监管部门引入每个资产证券化交易的区块链网络节点中,作为整个交易过程中信息共享的一员,拥有与其他交易主体同等的查看交易信息的权利。通过应用区块链技术优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由于资产证券化的结构性特征给监管部门带来的监管难题,同时可以使监管部门更精确、及时地掌控资产证券化带来的潜在风险,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风险防范工作,最大限度地为投资者权益提供安全保障。
  3.2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区块链存储能力
  由于区块链技术本身面临存储能力不足的技术缺陷,而资产证券化的底层资产池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据集合体,再加上在资产证券化的交易过程中还会产生源源不断的交易信息,若区块链的存储规模不足以容纳所有的账本信息,反而会制约资产证券化的发展速度。据此,未来需要加快对区块链技术的升级,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区块链存储能力,以更好地适应资产证券化发展。
  3.3   建立信息审核机制,提高入链信息准入门槛
  在区块链网络中,信息一旦入链便不可更改,能够保护交易信息的真实性,但如果入链信息一开始便有意或无意地作为虚假信息入链,由于其无法修改的特性,反倒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潜在风险。因此,企业应在数据入链环节建立信息审核机制,从数据上传的源头对相关信息进行审核,防止错误信息上传,保障交易安全。
  主要参考文献
  [1]管同伟.区块链在资产证券化风险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新金融,2018(1):27-33.
  [2]朱逸清.区块链及金融科技在资产证券化投资风险防范中的设计和应用[D].杭州:浙江大学,2019:8-16.
  [3]刘海南.基于区块链的资产证券化服务平台构建研究[D].北京: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2019:19-29.
  [4]段照康.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中应用模式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学,2019:33-36.
  [5]温胜辉.区块链在资产证券化领域的应用前景探究[J].债券,2018(3):56-6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3926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