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分析与实践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邹晓
摘 要:文章通过对英国职业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分析和探讨,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它体现了英国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对我们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 分析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141-02
最近,笔者参加广东省教育厅与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职业教育发展学院联合举办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培训班,学员均是来自于广东省中、高职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专任教师。在课堂上,英国专家通过多媒体演示、课程设计、课堂组织和收集处理反馈信息等多种形式,详细讲解了目前在英国职业教育大力推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并举办多场课堂讨论和分组实际演练,学员们深感收获良多。以下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进行归纳、分析,并就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该教学法所产生的效果作一次探讨。
英国专家首先以一个幽默的图片(见图一)来描述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法,教师将书本上的知识倾泻到学生的脑子里,这种教学法的结果就是课堂上的学生尽显倦态。接着,他请学员们思考学生从其它方式来接触事物并由此而产生的效果(见表一)
学员们就以上两种教学方式展开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传统的教学法已经不合时宜,必须被淘汰,但是学员们对何种教学方法才是可取的意见却各执一词。英国专家提出了目前在英国职业教育领域大力推行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他归纳出这种教学法的9个原则,见下表:
笔者认为,以上9个原则把学生置于教学过程的中心位置,学生的需求和个性都得到重视,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学生展开,有效地促使学生参加课堂学习,并且明确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关注的是每一个学生,也体现了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理念。
培训期间,英国专家采用丰富多样的小组活动形式来介绍了6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情景教学方法:(1)Projects /Independent learning(项目/独立操作法);(2)Simulation(虚拟环境法);(3)Using Models and learning objects in the VET classroom(职业课堂使用模型模具法);(4)Practical activities(实际演练法);(5)Case Studies(案例分析法);(6)Games(游戏法)。
这些教学方法体现出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鲜明特征,一是通过小组和独立的学习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利用对概念的质疑,刺激学生互动,鼓励学生通过竞争和合作进行学习;三是制作、使用适用职业教育的学习资源,选择有具体学习成果的活动,评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同时,形式多样的活动保障了学生参与面广,学习程度深,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融学习于快乐的活动氛围之中,很好地发掘了学生的潜能,有效地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密切联系起来,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培训结束,笔者返回学校的教师岗位,在上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企业管理》这门课上,尝试探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实践效果。该节课上课的内容:第七章企业战略管理,第一节企业经营战略管理原理,任务是了解一个完整的企业战略应包括六个方面的要素:(1)企业使命;(2)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分析;(3)战略目标;(4)经营方向;(5)重大经营方针与策略;(6)实施步骤。
为此,设定本节课的实训任务:认识和理解企业战略的六个方面要素,演讲展示这六个要素。在课堂活动组织上采用动态分组方式,讨论以上六方面的要素,步骤如下表:
在80分钟的学习时间里,所有学生都能全程投入到自主学习的活动中,每个人都参与了角色的扮演,教学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了解班上学生学习需求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明确自己在教学中应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积极性,把教学过程变成了学生主动学习和探求知识的过程。同时,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以教材为中心,向学生进行“满堂灌”的做法,采用组合、分工、整合的角色分配方式,完成任务,使课堂活动灵活多样,学生互相启发、印证,培养团队合作与专业分工精神。最后,小组成员上台展示成果,及时地反馈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质量,实现了教师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目标的统一。
经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探索,笔者认为:英国专家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体现了英国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对我们进行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这种教学法对教师在课程设计、管理课堂以及教师自身的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们可以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改革实践。
(作者简介:邹晓,中山大学经济学硕士,广东省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校(全国第一批创建国家示范学校)高级讲师 广东广州 51000)
(责编:贾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31674.htm