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基础仍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 刚
投资者心理预期的恶化是A股本轮调整最核心的原因,但预期的基础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上证指数2006年上涨了112%,2007年上涨了104%,今年以来则下跌了21%。特别是2月中旬,被视为牛熊分界的年线也被击穿,关于中国股市是“牛市下半场”还是“熊市上半场”的争论纷纷出现。
不过,简单以下跌幅度和技术指标来判别牛熊转化并不合适。即使是在成熟市场的牛市过程中,也存在着大幅波动和调整。例如,美国在1942年-1946年、1957年-1961年和1982年-1987年的牛市过程中,都经历了大约20%左右的回调。台湾、日本更经历过接近40%的短暂回调。所以,跌幅不是关键,关键在于牛市的基础是否依然存在。
过去几个月可谓股市的多事之秋,先有次贷危机和雪灾的影响,后有再融资传闻引发的震动,但这些促发市场下跌的诸多事件,并不能成为决定牛市方向的核心因素。
例如,今年2月再融资成为影响市场的主要因素。人们深深陷入对再融资的恐惧当中,几乎是逢“再”必跌。然而,去年市场也曾经历过再融资风潮,但当时却并没有因此受到负面影响。再融资显然不是导致牛市结束的原因。金融资产价格是风险因素决定的,而不是资金供求决定的。
如果当前发生的诸多事件并不是决定市场走向的根本因素,那么,是什么导致本轮市场的大幅调整呢?或者说除了上述事件,在过去几个月的调整中,还有什么东西发生变化了呢?那就只能是投资者心理预期的恶化,包括对未来中国经济、公司业绩、市场估值等一系列关键判断的改变。
这种改变导致了对A股信心的丧失,导致了资产风险溢价的提高。这才是A股本轮调整最核心的原因,而其他事件充其量是触发因素。
但从根本上看,人们预期的基础发生变化了吗?我们的判断是,2008年各类经济指标都会从2007年的峰值上回落,但并不意味着基本面走坏,人们对宏观调控的担忧可能是反应过度了。当然,解铃还须系铃人。未来市场能否回转,还取决于投资者市场信心的恢复、投资共识的重建和对经济预期的修正。
从宏观经济走向看,虽然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处于峰值位置,此后经济增速会和缓回落,但依然将保持高速平稳的增长。当前支撑中国经济继续增长的因素依然充分。
首先,经济结构在不断优化,扩大内需的战略初现成效。去年消费对GDP的贡献首次超过投资,初步估计,在11.4%的GDP增长中,消费、投资、净出口分别拉动4.4、4.3、2.7个百分点,而今年内需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将更为明显,这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
其次,经济增速不会出现大幅滑落。政府换届、“奥运景气”将有力地推动经济发展,并对冲外部经济减速对国内增长的影响。
第三,支撑中国经济成长的长期因素依然存在,如城市化、人口红利及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长线机遇等。
从企业盈利和估值看,过去五年国有规模以上企业利润年均增长30%,2007年工业企业利润占GDP比重达到11%。由于今年预测工业企业利润增长依然高过名义GDP增长,整体经济的盈利能力(企业利润/GDP)还会进一步上升。而近两年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长也在40%-50%,2008年上市公司整体业绩虽然增速减缓,但预计业绩增速仍达到30%。一直被诟病的中国股市高估值也得到了缓解。去年年初的滚动市盈率是23倍,去年三季度最高曾经一度上升到40倍。但随着2008年预期业绩增长和近期市场回调,当前滚动市盈率又回到了一年多以前的原位,估值回落为未来牛市延续预留了空间。
另一个影响人们预期的因素是宏观调控。我们判断,未来的政策取向更可能是构建“紧货币”和“松财政”的政策组合――从紧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对付经济下滑的威胁。
据一位央行负责人的表述,预计2008年银行贷款增长率低于2007年。那么,低于2007年16.1%的信贷增长率就可以理解为“从紧”,这样的限制与2007年相比并不苛刻。因此,对银行业并不构成利空。而宽松的财政政策方面,通过减税、发行国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刺激消费等,更能促进内需增长。
当前与2004年宏观调控时期有两点相似,即都面对着经济减速和通货膨胀,但这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滞胀。第一,经济增长大趋势没有改变;第二,可控的通胀只改变了利润分布,而不是恶化盈利。我们判断,当前市况下得益于涨价因素的内需型板块会保持强势,而随着未来通胀趋缓和GDP增长延续,以银行、地产、钢铁、机械为代表的周期性股票的长期价值,将重新得到机构投资者的认可。
作者为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158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