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好公司和好股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文杰

  从股票市场的表现来看,投资者明显更青睐竞争中形成的寡头公司,因为权力寡头,产品价格等受到严格制约,缺乏想象力,属于产业资本有兴趣而股票资本没兴趣的领域。
  
  对于一家上市公司,往往有好公司或好股票两种称呼,前者是从产业角度来说,能够在市场中通过出售产品或服务为股东获取较丰厚的利润。后者是从资本市场角度来说,能够使股票市场中的参与者较容易的获取价差收入。只是,由于产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不同属性,使得好公司不一定是好股票,好股票也未必是好公司,这就要求我们在判断一家上市公司的产业属性之余,还必须考虑它在资本市场的金融属性。前者需要通过行业、运营模式、管理等等角度进行分析,盈利是第一位,所以毛利率很重要。后者需要通过基本面、资金面、政策面、情绪面等方面综合考量,能上涨最重要,所以盈利之外,弹性、故事等,都是重要的因素。
  从产业的角度而言,盈利是最艰难的,只要有盈利,就可以吸引产业资本的进入。但从股市的角度看,一家上市公司盈利并不难,难的是能否每年都有较快的增速,而且是持续的。产业资本可以接受100元每年赚10元,但股票资本却只能接受第一年赚10元,第二年要赚11元,第三年要赚12.1元。产业资本可以满足于单利,股票资本追逐的是复利,创造复利的时间才是有价值的时间,才能够滚雪球。
  不同资本的属性,有着不同的需求,这样也造就了好公司与好股票之间的差异。这使得我们在股票市场几千只股票中,经常显得无所适从,无从下手,好在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决定了“好公司更可能成为好股票”的逻辑依然有效,使我们能够遵循一定的逻辑,找到好公司,然后买入,等待它的好处被市场发现,或者经过一些方法让市场发现,从而得到其他人的认可并买入,实现好公司变成好股票的过程。
  鉴于选择好股票的复杂性,我们尝试先选择产业上的好公司,解决炮弹的问题,然后再依据不同时期的市场特点,最终决定投向哪个投资标的。这是因为我们相信简单的大数法则,好公司更可能成为好股票,坏公司即使成为好股票,需要付出的代价也更高。对了,这里的坏公司不是绝对的,只是相对于好而言。而好公司,也是相对于坏公司而言,都是相对的,不用在这里纠缠不清,因为鸡生蛋,蛋生鸡,是个死循环。
  出于这个出发点,我们尝试从产业的角度整理一下筛选好公司的原则或方法。这里所谓的原则与方法的术语,都和管理学更贴近,而非经济学。而管理学大师迈克尔・波特的著作《竞争优势》,恰好符合我们选择好公司的逻辑初衷,所以我们暂且把本系列命名为“竞争优势”,以与之前的“常识”系列相区分。这也意味着我的学习范围,由原来的宏观、策略范畴,逐渐转移到公司的范畴,想要做一名合格的资产管理者,这可能是必经之路。正是由于学习的缘故,这个竞争优势系列探讨的意味更浓,出错的概率更大,更需要大家多多指教了。
  我们所讨论的竞争优势,就是在一个行业内,一家公司之所以超越其他公司的核心所在。一个行业往往都有行业平均收益率,既然是平均,就意味着有的公司高于平均,有的低于平均。竞争优势就是要寻找出高于平均的原因与逻辑。我们打算从技术优势、渠道、营销、集中度、商业模式、管理、门槛等角度进行阐述,并尽力在每个角度都能找到相应的案例进行讨论。正如你发现的,以上的角度简单而“粗暴”,而且经常有重合,这是因为一方面这也是我的一个学习过程,角度的混乱是由于学习过程中思维的混乱。另一方面是,一家公司的竞争优势,往往不是从一个角度出发,往往具备多种竞争优势融合而成的综合竞争力。所以在写作的过程中,以上的角度不是固定的,可能会增加,也可能会删除,希望在本系列讨论结束的时候,我们能够整理出一个更像样的逻辑出来。
  技术优势是最容易理解的,领先的技术往往意味着强大的竞争优势,意味着高昂的毛利率,意味着微笑曲线的两端。微软与苹果就是20、21世纪的两个真实案例。但恰是这两个公司,不但告诉我们技术给予的竞争优势,也能让我们发现,这个优势也是有期限的,再尖端的技术也会被超越,这只是个时间问题。20世纪,PC操作系统谁能与Windows争锋,UNIX,LINUX最终不成气候,微软独孤求败几十年。可是谁能想到在移动时代,Apple的MacOs系统,开始逐渐抢夺它的霸主之位呢?
  技术优势是从产品角度出发,而渠道则是从销售角度出发。工厂里好的产品,到消费者手中好的消费品,这之间的中间环节,同样也是产生价值的场所。渠道的价值与力量,在苏宁成功之后,才真正引起人们的注意,其实这与国外引进的超市是相同的原理,只不过苏宁的财富故事让我们更能切身体会。除苏宁外,还有众多的公司在渠道领域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这是它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资源禀赋,如支付宝拥有的是货款的渠道,当当网是图书的渠道,阿里巴巴是各种小商品的电子渠道,京东商城则主要是家用电器的电子渠道,还有义乌商品城是小商品的传统渠道,大银行形成的金融分销渠道等等。渠道就是资源,就是禀赋。
  营销经常被与销售相混淆,其实这是另一个层面的竞争优势,想一想,有什么产品本质上与其他产品没什么差别,但就能卖出高价,大家更喜欢买的呢?中国代工生产的皮包和贴上LV标牌的皮包差别在哪里,就在于营销所塑造的形象不同。为什么年轻人更喜欢百事可乐,而巴菲特这样的老年人更喜欢可口可乐呢,因为营销的差别。谁能说得出娃哈哈的矿泉水与农夫山泉有什么差别么,后者真的有点甜?不知道,确定的是后者的价格高于前者。营销就是力量,它能产生价值,拥有价值。
  集中度这个概念我纠结了一下,因为本意是要说垄断与寡头,但觉得集中度能够涵盖这两个概念,无论垄断与寡头的地位是如何获得的,都意味着集中度的提高。集中度的提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权力给予,坐享其成,但要受到权力的监管及制约。另一种是通过市场竞争获得,遍体鳞伤,但能获得市场自由。前者如石油石化、商业银行、电力公司、通讯公司等,后者如格力电器、美的电器、三一重工等。从股票市场的表现来看,投资者明显更青睐竞争中形成的寡头公司,因为权力寡头,产品价格等受到严格制约,缺乏想象力,属于产业资本有兴趣而股票资本没兴趣的领域。寡头之所以能获得超额收益,是因为其行业地位给予的市场份额及产品议价能力,能使其获得高毛利率,这是丰厚利润的来源。
  商业模式是个有意思的话题,这个角度能让我们摆脱技术之类的形而上问题,因为商业模式能让一个夕阳行业的公司活得很好,正是商业模式使得“只有夕阳的行业,却没有夕阳的企业”。那么多的酒店,为何如家能够崛起;那么多的火锅店,为何海底捞就能崛起;同样是卖书,当当就何比新华书店卖得多?这就是商业模式问题,这是个大课题。
  管理产生效益。有理想的管理层,能让我们寄托更多的理想,而没有理想的管理层,不可能实现别人的理想。乔布斯离开前后的苹果就很有代表性。管理的效率,不仅体现在各项费用上,对于公司运营的隐形影响也同样不能忽视。老态龙钟的管理带来蹒跚的增长,这是个逻辑;活跃积极的管理能承载更快速的成长,这也是一个逻辑。这方面,比较一下伊利与蒙牛的差别,就能体会管理对效益的影响。
  门槛分为进入门槛和退出门槛。这样的门槛可以由以上任何一个角度构成。门槛的高低,意味着进入和退出的代价,也往往意味着毛利率的高低。只是这其中还要审慎分析,不同的竞争优势形成的门槛是不同的,往往较高的进入门槛,也意味着较高的退出门槛,利益与成本相对应,比如重工业,资金就是门槛,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入,这阻挡了很多人的进入。但同时,退出亦是艰难的。我们是否能找到进入门槛较高,退出门槛较低的行业或公司予以关注,或者找出进入门槛较低,退出门槛较高的行业或公司予以规避呢?尝试一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230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