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导因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汪海滨

   摘 要:文章依据2009年安徽省对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的评价,分析了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归纳了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指出产生诸特点的原因,最终给出加速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力求为安徽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县域经济 特点 导因 建议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222-03
  
   党的十六大作出了大力发展“县域”的战略部署,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规划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基本思路,在其大背景下,分析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研究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给出政策性建议,对于加速安徽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第一,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以县城、乡镇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城乡兼容的经济。因此,从范围角度理解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以行政区划来衡量的区域经济。
   第二,县域经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能动性和地域特色,并且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因此,县域经济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市场经济主体。
   第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在县域内进行资源配置并且发挥着基础作用,获取竞争优势,从而使县域保持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县域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
   (二)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可以不同的角度去阐述。从“综合竞争力”角度去考查县域经济,依据2009年安徽各县综合竞争力排名,可以描述安徽省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
   从个体角度看,安徽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2009前十位的是:肥西县、当涂县、无为县、肥东县、凤台县、宁国市、濉溪县、天长市、涡阳县、萧县;61个县的发展不平衡性较大。
   从总体角度看,安徽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滞后性和结构不合理性。
   二、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导因
   (一)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1.特色产业集群的县域经济。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不但强调企业在空间或地理上的集聚,而且更多地强调企业间的相互联系和促进关系,集群内部企业之间、集群与外部经济系统之间是互动发展的关系。集群发展能够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根据集群内部精密的产业链,能够实现低成本、高产出、低消耗、高效率、可循环的发展模式;能够增强企业之间的关联度促进企业之间共享资源和互换产品,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产业集群作为地区发展的思路,把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把分工的专业化与交易的便利性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有效的产业组织模式,对安徽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安徽省汽车及配件的集群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2.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全省。按可比价格计算,2008年全省县域GDP比上年增长了13.9%,增幅比全省高1.2个百分点,延续了自2005年以来增速快于全省的态势,其中一、二产及全部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5%、21.2%和24.5%,增幅比全省高1.3、4.8和6.2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6%,高11.4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增23%,高2.8个百分点;利用省外资金增长82.3%,高33个百分点;外贸出口增长51.9%,高23.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长30.2%,高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9%,高0.9个百分点;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19.6%,高0.7个百分点。
   安徽县域经济的高速度发展无疑对推进安徽经济跨越式发展是有利的,从宏观的层面说有利于财政收入、拉动GDP的增长和增加人民收入,从微观的层面说有利于企业吸引外资投资、引进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力。
   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2008年,安徽省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323.2亿元,增长10.9%,对安徽省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近年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仅优化了安徽省的第三产业结构,对于助推安徽省第一、第二产业的升级起到了积极作用。
   4.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1)安徽县域经济与周边省份县域经济对比的差异。经济规模水平低。2007年,安徽县域GDP3491.3亿元,占全省47.5%,比河南、湖北、江苏分别低23.1、3.3、4.6个百分点。工业化程度低。2007年,安徽县域的工业增加值为1109.9亿元,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8%,低于河南19.3个百分点,低于湖北1.1个百分点,低于江苏20个百分点。财政压力大。2007年,安徽县域的地方财政收入143.3亿元,人均301.6元,比河南低104.3元,比湖北低3.4元,比江苏低1309元。消费市场不旺。2007年,安徽县域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7.6亿元,人均2163.5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相当河南的38.4%、湖北的51.3%、江苏的30.3%,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河南低1160.2、比湖北低2162.9元、比江苏低4756.3元。
   (2)安徽县域经济与全国县域经济平均水平的差异。从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比较看:2006年,全国县域平均人口规模46.4万人,GDP 64.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7.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28亿元;同年,安徽县域的平均人口规模77.1万人,比全国要多30.7万人;GDP为46.9亿元,比全国少17.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6.9亿元,比全国少10.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75亿元,比全国少0.53亿元。从县域人均水平比较看:由于安徽县域的人口在全国名列最后县域人均水平就更低。2006年,全国县域人均GDP达13938.1元,人均第二产业增加值5869.7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492.2元,而安徽县域的人均GDP仅有6087.6元,人均第二产业增加值2187.3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仅为226.7元,较全国平均水平分别少7850.5元、3682.4元和265.5元。
   (二)产生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特点的导因
   1.改革过程中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安徽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其变化趋势与配第―克拉克趋势相吻合,三次产业格局由原来的“一、二、三”,调整为“二、一、三”,再调整为目前的“二、三、一”,产业结构不断地优化,结构的调整对经济的影响巨大。
   安徽县域产业布局规划不断完善,安徽各县提高要素配置的集约化水平,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产业集聚的核心是突出主导产业培育,紧紧围绕当地重点企业的情况,列出产业配套“清单”,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着力做大主导产业,进一步完善政策激励机制,积极制定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的具体实施办法,强化挑商选资,对引进符合本地产业发展规划的重大项目和关键配套项目,在用地、融资、审批、服务等方面予以优先,对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成效显著的乡镇予以奖励,形成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的利益导向。
   2.我国由二元经济结构到多元经济结构的变化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由传统农业社会到二元结构,再到工业化社会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安徽是农业大省,随着经济的快速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相对比重不断减小,工业、服务业人口不断增加,城镇化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这有利于安徽走出二元经济结构,向着现代工业迈进,这对安徽县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县城是城市化的中心纽带。

   3.导致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是多元的。安徽的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一些不足,导致安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滞后性和相对水平低下,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观念、意识守旧,抓不住或找不准机遇,没有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培育市场竞争不多,忧患意识较差,成为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二是一些落后的县不仅在区位上处于劣势,而且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相对滞后,这就导致这些县在区位竞争中处于劣势,缺乏投资竞争力,难以吸引大型项目落户,招商引资的难度较大。三是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它们的支柱产业较为薄弱,缺乏鲜明个性,特色产业不突出。表现为大型的工业企业少,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支柱产业发展缓慢,产品缺乏知名度,市场影响力较小,工业产业化链较小;农业上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不能形成规模,一家一户的经营和发展,不能形成合力向纵深发展,形不成有特色的本土优势,导致在市场经济中总是处于劣势,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四是由于区位、信息、经济基础等条件差,农村改革、国企改革滞后,经营机制、人才机制、融资机制不顺,对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明显不够,经济增长点匮乏。中小企业贷款难,民营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严重不足,仅靠自身发展缓慢,许多好项目、好企业无法发展。
   三、加速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夯实县域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基础
   1.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首先,建立优质农产品原料基地。在农业资源丰富地区,应大力构建小麦、水稻、“双低”油菜、牲畜等生产基地;沿皖江地带,发展水产品养殖基地;其次,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把阜阳、亳州地区建设成为粮油食品加工基地、现代中药基地和缫丝基地;再次,扶持和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注重先进加工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培养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摆脱出售初级农产品进口高级农产品的不利局面。同时,努力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销售一体化产业链条。
   2.构建农业产业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物流体系,逐步形成以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为主体,以集贸市场为支撑,以要素市场为辅的贯通城乡、功能配套、高效畅通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一批大型涉农商贸企业集团,改造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现代农业物流中心,逐步形成联通全省、辐射全国的农产品连锁配送体系和电子商务网络。
   (二)强化县域经济发展的地方特色
   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命在特色,出路也在特色。因此,在实施特色产业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推行“一村一品”入手,逐步引导使其发展为“多村一品”、“多乡(镇)一品”由此而形成由几个特色产业为主导的县域特色经济构架。以龙头企业之力带动形成从农户到企业、从原料到产成品的完整的产业链,走规模化、品牌化、名牌化的道路,集中人力、财力、资源优势,把“特色”做大、做强、做成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最终实现用几个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社会的整体大发展。
   各县要充分发挥和利用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在县域经济结构调整中突出特色,在发展中创造特色,在扬长避短中培育特色,在资源整合中打造特色,在科技进步中提升特色,努力打造特色产业体系,把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变为竞争优势,加快形成优势明显、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的区域板块经济,走出一条切合本地实际、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特色化之路。
   (三)引导县域经济的集群发展
   1.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要逐步完善农业产业化体系,加快传统轻工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进一步发展纺织、塑料、家电、医药、食品和饮料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以及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
   2.现代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安徽应以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和建材等优势资源为基础,逐步延伸产业链,发展以电力和煤炭为核心的能源工业、钢铁为支柱的材料工业、汽车为龙头的机电工业,形成以资源为依托的现代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3.新兴产业的产业集群。要以优化结构、拓展领域、扩大总量、提高层次为重点,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信息、科技文化、房地产、咨询服务、产权交易、生态环保和旅游等新兴产业,逐步形成以传统产业为基础,新兴产业为支撑,布局合理、城乡统筹发展的产业新格局。要强化产业链连接意识,发挥本地企业产业配套的地缘优势,要以既有产业优势又有相互关联的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快产业集群主体区块建设,增强产业聚集的规模,使其成为集群研发、创新、交流、信息、物流等中心。同时,要进一步强化第三方物流和逆向物流管理,降低集群企业物流成本,整合区域物流资源,形成高效的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配送体系,提高区域产业的综合竞争优势。
   (四)加强科技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力度
   技术的创新与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经济增长可以由劳动力投入的增加、资本投入的增加而实现,也可以由这些投入要素产出效率的提高而实现。前者是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后者是内涵的扩大再生产。为了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投入要素很重要的,但由于资源总是稀缺的,因而通过提高投入要素的产出效率来支持经济的持续增长是世界各国共同努力的目标。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率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途径。
   安徽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技术的支持,在吸引外来的先进技术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是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创造自己的核心技术,要有更多的像奇瑞汽车一样的自主研发,虽然前期的投入过大,但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之后,我们的竞争力就会增强,我们的品牌才会增强。技术的创新靠人才,各县应该积极做好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同时我们的人才要有支持中西部发展的信念。
  
   参考文献:
   1.王俊豪.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徐杨.基于特色产业集群的县域经济发展途径探究[J].对安徽省最大的汽车配件产业集群的个案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08(9)
   3.安徽城市经济学会与区域发展研究所,安徽财经大学与区域经济研究所.安徽县域经济竞争力报告200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安徽县域经济实证分析与发展研究.2008.6.4
   5.吴子稳,庄德林,傅为忠.安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分析及调整对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7(2)
   6.马春文,张东辉.发展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钟新桥,高飞,温如春.安徽省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J].科技创新月刊,2010(2)
   8.马春文,张东辉.发展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安徽铜陵有色股份金口岭矿业有限公司 安徽铜陵 244000)
  (责编:贾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6773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