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杨林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我国面临的“三农”问题的重要目标和手段。文章通过调查分析山西省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山西省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达到实现我省新农村建设逐步健康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财政支持 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230-02
财政支农支出是地方政府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山西作为中部一个落后省份,具有自己独特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在新农村建设中也应该因地制宜,采取适合本省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政策与措施。因此,本文立足于山西,研究山西财政如何支持新农村建设,带动全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山西省财政支持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山西省财政支农总体上来说是呈上升趋势的。纵向比较,山西省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在过去的10年有了大幅度的增长,由2001年的10.3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54.17亿元,增加了4.2倍,使山西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稳步的发展。
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我省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是比较落后的。通过与中部各省的横向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山西省在财政支农上的支出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其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并不高,特别是与江西省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甚至还不及印度、泰国、巴基斯坦等国的水平。这样的投入使得山西省的新农村建设滞后于中部其他各省。
二、山西省财政支持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财政支农支出的总量不足。这些年来,政府用于农业的支出,其绝对量的确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这将有利于我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其增长速度远远低于财政总支出的增长,并且财政支农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也并不高,平均保持在8%的左右,据统计,发展中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占财政总支出比重一般保持在10%左右,山西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明显低于这一水平。财政支农支出比重的下降,尽管与近年来机关事业单位大幅度提高工资有密切关系,但与变得越来越突出的“三农”问题相比,支农资金总量所占比重还是显得较低,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总量不足。
2.财政支农的结构不合理。生产性支出少,非生产性支出多。随着财政农业投入的增加,农业部门行政事业性支出也增长迅猛,而用于农业科技投入的支出比重却很低,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和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占财政支农的比例都比较小。忽略了农业生产科研方面的投入,也使得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这种支出结构在财政规模有限的情况下, 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科技投入、农业服务体系建立以及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和其他生产条件的优化,必然导致农业生产后劲不足。
财政支农支出地区结构不平衡。长期以来,山西省各地方财政支农支出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没有统一的计划和依据,在实践中表现为:纵向上比较,各地方财政支农支出无论是从相对数还是绝对数上看,其不同年度时高时低,波动性很大,这不利于各地农业的发展;横向上比较,不同地区的财政支农支出规模大小不一,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这将影响全省农业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
3.财政支农的资金使用效率低。从总体上看,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上普遍存在着中间环节多,资金在途时间长,运行缓慢,资金到位率低,时效性差,监督手段落后,资金使用效益低等问题。分配和管理支农资金的机构多容易导致资金的分散,削弱了支农资金对农业的有效支持和保护。同时,由于各部门机构沟通不足,最后容易导致的后果是不同渠道的投资容易造成重复和交叉,大大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另外,财政支农资金到位率不高,资金使用追踪反馈差也是我省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一拨、二转、三不管”的问题十分突出,出现只见投入不见产出,只有拨款没有效益的局面。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山西省近些年农村经济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农村经济底子薄弱,与全国整体水平相比,仍属于落后地区。财政体制应不断改革,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支持山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山西省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
1.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支持农村生产力发展。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山西省财政支农支出明显不足,财政支农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偏低,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政府始终是农业投入的重要渠道,而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则是政府支农的主要手段。因此强化财政支农职能作用,完善财政支农政策手段,首当其冲地就是要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这是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具体来说,政府要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各级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比重,尽快形成新农村建设的稳定资金来源,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因此,通过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提高财政支农比重,健全财政长效投入机制,将进一步推进山西农村可持续发展。
2.突出财政支农重点,调整财政支出支农结构。在逐步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的同时,还必须调整支农资金在各个产业部门支出的分配结构,增加对农业投入的比重,保证倾斜投入重点。山西财政支农投入重点应该放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与新技术新品种开发推广和科技三项费用等生产性方面的支出。因此,计划部门应调整支农资金的投资结构,不仅要对投资总量进行适当调整,而且要在增量结构上向农业倾斜,压缩农业部门行政事业性支出,使新增资金重点用于农业。
3.加强涉农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已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财政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职能作用,影响了在支农资金的效益发挥。整合各类财政支农资金、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监督约束机制以此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己势在必行。
政府财政支农资金“分块管理”模式是造成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要改变目前这种现状,就必须从改革现行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入手,变分散管理、部门分割为统筹安排,变各自为阵为集中管理,积极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减少资金分配和管理环节。
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情况的考核和监督。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对转移支付资金运用的经济社会效益进行考察和评价。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与惩罚制度,规范资金分配程序,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管理制度,强化转移支付管理的权威性,对使用不当、截留、挪用、挤占、克扣转移支付资金的现象依法处理。同时,应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的社会监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山西省新农村建设应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明确基本思路。财政要以“加大支农力度,创新支农机制”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围绕这一基本思路整体部署,分步进行。首先,确保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问题,充分调动各方资金,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扩大资金来源;其次,科学合理地调整支农结构,突出支农重点;再次,完善管理体制,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率。这样,在全省上下齐心合力、共同努力下,新农村建设将不断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孙文基.财政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9(9)
2.易洪海.地方政府财政支农的影响因素研究[J].求索,2010(1)
3.徐香兰.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中国财政,2009(5)
4.张学芳.山西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建议[J].山西财税,2008(1)
5.王盛.新农村建设财政资金管理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4)
6.刘群,耿传刚.山东省地方财政支农状况探析.岱宗学刊,2005(9)
(作者单位:西山煤电集团物资供应公司 山西太原 030053)(责编:贾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58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