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江河污染应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君卓

  应当仿效国际经验,建立江河污染应急措施
  
  2005年11月13日下午1时30分左右,位于吉林省吉林市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的苯胺车间,发生了剧烈爆炸,引起大火。在短短五个小时内,陆续发生了大小爆炸15次之多。火灾能引起空气污染,也能引起地表水污染。
  工厂发生火灾后对地表水造成的污染,主要是在灭火过程中降落下来的消防水;水中不仅会含有爆炸地点的各种化学品和各种燃烧不完全的中间产物,还含有地面污物。
  大量的消防水可能来不及通过厂内污水处理设备按程序经过处理后再排出,而是直接涌入厂内的排水管网直通地表水;如果水量过大排水管网无法容纳,或是管网被污物堵塞,消防水就会淤积在地面并直接流入附近的地表水中。
  积水无论通过排水管网还是地表径流,肯定都是奔向仅有数百米距离的第二松花江。流入第二松花江的污水中,含有事故车间排出的苯、硝基苯、苯胺等苯类化合物,在江水中的浓度一度超过国家标准300倍之多,松花江水被严重污染了。不久,污染物在第二松花江内形成了80公里长的污染带顺流而下,继而污染了松花江,并继续往黑龙江流去,再往前就要进入俄罗斯国境内。
  苯是挥发性有机物,具有芳香味,微溶于水,进入人体内可引起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眩晕,也可引起嗜睡、酩酊状、步态不稳等症状。长期接触苯,会使皮肤干燥、发红,可出现疱疹,产生皮炎甚至皮肤皲裂。苯在肝脏内能得到分解,但摄入量大时也能损伤肝脏,使肝脏功能异常。长期通过呼吸道吸入苯,能引起白血病(血癌)。苯通过饮水从消化道进入体内是否也会引起白血病,目前尚未见报道。
  苯胺和硝基苯都是由苯转化而来的,挥发性都比苯弱,溶水性都略强于苯。苯胺具有烧灼味的特有臭气,硝基苯具有苦杏仁气味,二者在人体内都能将部分血红蛋白转变为高铁血红蛋白,使正常的血红蛋白变性,降低带氧的能力,造成机体缺氧,出现青紫,严重时出现昏迷。苯胺和硝基苯也都能引起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肝脏损伤、神经系统受损等。苯胺和硝基苯都可在肝脏内代谢转化成氨基酚,苯胺的转化快,硝基苯的转化慢。苯胺和硝基苯都是脂溶性很强的化合物,极易被皮肤吸收;所以,二者通过皮肤引起中毒的速度要比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引起中毒的速度快得多,尤其是硝基苯。
  由此可见,松花江水受到苯胺、硝基苯的严重污染后,不仅应当防止进入人消化道,也要防止与皮肤接触;也就是说,不仅应禁止饮入,也应禁止使用。
  哈尔滨市于11月21日向全市紧急发出了临时停水公告。当时虽未能告知停水原因的真相,但眼看污染带即将逼近,全市300多万市民健康面临威胁,必须让市民立即储存饮用水。果然,两天后,11月24日凌晨5时许,污染带前锋就到达了哈尔滨市集中供水的取水口。
  对于江河污染的应急措施,国外也是有先例的。19年前发生的莱茵河污染事件就是个典型例子。
  1986年11月2日零时19分,瑞士巴塞尔市的桑多兹化学公司的956号仓库突发大火。仓库内储存着1250吨农用化学品,多数是剧毒物质。大火蹿起60米高,燃烧范围约达1.6公顷,火势很大。消防员们从莱茵河里抽提河水灭火,灭火过程中的大量消防水降落到地面。消防水中含有大量化学物质和灭火剂。这些污水堵住了仓库区的下水道,并溢流到地面,流进了莱茵河。据统计,这次火灾将18吨汞和30吨农药排入了莱茵河。
  此时,沿岸各国都立即采取了紧急措施。最靠近巴塞尔市的法国严令禁止渔民捕鱼,并告知牧民不得在沿河地带放牧;西德切断了以莱茵河为水源的供水系统,并用消防车运送饮用水给沿岸的城镇居民;位于莱茵河下游的荷兰立即下令关闭所有与莱茵河相通的河口,并用井水和储存水供应居民;英国虽不是莱茵河流域国家,但因位于北海的西岸,也早早派出船只在北海待命,准备随时跟踪和监测有害物质对北海的污染――每个国家的水源防护措施都相当及时、到位。
  莱茵河污染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惨重的,但是,沿岸各国的居民在饮用水源方面都得到了安全保障。那么,从吉林市以下到哈尔滨市以上的沿岸居民的饮用水安全措施,又是如何保障的呢?
  松花江之痛,痛定思痛,除了总结这次事故的经验教训,还有很多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观察。
  例如,江水中的苯、苯胺、硝基苯的浓度都在逐渐降低,它们是自净了呢,还是转化为二次污染物了?如果形成了二次污染物,能否进入水生物的体内?会否产生迟发危害?
  这些都值得继续调查研究。所有调查研究结果都是可贵的资料,是为控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积累的科学依据。
  
  作者为北京大学医学部劳动卫生学与环境卫生学系教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185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